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諸葛瞻的心思(1 / 2)

末代三國 秦漢古風 2048 字 2023-03-07

成都的冬天鮮少有雪,但卻寒氣浸體,陰冷刺骨。關彝在梓潼郡深山內經年苦熬打磨,之前又同鄂虎喝了幾杯烈酒,自然不覺寒冷,但顯然坐在對面的諸葛瞻沒有關彝耐寒,一邊喝著酒一邊不斷地搓手哈氣。

諸葛瞻體型修長,皮膚白凈,頜下三縷微須,渾身上下透著一絲書卷之氣。關彝吩咐鄂虎將爐火燒旺後移到諸葛瞻的身前,看著他俊朗的面龐,恭敬地道:「聽聞衛將軍貴體欠安,今日突然光臨寒舍,不知有何見教?」

諸葛瞻擺了擺手,笑道:「見教不敢當!瞻雖然稱病,但也知道將軍大破犯境魏兵,挽救我大漢於危難之中。此番前來,一則是向將軍表示賀喜,二則嘛,乃是聽說陛下已經下旨令將軍率兵赴劍閣,欲協助大將軍收復漢中諸地,特此有一語以告將軍。」

「衛將軍有何吩咐,敬之當洗耳恭聽!」關彝正了正衣領,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諸葛瞻此前和他並沒有什么來往,今天卻突然輕裝簡從寒夜上門,原本就有些不同尋常,聽他話中語氣,更是證實了關彝心中的疑慮。

這些年來,他耳聞目染朝廷中的各種政治權利斗爭,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比戰場上真刀真槍的廝殺更顯殘酷,稍不留神便會被踩到別人的腳底下,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當然,這並非是關彝將自己擺在了諸葛瞻的對立面。關彝心中明白,諸葛瞻雖為諸葛武侯之子,除了生得同樣的姿顏過人,卻並沒有繼承其父的文功武略。自出仕以來,但凡是朝政舉措,諸葛瞻大都是憑借諸葛武侯的名聲獲取蜀人的認同。

根據歷史進程,在軍事上,鄧艾偷襲江油戍,諸葛瞻奉旨率兵與其決戰,卻在進兵時猶豫不決,沒有及時采納黃崇分兵據守險隘的建議,以致魏兵趁勢長驅直入,最終兵敗綿竹,諸葛瞻與其子諸葛尚雖然戰死沙場,博得了以死取義的名聲,但實際上大漢的急速滅亡,諸葛瞻也是脫不了干系的。

當時局勢,即便當時的大漢已經病入膏肓,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但自魏兵三路伐蜀以來,漢軍采取的是退保要塞、固守防御堅城的策略。漢中諸圍雖然大部失守,但漢、樂和黃金諸圍尚在,且大將軍姜維率領的三萬虎步軍主力皆在劍閣天險,而留守成都的羽林衛還有五萬之眾,倘若漢軍當機立斷,分兵堅守涪縣、綿竹等各個險要隘口,單憑鄧艾一萬深入蜀中腹地,沒有後勤供給且已呈強弩之末的疲憊之師,怎么可能滅亡大漢?

諸葛瞻放下酒樽,站起身繞著大廳來回轉圈,關彝見他眉頭深鎖,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葯,也不好吱聲。

「先帝創業艱辛,卻中道崩殂,臨前寄家父於大事,自當竭心盡力以報國恩,家父壯志未遂病逝於五丈原。後來,姜維秉志繼事,其間我大漢以西南邊地之域屢次攻伐中原,推算年月至今已三十有八年矣。雖為興復漢室,乾坤一統,但數十年來征伐不休,大漢已是國力凋敝,民有怨言,更兼內宦弄權,朝政不舉,司馬昭此番分兵三路伐蜀,正為我大漢國力不濟,根基有所動搖之故也!」

關彝皺了皺眉,諸葛瞻雖然沒有說完,但言下之意卻已再明白不過。這是他不滿姜維累次伐魏,卻徒勞無功,空自消耗人力和錢糧。同時憤恨劉禪近侍黃皓侍寵弄權,參議國政,敗壞朝綱。

諸葛瞻凝視著關彝,接道:「司馬昭雖有吞漢之心,但天不亡我炎劉,將軍大破鄧艾於江油戍,鍾會已成孤軍之勢,魏人喪膽。以將軍之才,一旦揮師入劍閣,漢中失地定可克復。誠如此,則社稷之幸也!」

「當今天下,漢、魏、吳各據一方,漢、吳皆弱而魏獨強,此番魏兵雖然大敗,但終究不損其筋骨。是以瞻深夜來訪,以心事坦誠相告,若將軍等克復漢中之後,需當將養士卒,調整民生,切勿輕言進取,否則若事不濟,上喪國之根本,下亦損將軍之名也!」

關彝點了點頭,暗思諸葛瞻雖然沒有繼承諸葛武侯輔國治軍的本事,但剛才的一番話倒也指出了大漢目前面臨的困境。

關彝祖父雲長公還未丟失荊州之前,大漢跨有號稱天府之國的益州以及天下之腹的荊州大部疆域,軍備國力均強盛於吳國,即便是和曹魏相比也沒有太多的差距。但是,荊州丟失之後,大漢疆域轉瞬之間大幅減少。而後的漢、吳夷陵之戰,昭烈皇帝慘敗而歸,漢軍在這一戰中步、騎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文臣武將或戰死或投降,昭烈皇帝也因此羞憤悔恨去世,轉眼之間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

嗣主劉禪即位之後,在諸葛武侯的輔佐之下,經過五年的休養生息,大漢逐漸恢復了元氣,加之諸葛武侯在平定後方蠻族首領雍闓和孟獲叛亂時獲得大量的兵源補充,大漢國力雖說不能和鼎盛時期相比,但割據益州之地據險自守卻是沒有太大問題。

然而,大漢朝廷本為漢室正統的延續,克復中原振興漢室乃是昭烈皇帝和諸葛武侯等先輩的畢生夢想,是以自大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時起,漢軍先後十余次出兵北伐中原,希望能夠定鼎中原,恢復漢室王綱,卻皆因實力懸殊而屢屢功虧一簣。反倒是大漢因為地狹民少,受持續多年的戰爭影響一步步走向衰弱,最終導致魏國乘虛兵分三路犯境。

諸葛瞻這一席話,雖然讓關彝也深以為然,但卻隱隱覺得事情沒那么簡單。此次出兵劍閣,自己是受命協助大將軍姜維收復漢中,即是說自己要在姜維帳下聽調,並非擁有決策權的軍事主帥,諸葛瞻不可能不明白這點,但聽他話里的意思,卻是有意要讓自己取代姜維主持北方軍事的意思?

一念至此,關彝猛地想起此前發生在朝中的一件大事——去歲冬,大將軍姜維第十一次北伐失敗,朝廷中以衛將軍諸葛瞻、輔國大將軍董厥、太常張峻、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為首的一班文武大臣上書嗣主劉禪,彈劾姜維攻伐魏國卻累次無功而返,以致大漢民力凋敝,國力大損,故此奏請召回姜維,任其為益州刺史,削奪其兵權。

雖然劉禪最終沒有同意諸葛瞻和董厥等人的奏請,但關彝卻通過此事看出了問題。諸葛瞻雖然明白姜維屢屢出兵討伐魏國,乃是遵循昭烈皇帝「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基本國策,意在光復中原重興漢室,但卻不滿姜維獨攬軍權,一意孤行勞師動眾北伐卻又始終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導致大漢實力不斷被削弱,大漢根基也因此被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