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文官的發難(1 / 2)

懶唐 千年龍王l 2031 字 2023-03-07

李二驚訝的看著曲江池里面一艘奔跑的怪物,這家伙冒著滾滾濃煙,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在水面上劈波斬浪,船上的狗子一臉的得意。

李承乾的下巴都快要掉到地上,李泰和李恪捶胸頓足。早知道這東西這么靠譜,自己就上去了。怎么會輪到狗子那個家伙,看到世家貴族那些歡呼的小姐們,哥倆覺得腦袋也要像那怪物一樣冒煙。

船剛剛到碼頭,武媚就撲了上來。樹袋熊一樣的掛在狗子身上宣誓主權,大唐的閨女一向彪悍。可這么彪悍的,實屬罕見。見到名草有主,幾個世家的小姐甚至嚶嚶的哭了起來。

今天是書院的一次成果展示,皮管子抽水,巨大的吊車已經見怪不怪。最厲害的就要數這種在水上,不用風帆也不用槳劃的船。所有人都驚詫不已,他們不明白這東西到底是怎么動起來的。但是他們明白,這東西的價值。所有運輸方式,水運是最為經濟的。如果有了這東西,南方的漕糧運輸到北方將會變得更加快捷。如果船足夠的大,甚至可以不用顧忌到季風的影響。

「這東西可以造多大?」李二的字典里面,充滿了宏大不朽一類的字眼兒。看到眼前不到十丈長的蚱蜢舟,覺得非常不適合作為大唐的國之重器。

「目前來說,造百丈長的大船還是有可能的。未來嘛……!未來的船可能會是鋼鐵船,事實上書院已經在研究鋼鐵戰艦。」雲浩非常自信的說道。

漁老他們早就鼓搗出蒸汽機的模型,只不過密封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有了橡膠這種神器,密封問題不再是問題。第一台蒸汽機,就裝在了船上。不過漁老他們的想象力還是太過匱乏,蒸汽機帶動的是兩排連在一起的船槳。密密麻麻的,整條船好像只大蜈蚣。沒人相信,雲浩說的那個什么螺旋槳。幾個葉片兒片兒,就能推動這樣一艘船?

在經過實驗之後,漁老終於服氣。沒辦法,相同條件下。雲浩的船的速度是漁老的兩倍,事實勝於雄辯漁老只能甘拜下風。

「你是說,鐵能浮在水上?」房玄齡瞪大了眼睛,雲浩的話太過奔放,一時之間讓人難以接受。

「如果不是我大唐的道路過於糟糕,這東西可以在陸地上行走。」雲浩有理由鄙視一下大唐宰相的想象力。現在弄出汽車這東西,估計也只能用來搖元宵。人在里面不是坐車,而是遭罪。機器的震動加上道路的顛簸,把雄闊海塞里面走二十里地估計也就掛了。

「陸地行走?去年開始,你家就在鋪設兩根鋼軌去洛陽。還說這樣用馬拉車比較快,你怕不是打的這個主意吧。陛下!臣認為,許楚公五十年的道路運營權,實在是太過草率。朝廷需要重新評估之後,再做決斷!」杜如晦這貨就不是個好人,如果不是老孫鼓搗出青霉素,你一早就會嗝屁。還有精神在這里嘰嘰歪歪,壞老子的好事?

「陛下是君,天下之君。口含天憲,手握王爵。奉天承運,令出法隨。陛下答應過的事情,幾時更改過。杜相難道就因為一條鐵路,就壞了陛下的威儀么?」李道彥是好兄弟。如今他是郡王,作為宗親里面的高級成員,杜如晦也不得不正視。

「呃……!」杜如晦垂首肅立,事關李二的威嚴他可不敢在這上面辯駁。

雲浩認為,分這家伙一股簡直太棒了。事實上,雲浩並不害怕李二反悔。因為長安到洛陽的鐵路,最大的股東不是雲家,而是李二自己。你向主謀告脅從,能告倒算你本事。也不知道杜如晦這是怎么了,一向耿直的魏征這一次都老老實實的不說話,他怎么忽然蹦出來。房謀杜斷,難道說這家伙腦袋忽然短路?

「嗯!道彥這話說得好,朕令出法隨決不可出爾反爾。這一次就讓雲浩這小子沾個便宜,我大唐天下何其廣大。長安到洛陽他占了便宜,洛陽到登州他總占不到便宜了吧。傳旨,令工部修建洛陽至登州的鐵路。朕真的很想看到,這種冒著煙的東西在我大唐土地上奔馳。長安到洛陽,朝發夕至!呵呵!亘古未見,亘古未見!」李二捋著胡子,看著眼前還在冒煙的實驗船,就好像看到了廣闊大地上奔馳的一列列火車。

「陛下英明!」群臣不管有沒有想到的,都躬身肅立拍李二的馬屁。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這個時候不給李二拍舒服了,更待何時。

「臣處事昏聵見識不明,還請陛下降罪。」杜如晦弓著身子,向李二致歉。

「克明!你是宰相,用不著在這種小事上請罪。平身吧,朕的仆射還得是你來做。」李二今天明顯興致很高,和善的拍了拍杜如晦的肩膀,顯示皇帝陛下還不願意放棄這條鷹犬。

「陛下!大唐這兩年的變化太大了,您看這曲江池邊上。以前是荒草依依,青龍坊是出了名的城狐社鼠聚集之地。您看看現在,湖邊垂柳高樓大廈掩映其間。那些城狐社鼠,也都變成護衛。您看看,那些穿著青衣手里拿著短棍的就是那些人。

臣下在這里置辦了一座別院,前些天來住的時候。他們居然貼出告示,希望失主來認領遺落的金釵。平日里這青龍坊也打掃的一塵不染,青石鋪就的街道每天都有人灑掃。坊市門前還站著護衛,不是主家人或者不認識主家的一律不准進入。

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市,就數這坊市最偏僻。可偏偏又是這青龍坊,地價賣得最貴。當初老夫花三千貫錢置辦了這別院,當時還覺得楚公心黑,現在五千貫出手立刻就會有人來搶。這長安城里面的房子,幾時這樣值錢過?

現在長安城里已經是建房成風,在官家那里買了地。就在偏僻的地方給百姓興建幾座樓房,剩下的好地段下面蓋商鋪,上面幾層住人。一個個是發得盆滿缽滿,百姓沒花錢就有了嶄新的房子,而朝廷也從中撈了實惠。以前朝廷哪里有這種進項,這兩年的國庫充盈,跟這也有莫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