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亞瑟的迷你王國(1 / 2)

城管無敵 老老王 2648 字 2023-03-14

公元5世紀末,對於當時的西方人而言,這是一個文明崩潰難深重的毀滅時代。

—貧窮、罪惡、死亡、飢餓、寒冷、干旱、暴虐、戰爭···…構成了這個黑暗時代的絕望主旋律。

曾經統一地中海世界的羅馬帝國,此時已經是分崩離析。一波接一波的民族大遷移,將西方世界原本的各民族生活地域,頃刻間沖擊得支離破碎。那些彪悍善戰的日耳曼部族輕而易舉地突破了羅馬人搖搖欲墜的脆弱防線,從森林茂密的萊茵河畔一直沖殺到了黃沙彌天的北非迦太基故地。而馳騁歐洲的匈奴鐵騎,更是在「上帝之鞭」阿提拉可汗的率領下,對希臘羅馬文明主宰的西方世界發動了致命一擊。

因此,西羅馬帝國在二十多年前徹底宣告終結,而東羅馬帝國也在蠻族入侵的狂潮中苦苦掙扎。

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余光,正在悄然熄滅,整個西歐大地從此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城市被摧毀,田地被荒蕪,書籍被焚燒,學者被殺戮,知識被遺忘······

彪悍的日耳曼蠻族埋葬了古羅馬奴隸制帝國的文明,但又無法拿出一個更加先進的新文明來代替,結果就只能拖著整個西歐大地一起淪落蠻荒。

當時的西歐基督教修道士,曾經用這樣悲愴的筆調來描繪自己生活的世界:「······你聽到過時代的聲音嗎?你看見過時代的顏色嗎?你聽過時代終結、破碎發出的哀嚎嗎?——沒有,只因為你不曾活過!」

在這個痛苦而又絕望的可怕年代里,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的大不列顛島,顯然也不能逃出此劫。

在羅馬人征服不列顛之前,大不列顛島上的原住民是紅頭發而著稱的凱爾特人,他們以部落和氏族的形式組成一個個村寨,信奉原始的德魯伊教,認為萬物有靈,普遍過著衣不蔽體·刀耕火種的落後生活。

當威震歐洲的羅馬軍團第一次登陸不列顛的時候,偉大的凱撒在《高盧戰記》里,對這些凱爾特人的生活情況作出了如下描述:「……所有的不列顛人都用靛藍染身,使人看來呈現出天藍色·因此在戰斗中顯得更為可怖。他們還蓄著長發,全身除了頭部和上唇之外,到處都剃光。妻子們是由每一群十個或十二個男人共有的,特別是在兄弟們之間和父子們之間共有最為普通,如果這些妻子們中間有孩子出生,則被認為是當她在處女時第一個接近她的人的孩子······」。

—從羅馬人的觀點來看,當時的大不列顛島·簡直就是一個完全沒開化的禽獸之地。

無敵的羅馬軍團幾經征戰,成功征服了不列顛島上較為適宜農耕的南部,也就是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讓它成為羅馬帝國的不列顛尼亞行省。然後又在日後的蘇格蘭和英格蘭分界線附近,修建了著名的哈德良長城,以保護帝國境內受羅馬統治的不列顛百姓,把他們跟北方蘇格蘭高地的野蠻人隔離開來。

羅馬帝國的數百年統治,不僅在大不列顛島上留下了第一批城市·還讓不列顛南部的凱爾特人受到希臘羅馬文明的熏陶,迅速擺脫了蒙昧落後的舊俗,在生活和生產方式上跟羅馬人看齊·很快就跟北部那些依然茹毛飲血的凱爾特同族出現了巨大的區別。

為了區分這些同為凱爾特人的「文明人」和「野蠻人」,不列顛尼亞行省內的凱爾特人開始自稱「不列顛人」,而把哈德良長城以北的凱爾特同胞稱為「皮克特人」。

公元五世紀初,獨霸歐洲數百年的羅馬帝國在內憂外患之下迅速衰落,漸漸無力維持在不列顛的統治。來自中歐黑森林的日耳曼人,不僅反復沖擊著關系到帝國生死的萊茵河防線,同時也在進行戰術迂回,不斷嘗試著渡海偷襲不列顛——從地圖上看,大不列顛島其實離歐洲大陸是很近的,比台灣到大陸還要近得多。在最窄的多佛爾海峽·水性好的家伙只要抱塊木板往海里一跳,游上幾個小時就到大不列顛島的肯特郡了,非常有利於偷渡。為此,羅馬駐軍不得不在大不列顛島的東部沿海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堡壘來防御他們,但還是不怎么防得住·時不時地就被搶上一把,就如同明朝襲擾中國東南沿海的倭寇一般。

公元407年,西羅馬帝國不列顛總督發動叛亂,抽空了島上的全部羅馬駐軍,渡過海峽向羅馬進發。雖然這位志大才疏的總督很快就在高盧吃了敗仗,被西羅馬帝國緊急調集起來的政府軍徹底打垮,但這場不合時宜的同室操戈,還是導致了羅馬帝國萊茵河防線的崩潰——趁著最後幾支還有戰斗力的羅馬軍團,全都忙於自相殘殺的絕妙-機會,諸多日耳曼部族大舉渡河西進,很快就如同決堤的滔滔洪水一般,迅速淹沒了後世的法國和西班牙,甚至進一步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一路迂回到了北非的突尼斯……

這樣一來,在瞬間喪失了大半壁江山之後,孤懸北方的不列顛尼亞,就等於是已經跟西羅馬帝國剩余的實際領土——意大利半島——隔離了開來。在連法國都無力收復的情'下,西羅馬皇帝不得不放棄了不列顛,在公元410年撤回了島上最後一批殘存的行政官員——至此,羅馬人在不列顛的統治宣告結束。

在羅馬人離開之後,不列顛尼亞的凱爾特人再次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但他們並沒有建立起統一的王國,而是上演了一出軍閥爭霸的大戲,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許多小國,各自割據稱雄,彼此廝殺爭戰,同時還受到北方那些沒有受過文明熏陶的野蠻同胞——皮克特人的入侵和劫掠…···總之就是一片混亂,讓大海對面的日耳曼蠻族在看熱鬧之余,也不由得動起了心思。

在這些入侵不列顛的日耳曼蠻族中,勢力最強的三大部族要數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他們身材高大,毛發金黃,頗為凶殘好戰。其中,朱特人的數量最少但卻登陸得最早——在公元450年,不列顛東南部肯特郡的一位凱爾特君王為了擊敗自己的鄰居,不惜引狼入室,從大陸上招募了一批朱特人雇佣軍結果這些日耳曼雇佣軍在上岸之後發動叛亂,襲擊了他們的主人,在泰晤士河口地區建立了肯特王國,為日耳曼人的入侵打下了第一個立足點。緊接著,盎格魯人在北面渡過北海,在英格蘭東北方的諾福克登陸;撒克遜人在南邊渡過海峽,與朱特人融為一體。隨即他們就開始從南北兩面夾擊一盤散沙的凱爾特人,摩拳擦掌地要把這個島嶼收入囊中。

雖然跟大海對岸的日耳曼入侵者相比,不列顛尼亞行省那些生活習俗羅馬化的凱爾特人,顯然有著更加發達的文明,但遺憾的是,羅馬帝國崩潰的公元五世紀,卻是一個文明敵不過野蠻的悲哀年代。

於是,在短短十幾年之內倫敦、科爾切斯特、林肯等不列顛東部主要城市相繼陷落。凱爾特人很快就丟掉了大不列顛島上的半壁江山,不得不向西北方的威爾士和西南方的康沃爾半島節節後撤。

公元476年,曾經稱霸地中海、縱橫五百余萬平方公里的羅馬帝國終於在風雨飄搖之中迎來了西部帝國的覆滅。與此同時,一支日耳曼軍隊襲擊並焚毀了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的重鎮巴斯和格洛斯特,從而切斷了凱爾特人兩個主要抵抗核心——威爾士和康沃爾半島之間的陸地聯系。而東部的大半個英格蘭,則出現了一堆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的小邦國,在彼此競爭之余,也不忘了聯手繼續搶奪凱爾特人的剩余地盤。

雖然隨著日耳曼部落的長驅直入,凱爾特人的反抗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按照原本的歷史,凱爾特人將會在山林、田野與河流之間,與日耳曼入侵者繼續奮戰一個半世紀之久,但最後終於還是堅持不住不得不放棄了最肥沃的英格蘭,撤退到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和法國的布列塔尼亞等偏僻地區。

而在此之後,起源於德國北部和丹麥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將會正式踢掉凱爾特人,成為大不列顛島的主體民族;英國的稱呼也將會由「不列顛」變成了「英格蘭(england),意為「盎格魯人的土地」。

在原本的英國歷史上這是黎明到來之前的一段黑暗時期,當黑暗時代結束之後,嶄新的英格蘭王國將會在廢墟上出現。正如丘吉爾所說的那樣:「在黑暗中睡去的是不列顛,在黎明時醒來的已是英格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