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潁川太守李曼(2 / 2)

陳林奇怪了,對於這個潁川太守,陳林只知道叫李曼,連表字都不懂。賈詡出聲道:「據說這潁川太守與孫太守有舊,潁川大軍後來,與長沙軍合兵一處也就不出奇了。」陳林心道原來如此。剛說完,又有來報:「稟主公,營外長沙太守部下韓將軍求見。」韓當?陳林趕緊命人接進來,果然是韓當,只見韓當:「拜見太守大人。」陳林與韓當也不陌生,而且因為孫堅,孫堅部下對於陳林都親切。此時韓當到來,陳林自然高興,急忙哈哈大笑。完了韓當正色一道:「陳大人,此番前來卻是因為某主公新得潁川相助,知道陳大人糧草也不多了,某家主公特命末將給陳大人送來五日糧草,就在大營之外,望陳大人接受。」

孫堅送糧草來了,陳林等人無不是歡喜異常,陳林更是哈哈大笑:「文台高義啊,某與韓將軍同回去,親自向文台道謝才是。」不料韓當卻說:「大人,某家主公已經與李太守回成皋了,某主公覺得這汜水關容不下十幾萬盟軍,不如從黃河之北,攻入河東,某主公因為有李太守在,不能來向陳大人告辭,望大人勿怪。」

陳林又是大吃一驚,孫堅走了,從河內攻河東去了?萁關也不是那么好攻取的啊,要想從河內進入河東,必先過萁關啊。送走韓當,陳林與眾將領議事,賈詡說:「孫太守只怕對盟軍是失望了,十幾萬大軍卻毫無作為,孫太守北渡黃河,說明這一次潁川太守的確是給孫太守帶來了不少支助,起碼糧草不少,想不到孫太守還能給我軍留下五日糧草,此也仗主公恩情啊。」沒有人會說孫堅自私,有了糧草就獨吞遠跑。而是因為孫堅真心要討董,而盟軍的行為卻讓孫堅不再信任,僅此而已。

孫堅突然離去,不僅陳林大吃一驚,盟軍之中也是所料不及,盟主袁紹尤為震怒,要來就來,想走就走,全然不把自己這個盟主放眼里,袁紹就要率兵去追孫堅,被一眾親信勸下。其他的牧守人人心中都開始打算盤,結盟到現在兩個多月,除了滎陽三縣,連個屁都沒有傷到董卓,就連滎陽三縣,雖說是由陳林孫堅率先進駐的,但是誰都知道,這是董卓主動撤兵了,要不然就連這三縣都不是那么好攻取的。

盟軍心散,汜水關也不見得平靜,胡軫雖說擋住了盟軍的進攻,但是華雄死了,這總要給董卓一個交代的,於是胡軫只好急忙快馬向董卓回報。胡軫這一回報,在洛陽又是軒然大波,就連董卓李儒都是震驚不已,以為汜水關的形勢已經惡化到這種地步了,想不到關東盟軍那么猛烈。董卓與李儒連夜研究,該怎么辦。李儒:「主公,關東聯軍起兵,無非是嫉妒主公在洛陽的勢力,儒斗膽假設,若是聯軍進入洛陽之後,必定不能像現在這般齊心合力。那時,關東聯軍之中必定會出現爭斗,因為人人都想要洛陽,都想要皇宮里面那位,主公,不若我軍退出洛陽,回守長安,主公又有西涼為後盾,待關東聯軍瓦解,再一舉返回洛陽,那時斷不會還有聯軍出現,只要沒有聯軍,任何一家牧守都不是主公對手,天下,才是主公說了算。」

李儒的分析,董卓一直在靜靜的聽,之所以沒有打斷,是因為董卓也感覺到了關東聯軍帶來的危機,急切間董卓需要一個解決的方案。李儒說完,董卓又想了好久好久,才開口說道:「要走可以,皇帝一定要跟著走,但是遷都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文優可先行做好准備,讓天下人覺得遷都乃是大義使然,以減少遷都阻力。」

李儒知道,董卓還是沒有能下決心離開洛陽這個繁華之地,李儒也理解,放在誰身上,誰都不舍得。於是李儒只好為可能的遷都做准備,不日洛陽街頭便出現一首童謠:東頭一個漢西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