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古埃及一日游(下)(1 / 2)

城管無敵 老老王 2564 字 2023-03-13

正當埃及艷後和吸血鬼真祖討論著日後的待遇問題之際,王秋則帶著簡妮實地考察亞歷山大港的現況。

他們考察的第一站是碼頭的商船。但問題是,還沒走出宮殿幾步路,簡妮.格勞斯就熱得差點中暑了。

「……呼呼呼這地方難道是烤面包爐嗎?我怎么熱得都快要沒法呼吸了?」

她一邊汗流浹背地喘著氣,一邊再也顧不得什么羞恥,當眾脫起了身上的一件件衣裙。而四周簇擁著的埃及士兵和仆役,似乎也沒有半點要回避的意思他們連克里奧佩特拉女王的裸體都看慣了,根本不覺得貴人貴婦們當眾脫衣是什么需要避諱的事情而是好奇地打量著簡妮.格勞斯的各式內衣褲,還有侍女上前為她擦汗和接過衣物,一片目光炯炯之下,讓脫得只剩了胸罩和蕾絲內褲的女吸血鬼獵人頗為羞澀。

「……沒辦法,這就是埃及……現在的氣溫是攝氏四十二度,你穿著那一身黑色連衣裙不是找死嗎?」

由於對埃及的嚴酷氣溫早有體會,此時的王秋倒是早已換上了短褲、背心和塑料拖鞋,手里還搖著一把大蒲扇。只見他拿出一根氣溫計看了看,隨即如此說道,「……格勞斯小姐,您在四季涼爽的英國待得久了,對埃及的氣候肯定不太適應……看你這樣子,只怕是沒走兩步就要中暑,要不還是坐轎子出去吧!」

「……哎。那就坐轎子吧……不過,讓四個裸男為我抬轎……唉,還是別說了。快走吧!」

看著眼前一溜兒埃及士兵們赤胳膊露大腿只在腰間圍著一條布的裝扮,還有四個渾身赤裸一絲不掛的黑人轎夫,還有外面滿街的裸奔族和天體營,簡妮.格勞斯只覺得自己眼睛好痛,而腿腳則更軟了。

於是,一眾裸男裸女就簇擁著兩頂帶有遮陽棚的轎子昂然出宮,好似天體主義者大游行一般。

一個小時之後。站在亞歷山大港的碼頭邊,看著眼前林立的桅桿,簡妮.格勞斯終於明白了這個穿越者控制之下的地中海貿易樞紐。到底是為什么會出現運力瓶頸了。

簡而言之,就是這年代的地中海船舶太過於落後,無法承擔大航海時代那樣的龐大運量。

雖然希臘羅馬時代的地中海上,航海貿易已經非常發達。但這個時代的船只依然很落後。只能以劃槳而不是風力作為主要動力從遠古時代克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開始,古代地中海的船舶就被基本定型:船的前後兩端翹起,船舷固定排槳,單桅上掛方帆,船尾兩側有一副或兩副巨大的尾槳,起到舵的作用。可問題在於,它的桅桿制作得既粗糙又不科學,掛著的也是原始的單面方帆。而不是比較先進的三角帆,更沒有可以靈活調節迎風角度的現代索具。所以這種商船只能順風行駛。無法利用旁風。

從公元前2000年直到中世紀,這種槳帆船在地中海區域被沿用了三千年之久。可是嚴格來說,在希臘羅馬的時代,這樣的船舶甚至還談不上真正的帆船,而只是帶有單桅帆的劃槳船而已,在有順風時可以用風帆來代替槳手,使槳手們得到短暫的休息。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古希臘人的船只還是只能依靠人工劃槳來前行。在某一層甲板或某幾層甲板上,通常設有兩排長長的木椅,奴隸或者是水手們並排坐在一起劃動船槳。就連航行的方向也是由專人指揮,用鼓聲或號聲來調動這些劃船的奴隸。這就意味著船的體積越大、噸位越高、速度越快,需要的劃槳手就越多,每天消耗的糧食和淡水數量也就越可怕。

所以,以撞擊和跳幫為主要戰術的古希臘戰艦,為了追求沖撞的威力,不得不拼命增加劃槳座位,以至於一艘四十噸的三列槳戰艦里要塞進去一百七十個劃槳手和三十個士兵,船艙里擠得跟現代的東京地鐵相差仿佛,在行船一天之後,艙內空氣就污濁得臭不可聞。而商船為了降低運費,只得盡量減少劃槳手,雖然備有船槳,但只在進出港口和長期缺乏順風時才使用,以節省人工費的開支,但是這速度嘛……除非是乘著測算好的季風而行,否則就只能走走停停,慢得好似蝸牛了。

除此之外,船底的滲水在這時代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雖然早在幾千年之前,中東地區的先民們就學會了在木質船底塗抹瀝青來防滲漏,但在遠離天然石油產地的希臘等地,瀝青並不是那么容易取得。而桐油等其它防水塗料也沒有發明,船只在長時間航行之後,船體的木頭會被水浸透,大大降低性能。所以只要條件允許,船只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拖到岸上晾干,同時用植物纖維堵塞和修補那些滲水的縫隙。

如此一來,地中海上的貿易物流就變得更加緩慢,船長們能夠每年出門做兩次長途生意就算是勤快了。

「……哎,你能想象嗎?格勞斯小姐,從亞歷山大港到黎巴嫩,這么短的一點路程,這個時代的商船竟然要走走停停地航行上一個月!理由是風向不順和必須定期靠岸修船!」

王秋有些無奈地嘆了口氣,抱怨說,「……除了速度太慢之外,船只的數量也很不足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原本曾經擁有一支五百艘船的商船隊,可是卻在龐培和凱撒的混戰之中被燒了精光。之後花了大半年時間,才勉強購買到了大約三十艘船,期間還因為風浪和海盜而損失了幾艘……如今偌大一個亞歷山大港,居然平均每星期才有一艘商船進出。這物流速度可真是夠嗆。各種商品是賣不出去,也運不進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商船的體型也太小了吧!」簡妮指著面前的幾艘「小船」。搖著腦袋說道,「……我曾經在泰晤士河上參觀過納爾遜勛爵的勝利號風帆戰艦,當時就覺得這么一艘小船怎么看都不氣派,但是看了你這邊的港口之後……我才發現,納爾遜勛爵的勝利號已經算是巨艦了!」

在希臘羅馬時代,由於龍骨和梁架的強度要求,船只的長度通常不能超過五十米。而噸位自然也很有限。比如說,希臘人的三列槳戰艦排水量平均不過四十噸到五十噸,兩百噸的運輸船就已經稱得上是巨艦了。而目前亞歷山大港最大的一艘商船。排水量只有大約一百五十噸,而運貨量則只有一百噸。

但這並不是古人不想把船只造得更大,而是受到了技術條件的限制,比如說。埃及的托勒密四世為了炫耀氣派。就曾經建造了一條四十槳巨艦。它有280腕尺(約130米)長、48腕尺(約22米)高,載有400名水手、4000名槳手,甲板上可容納3000名戰士。這幾乎相當於現代世界一艘航母的載員量了。

可是,這條船與其說是用於實戰,倒不如說是用於炫耀王室的富裕,它差不多就像是一座固定在岸邊的大廈。自從建成下水以來,很少有人敢把它開出港口因為船體造得太大,木質梁架結構的強度跟不上。導致這艘看似威風凜凜的巨艦,其實卻好像玻璃一樣脆弱。出海之後稍微遇到一點風浪就會散架。

所以,這艘華而不實、既不能打仗也不能運貨的巨艦,在歷史上就猶如曇花一現,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地中海上的商人、海軍和海盜們,還是只能用他們那些幾十噸到一兩百噸的小船彼此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