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暗謀(七)(1 / 2)

北雄 河邊草 1508 字 2023-02-14

「謝尚書台鑒……」

「君兄謝從禮曾於秦州衛王府任上,與吾交厚,今聞謝尚書貴在兵部,特此投書一封,以敘交誼,多有冒昧,還請尚書見諒。」

只看了個開頭,謝統師就不由一笑,什么故交,連輩分都弄錯了的人,也敢稱故交二字?

說起來謝氏也是如今大姓之一,他們大多承認主支為江南會稽謝氏,和王,裴,鄭,孔等源遠流長的古姓差不多,都是有根可尋的古老家族。

這是個極為龐大的群體,從秦漢到如今,謝氏子弟為官者如過江之卿,無法勝數,像謝統師一支,就尊東晉名臣謝安為宗祖,表明自己是有著出處的謝氏人家。

實際上呢,晉末戰亂以來,謝氏南渡,子弟流落於外的不在少數,很多姓謝的後來都已沒了族譜,於是隨便給自己找個名人來拜祭而已。

而謝統師一脈流落蜀中,和當地南蠻,土人融合在了一起,很難說他們是謝氏哪家的支系族人留下的血脈。

再加上鮮卑勢大,一度曾令漢人改姓,直到隋文帝時期,才又恢復漢姓,弄的天下間姓氏比較混亂,所以除非你能被記入史冊,不然的話誰也不會去追究這筆糊塗賬。

這么一說其實就明白了,和晉陽王氏等家族相似,天下謝氏是一家,分支遍布天下,卻都共尊江南會稽為祖地,占據會稽的會稽山陰謝氏就是謝氏的主支。

得了高官的謝氏子弟,不管你出身哪個支系,差不多都要回去山陰,拜一下山門,以求得山陰主支的認可。

好處顯而易見,只要你「認祖歸宗」了,那么青史留名的可能性便能倍增,還可以得到其他謝氏子弟的認可和幫助,和諸侯們舉起大義名號的作用其實類似。

說起來,這個家族人多勢眾,本應是名揚天下,諸人皆知才對,可事實上則是,他們屬於正經的漢姓,秦漢遺族,在晉末戰亂中,多以漢家自居,祖地又在江南富庶之地,所以非常惹人忌憚。

於是謝氏子弟得官者,許多都不得善終,所以名聲上反而比不如他們的王鄭等遜色許多。

當然,這只是北方的情形,如果你去到江南地帶,就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名門望族,衣冠族類等稱呼加在他們身上,一點也不為過。

所以,謝氏在長安即便無法進入到頂級門閥的行列之中,卻必能占據一席之地,是正經的豪族大姓之一。

而謝從禮確實是謝統師一支的族人,只是別看謝統師和謝從禮年紀相差不多,卻要稱呼謝從禮一聲叔父。

不用問了,這封書信自然是范文進的手筆,謝統師這一脈很好認,因為他們祖籍是漢中,後來入長安,才算勉強找到了組織,又歸入到了謝氏主流群體當中。

換句話說,他們只能算是謝氏末支,八竿子打不著的族人,算是謝氏根系當中很微小的一支根須。

至於范文進和人家有沒有交情,嗯,兩人確實在一處為官,也曾一同在衛王府中飲酒作樂,只是你一個沒根腳的人,想要與名門子弟攀上交情,那簡直太難了。

人家尊你一聲范司馬,那是給衛王楊集面子,你個科舉官兒單拎出來,真不值得人家夾你一眼。

巨大的鴻溝在那會兒根本沒法跨越,尤其是像這種古老的漢人家族,他們連鮮卑貴族都有所蔑視,就更不用說范文進了。

這一點在謝統師身上就有所體現,他們為什么不願給李軌效力,追根溯源,其實就是門第之見在作怪。

「這人筆跡倒還堪入眼……」

字當然不錯,人家當年可是因科舉而得官呢。

謝統師嗤笑一聲,重新坐了下來,這表明他的脾氣發完了,鼻青臉腫的兒子蔫溜溜的侍立在一旁,綳緊肉皮,隨時等待迎接另一波暴風驟雨的到來。

陳陵的心放下了一半,時刻觀察著謝統師的神色,他今天可不是無緣無故出現在這里的……

實際上,只看了幾行,謝統師便已明白,這是漢王使者的手筆。

秦州為官的人在姑藏不是沒有,可曾與他叔父謝從禮相交的……呵呵,在姑藏這么久,要是有這么一層關系,怎么會走不到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