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瓶頸(上)(2 / 2)

城管無敵 老老王 2611 字 2023-03-13

「……表面上看起來,由於之前歷次勝利打下的根基,在凱撒死後,他的余黨似乎仍然贏面很大。」

王秋故作深成地點點頭又搖搖頭,「……但問題是,共和派在北非還有一個領導核心,而凱撒的舊部在凱撒死後就完全散了架盤踞羅馬的安東尼,手里掌握著十個軍團;坐鎮南意大利的瓦提尼烏斯和正在西班牙平亂的雷必達,分別擁有三個軍團;敗逃到希臘的伽比尼烏斯,還剩下兩個軍團;留守高盧大本營的幾位將領,手里也都有一些部隊,並且全都是誰也不服誰,就跟袁世凱死了之後的北洋軍閥差不多。

所以,軍事實力處於絕對劣勢的元老院共和派,目前反倒是有能力主動進攻的一方。根據克里奧佩特拉女王在亞歷山大港收集到的消息,小加圖已經在4月份率領三個軍團從迦太基揮師北上,登陸並占領了西西里島,與瓦提尼烏斯部署在南意大利的三個軍團隔著海峽遙遙對峙。另一支共和派軍隊則向西班牙發動反擊,准備利用那邊的亂局招降納叛,將凱撒任命的西班牙總督雷必達驅逐到比利牛斯山脈的北面去。」

「……羅馬共和派的戰略明顯有些托大啊!他們在北非總共也只有六個軍團,還不到凱撒余黨兵力的三分之一,卻居然要放棄地利,主動出擊!西班牙戰場那邊暫且不論,在意大利戰場,小加圖就是在用三個軍團對付凱撒余黨的十三個軍團!這家伙在歷史上只是個政治家和道德家,對打仗應該不太擅長吧!」

楊教授推了一下眼鏡,指著地圖上的意大利戰區說道,「……根據現有的這些情報判斷,我對於羅馬共和派軍事集團的前景不是很看好。當然,內戰和外戰不一樣,很多時候不能只看兵力對比,還有各種幕後交易和陰謀叛賣,所以這場戰爭的未來究竟會怎樣發展,我也不敢輕易下定論……」

「……共和派和凱撒黨人在羅馬內戰之中究竟誰勝誰負,對克里奧佩特拉女王統治的埃及來說,意義並不是很大。事實上,如果共和派贏了,可能對我們反倒不利。因為這意味著羅馬共和國暫時穩定下來,說不定舔一舔傷口就要再來找埃及的麻煩畢竟我們後來又干掉了小龐培,打得布魯圖斯抱頭鼠竄。而凱撒的舊部在得勝之後,他們內部恐怕還要再彼此混戰一場,決出誰是老大……等到這沒完沒了的戰火最終熄滅之後。羅馬的霸業恐怕也就崩塌得差不多了。」王秋如此評價說。

「……那么,這場羅馬人之間的自相殘殺,對我們的跨時空貿易又有什么影響呢?」馬彤插嘴說。

「……這場羅馬內戰對於跨時空貿易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由於整個環地中海世界的財富,都在被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殆盡,即使是富人也不敢過分享樂,別提還有很多曾經繁華昌盛的名城商埠,都在戰火中被摧毀了,而這原本都是我們可以傾銷絲綢、棉布、玻璃器、瓷器和香料的絕佳市場……」

王秋唉聲嘆氣地答道,「……最最要命的是。由於大量商船被強制征收為軍用,還有許多潰敗的正規海軍變成了海盜,以及各個敵對港口之間的互相封鎖。整個地中海文明圈的貿易往來正在日趨萎縮,每個月進入埃及的商船寥寥可數。而且,即使是來到了埃及的商人,大多也只想購買糧食和便宜布匹。不太願意大量購置奢侈品。導致面對我們開放的奢侈品市場非常狹小,只要稍微投放一些貨物進去,就很飽和了。

從公元前47年3月開始,平均每個月只有十到十五艘商船抵達埃及,而且都是些沒多少本錢的小商人。雖然對我們提供的絲綢、胡椒、鏡子、火柴和化纖布看得很眼熱,但這些人還是希望買到自己故鄉迫切需要的小麥和大麥。我們送過去的絲綢在售出大約三千米之後,就慢慢地賣不動了,現在只好用來給士兵和官吏發薪水。其它的火柴、絲綢、布料等商品。在最初的短暫銷售高峰之後,也都出現了滯銷現象……」

說到這里。王秋忍不住又嘆了口氣,「……而與此同時,我們還得墊款購買糧食,資助克里奧佩特拉女王賑濟難民,穩定埃及國內局勢,還有采購武器裝備一支埃及軍隊……總體收益到目前還是赤字狀態……」

「……qiguài了,怎么會出現這種局面?這完全不符合常理啊!」馬彤學姐擦了擦眼鏡,困惑地說道,「……我們傾銷過去的商品,雖然有一些是華而不實的奢侈品,但也有很多是非常實用的日用品,性價比方面遠遠要勝過他們從手工作坊里敲打出來的粗陋玩意兒,價錢也不算昂貴,怎么會賣不出去呢?之前在十五世紀東羅馬帝國時空和十六世紀中美洲阿茲特克帝國時空的時候,可沒遇到過這種麻煩……」

「……哎,你們幾個年輕人啊,在高中里學的中國近代史都還給老師了嗎?這樣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得!」

聽了馬彤的疑問,楊教授先是驚訝地抬頭看了她一眼,然後便恨鐵不成鋼地搖了搖頭,轉身從桌上拿起一本高中歷史教科書,塞到了馬彤的手里,「……翻翻這一部分,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間,中國傳統自然經濟對洋貨傾銷的抵抗,再引申類比一下古埃及時空的情況,你就明白這是怎么回事了!」

「……洋貨,傾銷……」馬彤和王秋把腦袋湊在一起,翻看著早已印象模糊的教科書,喃喃自語著這幾個字眼,「……莫非,我們現在遇到的銷售瓶頸,也可以理解為古代自然經濟對現代工業品傾銷的抵抗?」

「……在我看來,應該就是差不多的道理。」楊教授一臉淡定地答道,「……實事求是地說,想要對一個傳統農業社會傾銷工業品,源源不斷地牟取暴力,如果光是打開一個通商口岸,可是遠遠不夠的你們該不會忘了吧,當初你們在中美洲傾銷工業品的時候,也遇到過印第安人手頭金銀不夠的問題……」

正如楊教授所說,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對外來商品的傾銷有著強大的抵抗力。

十九世紀中期,在鴉片戰爭結束,《南京條約》簽訂,清王朝的大門被堅船利炮打開之後,璞鼎查得意洋洋地回到倫敦,在國會上向記者宣稱,英國遠征軍已經為英國的商人在東方打開了一個的市場。這個市場是如此的廣闊,只要每個中國人的襯衫後幅多用一英寸布料,蘭克夏郡的工廠就要忙碌幾十年!

於是,欣喜若狂的英國商人「一想到和三億或四億人開放貿易,大家好像全都發了瘋似的」,立即一窩蜂地把各式各樣的洋布、洋火(火柴、鍾表等工業品運到中國,卻完全沒考慮中國人的市場需要,也沒想過中國老百姓的實際購買力問題……結果,他們自然全都華麗麗地悲劇了。

當時的中國確實是有著三億到四億人的廣闊市場,可是這么多人里面,絕大多數都是兜里翻不出幾文錢,連吃飽飯都有困難的赤貧農民,對昂貴而又陌生的洋貨,又能有著多少購買力呢?至於那些清朝的富人,當時也沒有養成喝西洋名酒、抽古巴雪茄、用法國香水的習慣,雖然很多人都對西洋鍾表挺感興趣,但通常只要兜里有一塊懷表,家里有一座擺鍾就已經夠用了,又何必買上一大堆呢?

因此,鴉片戰爭之後外國商品輸入中國的數量,在一度猛增之後又迅速回落了,大批棉布和火柴積壓在倉庫里賣不出去,而刀叉和鋼琴之類的玩意兒是人問津,讓很多英國商人賠掉了褲子……

而在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類似的商業傾銷難題,則被擺在了王秋等人的面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