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報恩蹊徑(1 / 2)

16-報恩蹊徑

沈伯謙充分借鑒後世的喪葬陋習,大肆鋪張。

親自畫圖,請馬大姨夫和徐二姨夫去鎮上的紙扎鋪子跑了兩趟,專門做了一批喪葬用的東西。

金山銀山、等人高的丫鬟紙人、紙馬紙轎、三進的紙宅子兩座;

有了房子,自然就有配套的紙扎桌、椅、板凳、千工床,兩箱子紙扎衣服,還有紙扎的雞、鴨、牛、羊一堆,甚至還有紙扎的花鹿、仙鶴。

基本上你能想得到的,他都給畫出來,還都讓人去做出來了。

這些東西一抬出來,來的人都被鎮住了。

沈家媳婦不虧啊,誰說人家這喪事辦得寒磣的?這場面,縣太爺他娘死了也沒這福氣吧?這到了下面可是要享大福了!

而且這還不算完,沈伯謙又特地從本縣有名的永寧寺請了兩位高僧來家里給沈母誦經,好讓她早登極樂。

這場七七下來,無論李家坪的、陳家拗的、馬家、徐家的,都說事兒辦的漂亮。

陳家二老也覺得倍兒有面子,遷墳的事兒徹底拋開不想了。

最後沈伯謙還簡單補辦了喪宴,雖是白事,也是真材實料。

除了必備的豆腐、青菜這些外,整只的雞、肥厚的醬香五花肉再加上整碗燉羊肉,三個硬菜也夠看的很。

況且還有每人一個白饃或是一碗米飯。

吃完喪宴,來的人更是不住的稱贊沈秀才孝順,沈母有福氣,沈家以後肯定是要發達了雲雲。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沈伯謙不遺余力的補全了禮數。

摔盆兒、圓墳一項都沒落下,由陳老爺子領著,一一補了回來。

雖然有些不合規矩,但孝道大過天,誰見了也只能誇他一聲「孝子」。

他這么做不單單是為了補全禮數,也是要讓李家坪的人知道,他對沈母的重視。

逼遷的事兒能這么輕易的化解,那是給他們面子。

李家人也很清楚,當天李孝傑、李孝忠、李孝生三人都到沈母墳前磕了頭、賠了罪,算是在眾人面前徹底了結了這件事。

沈母七七過後沈伯謙除去重孝,楊家三口把家里收拾一新,守靈跪的草甸子什么的,也該燒的燒,該收的收。

接下來,他只要老老實實守孝三年便可。

這方面的規矩就簡單許多,主要就是穿衣上注意一下就行。

第一年穿白孝,但鄉下對白的要求沒那么嚴格,灰、白都行,另外就是鞋面上也要貼一層灰布或是白布,頭上帶個白繩結,戴帽子就在帽子上弄個白帽結之類的。

明年更簡單,只需灰素服,最後一年青素服即可。

對於這些,沈伯謙倒是沒太多意見,白的、青的多飄逸,男神不都這么穿?

他更關心的是要如何感謝縣城的劉家。

沈母七七辦的排場,花的錢自然也少不了,光是請倆和尚就給了二十兩的香油錢。

其他雜七雜八算下來,一共花了三十七兩銀子和七百五十個大錢兒。

這一算賬,陳老爺子心疼的直上火,連飯都吃不下,還一個勁兒的抱怨自己:「怨我、怨我,沒攔著謙兒一點兒,這樣的花銷咱們庄戶人家怎么受得了!」

沈伯謙倒不覺得花錢多,排場又不想花錢,那肯定是不行的。

一分價錢一分貨,他上輩子耳濡目染的也懂一些。

但正因為這樣,才愈發顯得劉老爺送來的那一百兩賀儀簡直就是及時雨。

不然,沈母這事兒還真是不容易辦好。

只是,如何感謝劉家,沈伯謙暫時真是沒有什么明確的想法。

比身份,人家跟縣長都有交情,比身家,人家多年雄霸清水縣首富的位置。

而且,他那點兒錢還是人家送的......

想了想,沈伯謙覺得馬大姨父對於劉家似乎比較了解,所以在他回家前,專門向他討教劉家的情況。

經過這段時間,馬大姨夫對沈伯謙的印象徹底改觀,對這個外甥十分欣賞。

沈伯謙這么鄭重其事的向他請教,馬大姨父也覺得面上有光,一五一十的將他知道的關於劉家的事情都倒了出來。

劉家之所以能穩坐本地首富的寶座,依靠的並不是縣城首屈一指的的雲來居和那些店鋪。

劉家真正的買賣其實在府城,他們家是經營布匹生意的。

說起這事兒,馬大姨父就興奮起來。

他只去過府城一次,但就是這一次,他居然無意中得知府城不少布庄是劉家開的。

再留意打聽,才知道,劉家不僅僅開布庄,他家在府城周邊還有好幾個自己的作坊。

從紡線織布、到染色綉花,都有專門的作坊。

而且,他家只出產綾、羅、綢、緞和上等麻布,像他們這樣的鄉下人,也就是看看,真是舍不得買,太貴了。

這下子,沈伯謙更發愁了,這樣的人家,別說他一個小秀才,就是中了舉人也白搭啊?

陳家人也是這么想的,只是,這恩還是要報的。

既然要報恩,那可不能光是嘴上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