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河邊(六)(1 / 2)

北雄 河邊草 1515 字 2023-02-14

和張士貴料想的幾乎一模一樣,黃河沿岸守軍令出多門,根本做不到統一指揮,李淵也不可能將如此大軍都交到一個人的手上,除非是他自己御駕親征。

而這造成的後果就是,秦王李世民在時,太子李建成在潼關按兵不動,坐觀李世民和李破激戰,有如坐收漁利的漁翁,最終便以李世民回京養病作為結尾。

現在呢,則是東宮與陝東道行台形成了隱隱的對立,即便是李神符這樣不太准備摻和進儲位之爭的人,也要在這會做出選擇了。

出言不遜的年輕人叫褚遂良,為天策府鎧曹參軍,其父褚亮現居秦王府文學之職,深得秦王李世民信任。

父子兩人皆為薛舉降人,也都是南朝遺族出身,祖籍杭州錢塘,後定居河南陽翟,家中世代官宦,算是頗有名望的家族。

這父子兩人走了些彎路,現今歸於秦王李世民門下,自是以秦王馬首是瞻,不會對東宮人等假以辭色。

別人不能說的話,出自他的口中,正是理所當然。

有他列席此間,其實已經變相的說明了李神符的態度。

而褚遂良這個人別看年紀不大,此時官職也不高,可此前在薛舉處卻為通事舍人,和他父親一樣皆得薛氏父子重用,並非無名之輩。

他們父子兩人在薛舉臣下當中,嘗以文才著稱,卻又通曉軍事,是這年頭典型的文武全才。

此時褚亮已隨秦王李世民回去長安,只留下褚遂良等人在軍前供事,其中也只有褚遂良被李神符看重,時常帶在身邊。

這么說來也就明白了,此人旁的也就罷了,卻是能說會道,眉眼通挑,因為年輕,所以不論文章還是才干,為官經驗等方面,都遜色於乃父,可善解人意之處,卻有著天賦加成。

不然的話,即便李神符與秦王李世民交好,也知道秦王留下來這些人在軍中的意思,卻也不可能當即拔褚遂良為戶曹參軍,將糧草輜重等事交到這樣一個年輕人的手中,其實就是已經收了此人進入了自己幕府。

比如說現在,事前並未商議,褚遂良便頭一個出來指斥東宮之過,這可並非是只因秦王與東宮不睦的關系,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褚遂良猜到了襄邑郡王的心意,並十分之確定,他的猜測是對的。

襄邑郡王李神符是不是真的這么想的?其實並不重要,他這人做事向來滴水不漏,可你要認為襄邑郡王是個不願得罪人的老好人,那就錯的太離譜了。

關西貴族當中,很少出現「老實人」,因為這樣的人物在仕途晉升的過程中,很快就會被淘汰掉。

此時李神符便滿臉為難的沉默著,任由廳中的爭吵聲越來越大。

這意味著什么,李神符很清楚,東宮勢大不是一句空話,秦王在時,這里肯定沒那么多的雜音,可秦王一去,只要涉及太子,不同的聲音便一下多了起來。

見眾人火氣漸盛,李神符終於無奈的揮了揮手,「眾人所言,皆有道理,那就容本王思量一番,再做道理吧。」

同州刺史皇莆敖有些不甘,他是東宮門下,剛上任不久,早不是什么官場新人了,不應該沉不住氣,可方才被褚遂良尖酸刻薄的言語給刺激了幾下。

這會兒便有點急躁,李神符話音未落,他便緊跟著道:「大王,軍情如火,怎能……」

他這肯定是上趕著找抽了,李神符再是「好脾氣」,也不會容人如此放肆,就像前些時李破在上黨的時候一樣,上位者的尊嚴是不容冒犯的,誰要是想替他們拿主意,都得好好掂量一下。

要不然後來儒家學說中也不會加入那么多揣摩人心的內容和對禮儀越來越嚴格的規范,那是不但是教你如何做人做事,而且是在教你怎么來當官。

分寸把握的不好,官你當不成,有時可是還會有性命之憂的。

李神符仿佛漫不經心的瞅了皇莆敖一眼,卻像針扎一樣讓這位同州刺史立即垂下了頭,「都下去吧,大敵當前,還有什么可吵的?本王身為陝東道行軍總管,自有定計,再有多言其他者,軍法從事。」

眾人起身陸續離去,李神符只將馮立留了下來。

「殿下欲調兵往潼關,本無不可,但本王細思再三,頗有煩難,還請馮將軍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