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納爾遜騎士團(下)(1 / 2)

城管無敵 老老王 2561 字 2023-03-13

與此同時,剛剛坐著大巴車逃出海德公園,在嚴重塞車的倫敦街道上緩緩「蠕動」的「中國異能組織旅游團」眾人,也在一邊看著剛才納爾遜騎士團拋撒的種族主義傳單,一邊議論著今天看到的情況。

事實上,對於為什么在英國能夠看到這樣多的黑人,王秋原本一直感到非常困惑美國有很多黑人倒是容易理解,那主要是南北戰爭以前,美國南方搞煙草、棉花種植園而批量購買的非洲黑奴後代。可是英國本土又沒有種植園,非洲的黑人也不是適合進工廠的勞動力,這么多英國黑人又是從哪兒來的?

美國是移民國家,需要不斷吸納外來人口,但英國可不是啊!在過去的幾百年時光里,不要說吸納勞動力了,英國人自己都經常被人口壓力逼得在不列顛無法待下去,不得不漂洋過海移民美國呢!

直到現在看了納爾遜騎士團的傳單,又跟幾個曾經來英國出過任務的同事們閑聊了一會兒,王秋才發現,目前誘發了英國社會危機的上千萬外國移民,最初似乎是大英帝國崩潰之際留下的遺產。

雖然早在十八世紀末,印度人、黑人、東南亞人和中國人就先後來到倫敦,在這座當時的「世界之都」學習、工作、生活和奮斗,但相對於整個英國的人口來說,不過是滄海一粟。並且很多人最後仍舊各自回家,而不是在倫敦扎根定居。除了給倫敦增添了幾分國際化色彩之外。並沒有引發出太多的社會問題。

真正導致整個英國社會人口比例失調的問題,起源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也就是大英帝國的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土崩瓦解的時候隨著米字旗在一塊塊殖民地降下。原本駐扎在海外殖民地的軍隊、文官和僑民紛紛撤回不列顛本土,而成千上萬名曾經服務於大英帝國殖民政府,長期協助英國殖民軍鎮壓和統治本族同胞的當地土著拿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漢奸」由於擔心在殖民地獨立之後,遭到民族主義新政府的清算,也紛紛收拾行李、拖家帶口地逃離故國,跟隨英國主子搬遷到了不列顛。

而另一方面,雖然在美國和蘇聯這兩大巨人的碾壓之下。小身板的英國毛驢(丘吉爾的自嘲)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世界帝國,但最初依然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卷土重來。再加上慘烈的二戰給不列顛帶來了驚人數字的死亡,造成了勞動力的缺乏……所以。對待這些不離不棄的忠心奴才,以及有朝一日反攻倒算之時必不可少的帶路黨,英國政府的態度相當寬厚,讓他們很容易就能申請到入籍。

於是。印度、馬來亞、香港、西非、南非等各處前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土著居民。就隨著撤退的英國殖民官吏和軍隊,源源不斷地涌入英倫三島,從而出現了所謂的「逆向殖民」現象。

類似的事情,在美國也發生過在曠日持久的越戰結束,南越政權最終覆滅的時候,美國不得不捏著鼻子大量接受南越逃亡者,防止他們遭到越共的清算,最終導致了將近兩百萬越南人移民美國。

總之。對於那些稍微有些節操的西方國家來說,位於遠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不僅是財富、利益和權勢的象征,很多時候同樣也是麻煩、拖累和義務的來源。

言歸正傳,雖然在五六十年代,遷入不列顛的外國移民總數還不算特別多,但由於他們一般聚居在倫敦、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幾座大城市里,故而特別顯眼。此外,雖說大英帝國完蛋了,但「英聯邦」這個帝國幽靈卻依然存在,而英聯邦國家之間的「特殊關系」,又讓這些原殖民地國家跟不列顛本土之間的人口流動,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所以,在第一批大規模移民成功打下了根基之後,很快又繼續往不列顛輸入自己的親朋故舊……最後硬是往針孔里塞進一只大象,讓不列顛土地上的外國移民數量急速膨脹起來。

偏偏在這一時期,英國的人口結構開始老齡化,青壯年勞動力出現匱乏,而當時英國政府采取的最有效對策之一,就是利用國際移民來補充人力資源的短缺。這一措施確實在一定時間內緩解了社會勞動力的缺乏,避免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衰退,但由此導致的後患也很嚴重。

首先,英國原本的民族屬性相對單一,封建貴族傳統遺留物甚多,從來沒有成為「全世界民族大熔爐」的歷史jingyàn,對於各族移民的接受和消化能力,要比自己的前殖民地美國差得多。

雖然是一脈同生的英語國家,以及先後統治地球的世界霸主,但美國和英國社會氛圍的截然不同的。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大國和移民國家,本身就有善變、兼容的一面,歷史積淀較少,社會上升空間較多至少在早期是如此,並且一直有著從世界各地吸納移民的傳統,並不怎么講究血統之類的陳腐玩意兒。

但英國卻是一個古老的(相對於美國來說)小國和民族國家,而且還有著傳承千年的君主貴族制度,殘留著很濃重的血統論、門第觀念,社會階層相對來說要僵化和死板得多事實上,號稱「先進」的英國,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法定的貴族國家。在國王之下,還有大大小小的親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教會貴族、法院貴族等共一千多人。這一千多人組成的貴族院(上院),和剩下8000萬人選舉出來的平民院(下院),理論上是平級的,二者共同構成英國政治的中樞。

在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上院曾經擁有比下院多得多的權力。即使在貴族制度嚴重式微的今天。上院也仍然是英國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貴族與平民的劃分,一直是英國歷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特點。而貴族傳統的一大特征,就是封閉的社交小圈子和極端注重血脈和家世……

因此。即使是在大英帝國最強盛的時代,被老牌貴族把持的不列顛上流文化圈,也無法把印度、緬甸、西非、馬來亞和埃及這些殖民地的社會精英,當成自己人整合進來。而鑒於上院里的這些「貴族血脈」不容玷污,想要把印度王公和緬甸酋長tongguo聯姻等手段塞進英國的貴族圈子里,更是近乎於天方夜譚。

光是看看英格蘭征服大不列顛島這么多年,居然連近在咫尺的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都沒能融合成功。甚至就連最弱小的威爾士人都還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就知道英國人的民族融合能力有多么糟糕了。

大英帝國在海外唯一可以信賴的力量,就是由盎格魯撒克遜人組成的英國軍隊。而土著殖民地軍隊的使用,則必須慎之又慎在印度土著軍隊大批政變暴亂之後,英屬印度殖民地的歷史也就走到了盡頭。

(很多人誤以為是甘地的懇求打動了英國政府,允許印度獨立。卻沒注意到同一時期的印度兵變。)

自始至終。英格蘭人從未能徹底解決境內民族認同這一痼疾。只能用放棄國土的辦法來卸下包袱。

相反,美國的那些財團和政治家族,雖然同樣有著封閉和保守的一面,但是就起源來說,卻是歐洲各個民族都有,沒什么「生而高貴」,歷史淵源也比英國貴族短暫得多,相對來說自然也更有活力。

總之。在對外國移民的歧視和排斥問題上,傳統的英國人並不比日本人強上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