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煉 二 下(1 / 2)

指南錄 酒徒 2303 字 2023-02-28

「等到將來下發鋼弩時,哪個士兵領了哪把弩,一定要根據編號記錄,戰場上,人在弩在,弩亡人亡。」劉子俊低聲建議,他的想法和簫資一樣,極其重視技術的保密性。這是大宋朝的習慣,當年神臂弓初現,朝廷就曾把所有會制造神臂弓的工匠集中到汴梁,一個不准外出。

文天祥笑了笑,對劉子俊的建議不置可否。文忠設計的那個弩是東方弩和西洋弩的綜合體,結合了東方弩箭的括機和西方弩箭的金屬弩臂和齒輪傳動技術,所以看起來非常新穎。但無論是鋼弩還是不遠處那架被大伙視為神物的腳踏簡易車床,其實設計思路都不復雜。一個老工匠拆裝幾遍,輕易就可以復制出類似的產品。

「關鍵在不斷更新,讓自己的進步永遠比敵手更快。而不是抱著前人的老底不放,那樣,保護了自己的技術,同時也封閉了自己接受外來技術的可能」。一個聲音從文大人心底涌起,看來又是異世界那個文忠的想法。這段記憶,帶給文天祥的不僅僅是一些技術上的總結,不知不覺間,已經改變了他的思考方式。

翻看了一下工匠們在簡易車床上加工出來的傳動輪,文天祥又問道,「那個灌爐呢,你搭好了沒有」。

「剛剛搭好,按丞相大人的吩咐,就在里邊」簫資老實的回答,「那種方法大伙沒聽說過,誰也不敢先試」。

這些日子忙前忙後,所接觸的知識已經超過了簫資能吸納的極限。把生鐵這么快炒成熟鐵,把熟鐵滲碳為鋼,利用回火調節彈性。各種知識都是他從來沒接觸過的,在發現自己原來所學狹窄的同時,簫資也更理解了文天祥所寫那本「天書」以及世界的博大。所以在努力消化新知識的同時,他也盡量采取穩扎穩打的方式,避免錯誤和事故的發生。

灌爐已經干燥了幾天了,由於對文天祥的書中提及的煉鋼方法還沒有吃透,所以,他不肯輕易讓工匠們去嘗試。百丈嶺上材料稀缺,比原材料更缺的是成熟的工匠,兩項中損失哪一樣,簫資都覺得是罪過。

「我來試試,這種方法的好處是速度快」,文天祥笑著脫下外袍,走向灌爐。若以另一個世界文忠的眼光來衡量,輜重營軍械監需要繼續努力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在文忠的記憶里,還有一種平爐和一種簡易轉爐可以直接將鐵水煉成鋼,但那兩種方法都需要穩定的根據地。屬於大投入,大產出的方式。而灌鋼法適合隨時需要轉移的游擊區,並且對技術要求不高。民國期間,山西一帶的民間武裝,用的全是這個辦法。日本人來了,大家將灌爐用土埋掉,帶著成品迅速轉移。只要找到丈把寬的地方,立刻可以另起爐灶。轉瞬煉出適合打造刺刀用的精鋼來。

「那怎么行」,簫資一下子跳了起來,抓起文天祥脫下的外套捧在手里,結結巴巴的說道,「丞相,不要折殺末將。末將親自去試,今天一定灌出合格的鋼來」!

「不妨,我只是想給大伙做個示范」,文天祥推開簫資,從一個老工匠手里接過一雙棉手套,一邊灌爐的位置走,一邊喊道:「貴卿,你給我打下手」。

「是,末將尊命啊」,杜滸拉長聲音回答,甩掉外套,露出結實的肌肉。知道文丞相又要傳授大伙絕技了,很多老工匠把手中的活計交給當徒弟的士兵,紛紛趕來,在過午的日光下眯縫起眼睛,

「丞相看得起我等,是我等之福啊!楞什么,開火,給丞相大人打下手去」!鐵匠李二扯著嗓子吼了一聲。圍觀工匠和士兵回過神,喜滋滋的向灌爐跑去。搬熟鐵的搬熟鐵,添炭的添炭,一會將灌鋼工作准備停當。

文忠記憶里的灌鋼爐不過是炒煉爐的一個延伸,同樣是適合游擊戰的「找到地方就能煉,煉完了帶著成品迅速轉移的需要」。一前一後兩個爐室成「日」子形串連,鋼爐在前,炭爐在後。最好的煉鋼材料是用焦炭,百丈嶺上用來燒焦炭的泥炭(煤)奇缺,所以用木炭和焦炭六四混合。

杜滸是煉武之人,臂力遠較普通士兵大,抓起風箱柄,一拉一送,炭室的火焰呼啦拉越過火牆,一會功夫就將熟鐵料烤成嫩紅色。搜索著文忠的記憶,文天祥知道火候已經差不多了,用鐵筷子夾起一片薄薄的生鐵板,放到鋼室三分之二處。紅星飛舞,在烈焰焚燒下,片刻之後,生鐵片開始融化,將鐵水滴在紅色的熟鐵料中,發出細細的噼啪聲。突然,鐵液開始沸騰,一些渣滓開了鍋般浮上表面,濺出無數火星。

江南各地,蒙古駿馬盡情地撒歡兒,一片片庄稼倒下,一座座城市在同樣的火光中,化作瓦礫場。而那些城市,是我們的家園。杜滸臉色慢慢被火烤紅,幾個士兵想要上前接下他,都被他推開了。抬頭看看文天祥,只見文大人氣定神閑,仿佛上輩子曾經干過灌鋼的活一般,用鐵鉗子翻動鐵料,均勻地在熟鐵盤的另一面又淋了一層生鐵液。

黃崖洞,另一個世界的文忠,就這樣一點一滴澆鑄著抗戰勝利的希望。時空雖然不同,但其中那份國破家亡的悲憤,卻是同樣。

取出鐵料,煅打去渣,再入爐,再灌生鐵水,再煅打。兩灌之後,文天祥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低聲對簫資吩咐:「好了,拿去淬火後試試,看比你的百煉鋼差多少」。

「我來」沒等簫資動手,有個年過六旬的老漢跳上前,毫不客氣的用鐵筷子將鋼團夾走,分開眾人,一溜煙跑到山溪邊,將鋼團伸進了一個淬火用的泥坑里。

「嗤」白煙四冒,遮住了工匠們興奮的目光。

文天祥抬起頭,看到一大群年青人圍住了溪水,年齡有老有少,穿著福建百姓常見的打扮,不知道是什么來頭。

「丞相,陳將軍回來了」,劉子俊俯在文天祥耳邊,低聲解釋。「陳將軍從邵武軍(福建邵武)那邊回來了,帶回了幾十個工匠。那個老先生姓林,是工匠的頭兒」。

「見過丞相」,陳子敬滿臉風塵,依舊一身出家人打扮。「我剛才見大人忙,所以沒敢上前見禮,請大人恕罪」。

「免禮,軍中別客氣,路上順利嗎?收獲如何」,文天祥顧不上再看自己辛辛苦苦灌出來的鋼材是否成功,拉住陳子敬,急切地問。

「唉,一言難盡」,陳子敬嘆息了一聲,神情有些黯然,「咱們在江南西路一敗,各路豪傑相繼敗了下去。張世傑大人派兵進攻泉州,沒攻下來,聽說韃子的援兵到了,匆匆忙忙從水路撤了軍。大宋主力一走,各地又陷入了韃子手中,有些地方的大戶怕韃子來了屠城,將大宋的守將給刺殺了,提了人頭趕著請降」。

「無恥」,工匠們聞言大怒,憤憤地將手中的鐵錘碰得叮鐺直響。

陳子敬看了他們一眼,繼續說道:「很多原來跟著咱們干的地方官見風使舵,都降了北元。積極響應大宋光復的那些豪傑與士紳,多半被地方官捉去殺了,說是為了避免韃子頭嗦都發怒。汀州的守將黃去疾,帶著兩萬新附軍,和韃子一塊殺進了邵武,到處燒殺搶掠,比韃子還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