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奇襲七盤關(二)(1 / 2)

末代三國 秦漢古風 1439 字 2023-03-07

(正在補考駕照,明天科三,預計的章節不能准點上傳,因此先提前上傳明天的)

關彝不動聲色地笑道:「深宵露重,小將軍還不忘如此用功,堪稱我輩之楷模。依關某看來,小將軍日後必成國之棟梁!」

諸葛尚淡淡地道:「將軍謬贊了!倒是將軍才兼文武,實乃當世之英才,末將有幸深受教益,不敢一刻相忘。」

關彝雖然看不到諸葛尚臉上的神色變化,但卻從他語氣中證實了自己的判斷,果然是對剛才自己的話介懷於心,語氣之中尚有激憤之意。只是諸葛尚年紀尚淺,閱歷不夠,心中有了想法便藏不住,不過這樣倒好,既然知道他因何心存芥蒂,去掉這個心結也就容易多了。

「咦,小將軍可是話里有話啊!不知關某何處得罪了小將軍?」

關彝這話一出,諸葛尚更是神色劇變,他沒想到關彝竟然會如此直接,聽關彝的意思他似乎是已經知道了自己心里的不滿,這樣一來反倒讓他有些不知如何應對。

默然半晌,諸葛尚方才道:「將軍何出此言?」

關彝心里好笑,諸葛尚到底是不諳人情世故,也不曾經過什么大風大浪,這話不說則罷,說出來反而無異於掩耳盜鈴,承認了自己的心思。想了想,淡淡地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這是末將祖父臨終前留下來的訓誡,將軍如何得知?」

諸葛尚臉色數變,關彝說的乃是當年祖父諸葛武侯病危之時,於五丈原軍營中寫給父親諸葛瞻的最後一封家書上的前幾句話。數十年來,諸葛瞻遵奉書中訓誡做人治學傳家,並以此教導諸葛尚等兄弟三人,極少對外人提起,關彝又是如何得知書中內容?

諸葛尚說的沒錯,關彝適才背誦的便是被後人奉為修身勵志的經典名篇《誡子書》。只是,《誡子書》的原型是諸葛武侯五十四歲時,在最後一次北伐中寫給時年只有八歲的諸葛瞻的家書,後人根據書中內容添加題目之後遂成《誡子書》。

說實話,關彝小時雖然曾經學過這篇名作,但多年下來早已經遺忘,僅僅只記得書中開篇的幾句話,若再讓他繼續,必定是背不出來的。只是,這些事故卻又哪里是諸葛尚知道的。按關彝的想法,只要自己背出前面幾句來,必定會讓諸葛尚大吃一驚,卻不知道他根本就是在唬弄諸葛尚而已。

關彝淡淡地笑了笑,隨口道:「此書乃小將軍祖父諸葛武侯臨終時寫成,衛將軍雖不對外人提及,但蜀中子民卻早已廣為傳誦,又豈獨為關彝所不知乎?不敢相瞞小將軍,關彝極為崇敬令祖,更將武鄉侯留給衛將軍的訓誡視為修身之本,每每讀來,受益頗多!」

諸葛尚聽得目瞪口呆,他雖然知道祖父諸葛武侯在蜀中軍民心中極有恩信,便是父親諸葛瞻也因此多有惠及,但如今離祖父去世畢竟過去了將近三十年時間,當年輔佐昭烈皇帝的元老功勛的孫輩後人大都不曾見過諸葛武侯,包括自己的父親當年也才只是一個八歲幼兒,這讓他萬萬沒想到關彝竟然如此崇敬一個末曾謀面之人。

諸葛尚心中百感交集,深為自己身為諸葛後人而自豪,喃喃念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封家書被諸葛瞻奉為傳家之寶,諸葛尚自小便和兩個兄弟一起受教,自然是耳熟能詳,眼下背來猶如掌上觀紋一般。一連背誦了兩遍,突然腦中電光石火般閃過一個念頭:這關彝哪里是在背誦祖父的訓誡,他分明就是在提醒自己,為將者當始終如一地保持寧靜的本性,慎言慎行,凡事不可急躁偏聽。

一念至此,諸葛尚頓覺面紅耳赤,想起此前自己的狂傲和浮躁,後背冷汗津津而下。自己此前的言行完全與祖父的要求和訓誡背道而馳,哪里是諸葛家後人應有的氣度與風采?若非關彝借此訓誡警示自己,豈不是枉費了祖父和父親對自己的一番苦心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