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閉關(2 / 2)

末代三國 秦漢古風 1749 字 2023-03-07

姜維自是不知關彝的心思,聞言笑道:「敬之建功之心,老夫深許之。只是,今番卻是不須你去,我軍收復漢中之後,老夫料定鄧艾必將連夜退走隴西,因此我已令胡濟為主將,傅僉、廖麟、高休為副將,引五千兵馬星夜出陽平關,直取下弁截斷鄧艾歸路。只是,此一節原也瞞不過鄧艾。現如今李球、黃崇二將尾追鄧艾之後,只是此二人並非鄧艾敵手,為保萬全,老夫已另外派人知會你叔父關索,請他即刻領兵出陽安關,接應李、黃二將,並策應胡濟收復武都。」

關彝聞言大喜,看了一眼廖化,暗贊姜維果然是麒麟之資,謀略過人,預先做好了部署。他在江油戍和鄧艾幾番交手,深知鄧艾之能,關索雖然勇略,但即便加上李、黃二將,卻也未必便是鄧艾之敵手,更何況鄧艾退守白水關之後,沿途收聚敗兵,麾下尚有兩萬戰斗力極為強悍的雍涼精銳,雙方兵力相差無幾,若是一旦交起手來,勝負委實還未可知,這也正是關彝心中擔憂的地方。

不過,姜維令胡濟與傅僉等人引兵出陽平關直取下弁,卻是打在了魏軍的七寸要害之上。眼下局勢,鍾會潰退之後,鄧艾已成孤軍之勢,若想不被漢軍兩面包鉗,惟有即時退回隴西,是為上策。否則稍有遲緩,漢軍自陰平與武都兩面夾擊,魏軍便成為了瓮中之鱉,屆時只得任漢軍宰割了。真要到了這一步,便是子牙重生張良再世也只能徒呼奈何。

一念至此,頓時放下了心中憂慮,道:「大將軍早已運籌帷幄,末將拜服!」

姜維擺了擺手,笑道:「此番退敵,敬之當居首功,若非敬之一把火燒掉了魏軍的糧草輜重,我軍焉能如此快速便收復漢中?老夫即刻寫表申奏朝廷,為你及一眾有功將士表奏請功。」

「此乃天佑我大漢,更是三軍將士用命,末將如何敢當?」關彝慌忙擺了擺手,雖說此番收復漢中確是以他的功勞最大,但眼下可不是表功的時候。畢竟,在大漢軍方中關彝只是一個小字輩,在座的將領中幾乎都是資歷深重,勞苦功高的老臣,真要認真起來,自己的這一點些微功勞與他們的百戰沙場相比起來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再有,自己兩個月來接連立下了幾番大功勞,雖然為自己贏得了一定的政治資本,但同時也讓自己成為了別人關注的焦點,誰又能知道這其中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呢?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誰也不知道接下來的軍旅生涯迎接自己的將會是什么。因此,在這一干軍方眾將面前還是低調一點好。

姜維見他如此謙遜沉穩,微微點了點頭,心中又添了幾分喜歡。

只是,這種喜愛之情轉瞬即過。如今,魏軍雖然被全線擊潰,但漢軍自身的損失也極大,先是廣武縣被魏將田章偷襲,駐防的三校人馬全部陣亡,再就是陽安關失陷時,傅僉所領的五千兵馬除了跟隨他出關接戰陣亡的一半人馬之外,其余的都跟隨蔣舒投降了魏軍,再加上數次大小戰斗陣亡的人馬,漢軍的損失不下萬余人,這對於家底遠比不上曹魏的大漢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再有就是自魏兵入境以來,漢中各處城邑盡數罹難兵革,房倒屋傾,百姓逃散,田畝荒蕪,諸多事宜需要善後處置,委實讓姜維沒有高興的理由。

「魏軍潰退,眼下當務之急是處置一應善後事宜,諸位將軍有何高見?」

董厥看了眾人一眼,站起身來道:「以末將之見,魏軍此番三路伐蜀,皆因我大漢國力衰退,朝政不穩所致。因此,為防備魏軍復來,末將建議關閉蜀中各處通道,廣招各地流民,開荒屯田,休養生息,如此既可拒敵於國門之外,又可足食養兵,安定人心,此乃強國之道也!」

關彝眉頭微皺,暗思不妙。董厥所言雖是建議,但言中之意卻是隱隱暗指姜維窮兵黷武,空耗國力,民心不穩,以致魏兵趁隙三路入侵。這和當初他和諸葛瞻等人上表彈劾姜維的理由如出一轍,看來這董厥果然和姜維的政見大有不同。不過,董厥在眾將面前如此說,必會讓人認為他是故意在拆姜維的台,特別是姜維本人,只怕更是不肯容忍,若是鬧將起來,兩人勢必又要生出嫌隙來。

心中思慮,有心要站起來說幾句緩和的話,但轉念一想,眼前這些人,多半都是軍方重將,戰功卓著,資歷深重,他一個後生晚輩,人微言輕,說出來的話只怕不但無人聽從,反而會讓他們笑話。心中躊躇,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是好。

哪知姜維神色如常,淡淡地笑了笑,道:「龔襲所言有理,不過若是要關閉各處通道,事關重大,尚需奏報陛下之後方可決斷!」

董厥亦是怔了一怔,原以為這番話說出來,姜維即便不是勃然大怒,也應當會針鋒相對,但姜維的反應顯然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不過,姜維的話倒是讓董厥難以反駁,關閉通道,其實就是斷絕商貿互市,信息往來,這對於國力弱小的大漢來說,顯然是有極大影響的,因此這的確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姜維縱然使持節,主掌大漢軍國大事,也需要稟明朝廷之後方可施行。否則朝廷若是追究下來,只怕是誰也承擔不了這個責任。

不過,董厥自認心中坦盪,他之所以當著眾將之面直言不諱,也皆是出於公心,為國家大計建言而已。事實上,諸葛武侯在世時,姜維和董厥皆在丞相府任職,兩人私交甚好,及至姜維主掌兵事之後,董厥累遷為輔國大將軍。

細論起來,兩人在政見上的分歧還是始於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諸葛瞻任行都護遷衛將軍之後,諸葛瞻和董厥認為姜維累次出兵,卻又無甚進展,以致益州國力疲敝,因此表奏嗣主,請求任姜維為益州刺史,削奪其兵權。雖然嗣主最終沒有答應諸葛瞻和董厥等人的請求,但此表上達天聽之後,卻直接導致姜維和諸葛瞻等人就此分成了兩個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