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火槍(2 / 2)

指南錄 酒徒 1926 字 2023-02-28

廣等多種優點,成為以後歷代的重要兵器,並在世界范圍內普遍應用。

到了明朝,由於封建社會經濟的高度發達,兵器也有很大的發展。其主要冷兵

器有長柄刀、槍、短柄長刀、腰刀及各種雜式兵器如鎲鈀、馬叉、狼筅等等。除了

繼承傳統的兵器品種外,火器的發展到明朝達到鼎盛時期,明末的兵書如《兵錄》、

《神器譜》、《武備志》、《西法神機》、《火攻摯要》、《籌海圖編》、《軍器

圖說》、《火龍神器陣法》等更是詳細地記錄了明軍裝備火器的制法、圖譜以及火

器部隊的編制和戰法。

明朝建立(1368)後,除大量生產銅火銃外,還開始鑄造鐵炮。現藏於山西省博物館的明洪武十年(1377)造的3門大鐵炮(明初時較大型的銃已開始被稱為炮),其口徑、身長和重量都大大超過元代的火銃,身管也成直筒形,代表了明初火炮制造的較高水平。明成祖朱棣取得政權後,進一步增加了造銃的數量和品種,並提高了質量,改進了結構,使之更利於實戰。據史書記載,明軍已大量裝備火銃。洪武十三年(1380)規定,在各地的衛所駐軍中,按編制總數的10%裝備火銃。二十六年,規定水軍每艘海運船裝備碗口銃4門,火槍20支,火攻箭和神機箭各20支。永樂年間,創建專習槍炮的神機營,成為中國最早專用火器的新兵種。明代的城關和要隘,也逐步配備了火銃。洪武二十年(1387)在雲南的金齒、楚雄、品甸和瀾滄江中道,安置火銃加強守備。永樂十年(1412)和二十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北部的開平、宣府、大同等處隘口,安裝炮架,加設火銃。嘉靖年間,長城沿邊要地,幾乎都構築了安置盞口銃和碗口銃的防御設施。火銃的大量使用,標志著火器的威力已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但它還存在著裝填費時,發射速度慢,射擊不准確等明顯的缺陷,因此只能部分取代冷兵器。在整個軍隊的裝備中,冷兵器還占主要地位。

明軍鳥槍——鳥槍槍管用熟鐵打造,重約5—6公斤,有准星、照門,安裝木托之上。銃口長出木托2寸,托後7寸向下彎曲,通條一根,重3兩,另有火繩,每次裝粒狀黑色火葯3錢,鉛子重3錢。火門有蓋,使用龍頭類火繩發火機。發射時將火繩點燃安入龍頭,右手開火門後緊握槍尾,用食指扣板機向後,龍頭落在火門,燃葯發射。《武備志》說:「後手不棄把,點火則不動,故十發有**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成為當時戰斗中的「利器」。

鳥槍口徑在9—13毫米之間,射程可達300米左右。槍全長112厘米—150厘米,和明代中葉以前的各種火銃(類似西方同時期的火門槍)相比,具有身管長、口徑小、重量輕、便於步、騎兵使用的特點。明代後期,鳥槍已經是明軍的主要裝備。每名鳥槍手配備火葯罐2個,一個裝發射葯,—個裝引火葯,攜帶鉛彈300發。

射擊戰術:明——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大將沐英征討雲南叛軍思倫發,根據敵象兵打前陣的特點,他命令「置火銃、神機箭為三行,列陣中,待象進,則前行銃箭俱發;若不退,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

本書首發來自17k,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includevirtual=」/fragment/6/3236.html」.qrcode{width:590px;margin:0auto;background:#fff;border:1pxsolidc;padding:15px20px;overflow:hidden;}.qrcodeit:left;}.qrcodeul{:120px;font:14px/1.5」:15px;}.qrcodeli{list-style:square;margin-bottom:5px;}

掃描二維碼關注17k官方微信,最新章節也可以在微信上看啦!點擊微信右上角+號,選擇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wap_17k」關注我們。回復」大獎+你的qq號」參與活動。10部iphone6,萬名qq會員等您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