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0章上元(1 / 2)

北雄 河邊草 1521 字 2023-02-14

「這人可真多……」

李義琛兄弟行在朱雀大街之上,都被凍的縮手縮腳,興致卻是不減分毫。

長安的上元夜,他們期盼已久。

這一晚的開頭也是不負所望,只是傍晚來臨的時候,朱雀大街上便已熱鬧了起來,人們不懼嚴寒,摩肩擦踵,扶老攜幼,皆向城北而行。

足可謂是萬人空巷……

李義琛看著身邊的人流,就感慨的道了一聲,「長安的上元燈會才只三年,就已有如此盛況,不愧是京師啊。」

李上德搖頭晃腦,「聽說當年煬帝在東都舉辦上元燈會,十里長台,徹夜歌舞不休,和那時比起來,這應該還算不得什么。」

李義琰看不得他作怪,舉手拍了他一下,「莫要胡說。」

…………

三個土包子從夏天入京參考,開始時是急著找尋住處,後來一門心思的備考,等有了著落也到了冬天,哪哪都沒去轉過。

現在趕上了上元燈會,瞅著寒風之中人流如織的街道,這瞅瞅那看看,是滿眼的新奇。

三兄弟現在都拜入了孔穎達門下,不是之前那種無名之輩,算是有了來歷。

李義琛是明法科進士,一直在長安縣各曹實習,之後明顯是要去地方為官。

李義琰考的是明經二等,放榜的時候很是得意了一陣,可不久便知道世道不同了,明經進士好像沒那么金貴,連杏林宴上都坐不到頭里。

事實也證明明經進士不能得朝廷看重,他實習的地方聽著倒是挺好,宮中的觀文殿,可卻不涉實務,專心學術的話也許還能有所造就,仕途上可就不好說了。

他們兩個人腳下還都懸著,反而是沒考上的李上德先有了著落。

他受到了長安海事學院的延請,到那邊當了個教授。

半官不官,半民不民,卻也遂了他的心願,可以在長安立足,不用再回到家鄉去了。

這一下李義琛也就動了心思,想要回到河北為官,就近能照顧一下長輩。

…………

兄弟三人都有了俸祿,還有老師周濟,手頭寬松了許多,卻也沒離開之前的小院,他們在等職位定下來,再重尋居處。

從城南一路頂風晃到皇城,兄弟三個都被凍的臉青唇白,鼻涕流了老長。

李上德嘴閑不住,身上哆嗦著一直在埋怨長安的街道太過長闊,要是長安城能小點就好了。

那兩位習慣性的就當沒聽見,身上再冷也拿著讀書人的架子,擺出一副安步當車的模樣,瀏覽著長安冬季的街道民宅。

朱雀大街兩邊住的大多都是長安富貴人家,長長的圍牆里面,往往能看到冒出頭來的樓閣,他們時不時的打量一番,和家鄉的民居做著對比之余,也想看看書中是不是有著顏如玉。

比如說那些閣樓之上能有個人兒出來,只遠遠對望,便能默契於心,來個一見鍾情什么的。

不過他們明顯想多了,那里都是門窗緊閉,連個燈火都少見,更不用說有佳人出來散心了,倒是人流之中雜著些女子,若是他們有心的話,說不定還能有點機會。

只是那種才子佳人的故事就不用指望,大戶人家的女兒,坐的都是馬車,才不會看你個兩條腿走路的家伙一眼。

如今來到長安的人不管是出於什么原因,幾乎都滿懷憧憬,很多年以來,就算被胡人所占據,或者是長安變成了大興城,但這些都不能削弱長安的地位。

它一直是這世上最偉大的城市,唯一能與它比肩的便只有東都洛陽。

長安的歷史積淀已然足夠,它代表的已不單單是一座城池那么簡單,早已成為中原文明的一個符號,在歷史長河中璀璨生輝。

文明不斷付予這座雄城非同一般的意義,也許有人能夠摧毀這座城池,但卻無法抹去它所代表的東西。

…………

三兄弟到時,朱雀門還沒有打開,門前聚集的長安百姓越來越多。

之前已經成功舉辦了兩次燈會,官府越來越有經驗。

為了不讓百姓凍壞了,便在朱雀門左近燃起了幾堆篝火,任憑百姓圍攏取暖,如此為民之舉,立時贏得無數好評。

李義琛領著兩個弟弟也找了一處,圍在篝火旁邊的人已經很多,但周圍的人看他們兄弟氣度不凡,便把他們讓了進去。

這就是長安人的素質,當然也可以看做是長安人智慧的體現。

長安是貴族聚集的地方,連普通百姓也要帶眼識人,禮貌一些於人於己都是好事。

而且戰亂平息有幾年了,長安城中的人們生活越來越是安定,承平時節一旦到來,人們自覺不自覺的就會注重禮儀。

管老人家是真沒說錯,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的素質那是需要物質生活作為支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