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記功(1 / 2)

末代三國 秦漢古風 1269 字 2023-03-07

鍾會見龐會輕敵受傷敗退,丘平陣亡,心中大怒,鞭稍往前一指,頓時戰鼓轟鳴,塵土飛揚,三千魏兵吶喊著朝漢軍陣上沖過來。

劍閣關前兩邊全是懸崖峭壁,唯有中間一塊空地,苦不甚寬,是以姜維只點了二千兵馬下關,鍾會亦知道劍閣地勢險要,兵馬太多反而成了負擔,故此也只帶來了三千人馬。此時,魏兵一起發喊沖殺而來,戰場上頓時黑壓壓的一片,到處都是人。

魏軍陣勢和漢軍一般,陣腳前排都是身材高大手持長戟厚盾的大戟士,後面跟隨的則是數列騎兵,兵力約有七八百人,身後跟隨的則是步兵。這是因為漢中山高路險,地勢崎嶇,騎兵在山地作戰時很難無法發揮機動能力,是以鍾會的十萬大軍多是以步兵為主,威名久著的雍涼精騎只有極少數隨軍出征。

事實上,時下漢、魏、吳三國的主要作戰部隊還是依靠步兵為主。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騎兵是極其昂貴的兵種,組建一支精騎兵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經不起消耗折騰。因此,漢、魏、吳三國的常規兵種配置上,步兵才是首重,而騎兵只是輔助兵種,很少用來沖鋒陷陣。

歷數漢、魏、吳三國,曹魏地處中原之地,三分天下獨占其二,又北接烏桓西聯羌胡,地域和地理優勢極其明顯,因此騎兵的數量最多,約有五、六萬人。

至於大漢,直到公元219年老將黃忠在定軍山劈殺夏侯淵,並趁勢奪取漢中之後,昭烈皇帝為北伐作准備,才以馬超的西涼鐵騎為班底組建了正規的騎兵部隊,但大漢受地理條件限制,又不具備西涼等地的大區域牧養環境,所產戰馬雖耐於在山地負重拉車,卻不善於上陣沖鋒陷敵,因此騎兵的數量配置始終沒有超過萬人。

而東吳地理多水道湖泊,歷來重視步兵與水軍的配置,因此騎兵更是少之又少,只有不到五千人馬。

而關於三國鼎力前後赫赫有名的一些騎兵部隊,也和史志記載的大有差異。例如三國鼎立初期曾為曹魏立下了赫赫戰功的虎豹騎,雖然是曹操手里的王牌軍,但其士卒皆來自於百人將,因此數量還不到萬人。

大漢五虎上將之一的神威天將軍馬超當年以一州之力對抗整個曹魏,統帥的西涼鐵騎無堅不摧,但數量也僅二萬余人。讓塞外烏桓等胡族聞風喪膽的白馬義從,數量更是僅有三千余人。至於其他一些歷史上有記載的精騎部隊,數量多的上千人,少的則數百人,皆不成規模。

眼見魏兵在前軍精騎的帶領下排山倒海一般沖來,姜維將手往後一招,漢軍陣後立即有士兵推出二十余架巨型弩機,對准了猛沖而來的魏軍。

這些弩機乃是諸葛連環連弩的原型,每架皆有一丈高下,威力極其強勁,但由於箭矢乃全鐵材料,沒有箭羽平衡精度,故此射擊出去的箭矢到達一定距離之後便會翻轉,無法准確命中目標。同時,由於諸葛連弩的體積龐大,制作成本高昂且工藝復雜,又不適合單兵使用,是以漢軍沒有大規模裝備,只在至為緊要的關口城頭上裝備得有,主要用於防御守備。

關彝在石門谷口伏擊師纂和鄧忠先鋒部隊時,便是先用連弩近距離大量射殺魏兵之後再發起全軍沖鋒的。但血衛裝備的連弩是關彝根據這些巨型弩機根據比例改裝而成,雖然體積縮小到只有胳膊大小,十分便於近距離交戰和隨身攜帶,但射程卻大為縮短,一般情況下超過百步便會失去准頭和勁道,可謂利弊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