第二百五十七章 量力而行(2 / 2)

「戰局千變萬化,誰能保證日軍大本營在戰局不利,尤其是南滿有失的情況之下,不大幅度在東北增加兵力?你也說過,東北是日本的生命線。對於自己生命線的爭奪,日軍大本營會任憑東北戰局持續惡化下去,而置之不理?」

老總的話說到這里,語氣明顯有些生氣了。一天兩個團的消耗,再加上爭奪新京一下子就拼光了的兩個師。按照抗聯的編制,兩個師就是將近五萬人的兵力。在一場戰斗之中,就出現這么大的傷亡,自全軍組建以來這還是第一次。

當年紅軍強渡湘江的時候損失也很大,但也沒有達到這個傷亡數字。幾個軍團的確損失慘重,打基本上骨干都保存了下來。尤其是一三軍團,這兩個紅軍的主力軍團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而現在在東北,兩個頭等主力師僅僅在一場戰斗之中,打成了骨頭架子,那可都是老骨頭。按照這個傷亡數字,依靠抗聯現有的兵力,以及整個戰略態勢,根本就不可能維持太長時間。

如果整個部隊被打殘了,那么對於現在剛剛開始成長的抗聯未來發展將會是致命的。就算日本人現在損失過大,但他們依靠本土相對雄厚的人力,隨時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本土調集新的兵力。但你們就那么一點人力資源,拼光了都沒有地方補充去。

就算關內各個根據地,能抽調部隊和想方設法協助你們征集新兵。但一個人從普通的老百姓,到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戰士,是需要大量時間的。各級指揮員的培養,更是需要大量的時間。日本人能耗得起這個人力消耗,你們拿什么消耗?尤其是骨干一旦拼光了,這部隊要多少年才會恢復元氣?

楊震身上的壓力,老總還是很清楚的。所以為了打好這一仗,讓關內外部隊配合好,在與主席幾經商議之下,老總才親自趕往晉綏軍區坐鎮。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把握住綏遠戰局,讓楊震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東北戰場上嗎?

實際上雖說此次戰役從規劃到發起,老總雖然表態支持。但是在與副總指揮多次商議之後,內心之中也一直在為楊震捏著一把汗。用楊震沒有見過面的那位副總指揮的話來說,這個小家伙的胃口太大了。

在面對日軍最大戰略集團關東軍的情況之下,還要向西打通與關內之間的陸路聯系,與日軍蒙疆駐屯軍和華北方面軍作戰。這可不單單是兩面作戰,如果說的重一些,甚至可以說是同時面對關內的日軍中國派遣軍和關外的關東軍兩大戰略集團。

這樣大規模的戰役,就算有匯集關內兩大根據地精華的挺進軍配合,有著關內部隊的策應和支援。但在全軍面對日軍普遍劣勢的情況之下,也很難完整的達成戰役的目的。抗聯有著大量的坦克和炮兵,又有著飛機的支援,初期的突破也許會很順利。

但在無論是關內,還是關外,兵力都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之下,無論那個戰場一旦後繼乏力,這一仗恐怕就要輸了。日軍的確是三面作戰,但是日軍的補充兵員能力與持續作戰能力,也不是抗聯和關內部隊可以相比的。更何況關內部隊並不單單是兵力劣於日軍,還有裝備和兵員素質,各級軍官的指揮能力,也一樣都遠遠的遜色於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