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0章進水(1 / 2)

北雄 河邊草 1547 字 2023-02-14

太極殿中安靜了下來。

幾個能夠決定大唐內政外交走向的人這時都在開動腦筋,分析著利弊。

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時他們的每一句話,都許將決定大唐未來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走向。

當年文皇帝楊堅也正是坐在太極殿中,跟臣下們商量著應對突厥的國策,那些後來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其實都是皇帝和大臣們耗盡心力商議之後呈現出來的結果。

........................

也不知過去了多長的時間,溫彥博才緩緩開口道:「臣以為或可一試,突厥頡利汗阿史那求羅向稱好戰,引其西向應不為難。

只是突厥國中到底如何,還需刺探,正好兩國會盟,加之西突厥使節到來,可以借此機會觀瞧局面。

而使者往來還需時日,臣看此事還得從長計議。

所謂成大事不謀於眾,為免泄露風聲,朝中還是要有個聽得過去的說法......」

說到這里他看向蕭禹。

蕭禹自然明白他的意思,自己方才所言就是很好的表面說辭,心中不由一陣發堵。

不過他並不是一個只知道意氣用事的人,對於如何與突厥交往,是朝臣繞不過去的問題,宰相尤其如此。

給皇帝出謀劃策,看的是各人的見識,眼界,遠見,所言之策是否可行等等。

顯然他的進言流於平庸,並不能讓皇帝滿意。

封德彝所言雖然可堪琢磨之處頗多,但確實是另辟蹊徑,能夠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

此時他便在心里暗嘆一聲,又讓這個老狐狸壓了一頭啊。

可他這人心志堅定,還打算掙扎一下,「歷代以來,定都長安者必經營西域,為的不光是廣有疆土,諸國來朝之功績,也是因為西邊民風彪悍,各族混雜,若不能威德並用,關西易為所動的緣故。

封侍中想過沒有,若突厥再現昔日之盛強,十年之內也許不顯,但數十年後,我大唐必受今日之策所累,吾等豈不成了罪人?」

這點反駁對於封德彝而言更像是煮熟的鴨子,只剩下嘴硬了。

「顧有十年,便可稱之為賢臣,目光延於數十年,名臣不過如此,說百年大計者,聖人也,蕭中書是想當名臣還是想要流芳百世?」

蕭禹冷笑道:「只謀一時之功,不計於長遠者,何以居於廟堂之上?」

溫彥博見兩個人越扯越遠,皺起眉頭道:「此為國之大事,爭論可也,然莫要動了意氣,兩位所言,自有至尊明斷。

臣還是覺得封侍中所言甚有道理,乃可行之策,不過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今大唐戰亂方止,突厥國中,尤其是西突厥那里如何幾乎一無所知,還得派遣使者多加訪探,之後才能定下應對之策。

臣以為當前還是以蕭中書所言為主,善待來使,以待來日,最起碼也要等至尊與突厥可汗會盟之後再說其他。」

其他兩人一下便安靜了下來,去年宴飲之際,有意無意間幾個宰相已經定下了座次。

溫彥博為當朝首輔,其他兩人都要落後一些。

那是在朝中高官矚目之下發生的故事,所以三個人再同時出現的時候,多數便以溫彥博為首。

朝堂上的格局以此也會發生變化,之後幾年尚書省權重於朝將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當溫彥博責備兩人沒有以國事為重,反而在此鬧起意氣的時候,兩個人便都忍耐了下來,沒有說一句話來反駁,也沒再相互爭論。

而溫彥博在三位宰相當中是最為務實的一個,他也許在大局觀上不如封德彝,心思也不如其靈敏,在做事的雷厲風行上不如蕭禹,但他在公正以及務實的態度上絕對超出其他二人許多。

李破沉默良久,心里一直在琢磨著封德彝的建議。

如果大唐有前隋那樣的國力,自然要分化突厥,甚至可以出兵攻擊,威懾他們,別說把突厥分成兩部,便是分成三部四部也不稀奇。

前隋開皇末年,國力甄於鼎盛,國策上也保持的很好,對突厥常年處於優勢,如果能持之以恆的話,覆滅突厥也不是不可能。

可等到仁壽年間,**兄弟爭位,其他皇子陸續被貶,再加上文獻皇後獨孤伽羅崩歿,讓前隋國策趨於保守,未能利用好那一段黃金時期。

再到楊廣登位,前隋的策略開始和神經病一樣變來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