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勸諫(二)(1 / 2)

北雄 河邊草 1519 字 2023-02-14

得此贊語,封德彝喜不自勝,頓時鼓起唇舌一陣馬屁奉上。

李破已經習慣了臣下們程序似的恭維,擺了擺手道:「明年的事情很多,要跟突厥人會盟,還要開科取士,再有唐典也要在明年訂立完成,唉,真是閑不下來啊。

那此事就交由你來主持准備吧,讓太常,少府輔之,對了,之前君王祭天是在哪里舉行?」

封德彝回道:「祭天之禮,必望南而拜,所以歷代又稱祭南郊,當初至尊登基之時,在太極宮前祭祀天地祖宗乃權宜之計,不與古法相同。」

李破點了點頭道:「好,那就明春在南郊祭天,朕的意思是不求有多盛大,只求心誠而已。」

最後他還是露出了些小氣吧啦的模樣,讓封德彝有些苦笑不得,心說至尊對這些事還真就不很上心,自己此次進言擔的風險有些大了。

不敬天地鬼神的帝王,之後會不會有伐山破廟之舉呢?

他想的有點遠,可卻並非無的放矢。

前隋時正值佛道盛時,豪族子弟多數崇佛信道,家中也都建有寺廟,南方的貴族則更無節制,即便百姓受苦也不見他們有絲毫憐憫之心,卻願意拿出大把的錢財來建造廟宇。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便隱隱約約的描述了當時的佛道之禍。

其中尤以佛徒最為猖獗,他們不事生產,專門讓人供奉,官府,貴族,富戶給予了他們大片的土地,讓很多百姓淪為他們的雇農。

南陳亡時,這種情況已來到巔峰,有那大廟良田萬頃,和尚們一個個富的流油,結交權貴,妖言惑眾,實為當時南方一大禍害,不然的話,從小信佛的楊堅也不會想要拆除寺廟,趕走和尚。

當時的背景其實就是楊堅想要開科取士,而尊崇儒術則是先就要做的事情,而佛徒們信的是西天佛祖,哪管什么聖人,這與楊堅的大策產生了很直接的沖突,遂有開皇初年伐山破廟之事。

李破對光頭們也不感冒,即便他的啟蒙讀物是一本佛經,可如果光頭們礙了他的事,定然比文皇帝楊堅做的還要過分。

只是隋末戰亂重創了佛教勢力,尤其是在北方,很多廟宇都已空無一人,就算是位於洛陽左近,當年香火極盛的那些廟宇,如今皆都廢棄,長滿了荒草。

據說當初王仁則還曾入山一把火燒了嵩山少林寺,也不知是真是假,或者是後來人編的故事。

反正隋末群雄,除了李淵和蕭銑很是克制之外,其他人皆乃天降煞星,不敬天地,不畏鬼神,誰他娘的在乎和尚們的死活?

……………………

「我記得好像古人說過,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此為封禪也,始皇帝,漢武皇帝都曾做過,是也不是?」李破一邊飲酒一邊隨意的道著。

封德彝冷不丁聽到這么一句,當時心就停跳了幾拍,剛還說不想勞師動眾,靡費國庫,現在是什么,竟然想要去泰山封禪了嗎?

封德彝心下不由大恐,皇帝要是動了這等心思,傳出去了大家還不得以為是他封德彝進的讒言?

隨即他就冷靜了下來,觀察了一下皇帝的神色,也沒急著勸皇帝打消這個念頭,因為時機並不合適做出此等舉動。

他稍稍琢磨了一下,便順著皇帝的話頭道:「此乃秦漢古禮,亦為祭祀天地之舉也,封者祭天,禪者鏟地。

古時齊魯眾儒生以為泰山之高,近於天,泰山之深,根於地,是為五岳之首,天下群山皆為臣下,是有賢君出,必封泰山之議。

後始皇帝為天下一人,遂召魯儒相議,封於泰山,以示天下太平,再無六國之亂。

至漢,漢武皇帝欲除舊弊,借封禪之舉以固其基,因其時未得功績,所以封禪之時為之頗多,在山腳之下廣造宮宇,年號也為元封,此為心虛也。

漢光武帝中興漢室,夜讀河昌會符圖,見有赤劉之九,會命宗岱之句有感,因其為漢高祖九世孫,漢室又得火德而興,以為天命,遂起意封禪,昭示天地,其光復漢室,再現太平之功績。

除此之外其余人等去往泰山者……」

封德彝搖頭一笑道:「古之諸侯,五年一狩,望泰山而拜者比比皆是,可能得天下之仰慕者,只此三位帝王,皆乃世之雄主,即便不封於泰山,也無人能掩其功德。

想那楊廣也屢有封禪之意,臣記得裴矩等人勸他,如將高句麗君臣牽來洛陽再行此舉不遲,然後……」

說到這里,封德彝又是搖頭失笑,滿臉的譏諷之色,余音不言自明,就差說上一句不自量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