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章科舉(1 / 2)

北雄 河邊草 1026 字 2023-02-14

四月間,朝中議論紛紛。

第一個便是與突厥會盟之事,因高慎剛死不久,而高慎一案明顯的顯示出了一些皇帝對突厥的態度。

所以臣下們進言都要再三考量,私下里議論很多,可上書表態的人卻沒幾個,最終估計還要皇帝自己來做決定。

第二個就是皇帝要重開科舉,此事關乎朝廷大政,有想法的人就太多了,而且有前隋可以借鑒,各部人等對此都很關注,於是紛紛上書言事。

皇帝案上的奏疏猛增倍余,工作量大增之下,李破也只能耐心的埋首案牘,再也沒什么娛樂的心思了。

消息漸漸傳至地方,地方的官員們也要來多嘴兩句。

所以大唐元貞三年的後半段,朝廷重開科舉的消息在各處流傳,各種各樣的聲音都冒了出來。

贊同的人要上書言事,反對的理由也是一大堆,紛紛擾擾間,其他事好像都被壓了下去。

比李破預想的影響要大的多,人們對選才制度的改革好像分外的感興趣,這也許是因為前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的原因。

李破也招來了一些曾在前隋任職的老臣問了問,好像文皇帝楊堅推行科舉制度的時候,聲音沒這么嘈雜。

分析一下原因,應該是因為人們對科舉不太熟悉,無從多嘴,再有就是那時楊堅正准備平定南陳,雙向並行,人們的注意力明顯都放在軍事上,並無心管什么科舉不科舉的。

而且開皇初年,戰功卓著,竟然打的突厥抬不起頭來,楊堅威望大增之下,從上到下強行推行科舉,阻力也就沒那么大了。

但話說回來了,科舉制度在前隋效果不佳也是有目共睹。

原因嘛那可就多了,晉末戰亂剛剛平息,九品中正制雖然腐朽,卻已深入人心,門閥勢大也是不爭的事實。

楊堅推行科舉的目的明顯不是養才為用,而是與世族爭權,而一個爭字其實就道盡了當年的局面。

等明白過味來,世族門閥自然反抗激烈,於是科舉在前隋立馬淪落到了一個尷尬的處境當中,門閥大族約束子弟,不讓他們去參加科舉,並形成了一種科舉官不是正經官員的風氣。

這對科舉打擊就大了,朝廷選士,應者寥寥,即便選上,也無出頭之日,比如如今的涼州總管范文進就是受害者,參與科舉而得官,卻只能為人幕僚,很多人都瞧不起他,最後落得離任歸鄉。

這樣的局面怎么破?

楊堅也想了不少的法子,一邊徹底廢除九品中正制,一邊在各處辦學,想要培養科舉應試之人。

為此他還選了不少才學之士出來辦學。

可結果呢,並無多少成效,開皇末年,楊堅灰頭土臉的辭退了那些選出來的「大儒」,仁壽元年,他再也無法忍受辦學的進度,於是決定廢止,諸般努力此時已多化為烏有。

沒辦法,他面臨的情況太復雜了。

想要與門閥世族爭權,把天下官員的任命之權徹底收歸中央,可不是一個科舉制度所能辦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