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又一輪背井離鄉的節奏(1 / 2)

城管無敵 老老王 2569 字 2023-03-14

總的來說,在抗戰爆發之前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蔣介石在戰略戰術上的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

從二次北伐、蔣桂戰爭到中原大戰,蔣介石在臨陣指揮上一直都沒有任何出彩的表現。他花費重金裝備起來的中央嫡系部隊,屢次被窮得叮當響的西北軍大刀隊給打到一敗塗地。最後幾乎完全是依靠銀彈戰術、賄賂收買、挑撥離間這樣上不得台面的陰私手段,才把自己推上了全國領袖的位置。

然而,在對付紅軍的時候,蔣介石擅長的這些陰謀詭計、收買挑撥之策,就完全不管用了。

——其實,工農紅軍的將領也不是絕對不能收買,畢竟並非每個黨員都是用特殊材料做的。但問題是,不光是共黨講究「政治正確」,國民黨也一樣如此。為了彰顯自己的「階級性」,那個時期的國民黨連自己內部的左翼成員都能狠下屠刀,有殺錯無放過,對待正牌的共黨分子更是一向殘酷無情,萬萬不肯寬恕。

甚至就連向忠發總書記這樣的頭牌大腕,在被捕之後主動要求投降倒戈,毫無節操地供出了自己腦子里的全部情報。等到招供完畢之後,這位總書記大人都被立刻割喉處決,連個緩刑都不給……且不說向忠發頭腦里的情報到底有沒有價值,光是沖著他的名頭,也應該把他好吃好喝地供起來,然後讓他時不時上廣播或到集會廣場上現身說法一番,以此來動搖共黨的斗志。也就是所謂的「千金市馬骨」啊!

可蔣介石卻殺伐果斷地把他這么一處決,立刻就起到了嚴重的反效果。那些原本可能還心懷動搖的地下黨與紅軍將士,統統噤若寒蟬——連總書記投降都不能免死。下面的小嘍啰哪里還有活路?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境地,還有哪個不怕死的紅軍大佬膽敢「棄暗投明」,賭一賭自己的人品是否夠硬?

既然蔣介石為了「政治正確」的立場問題,自己堵上了自己最擅長的撒錢收買分化之路,那么接下來就只能完全依靠正面作戰了——而這從來都不是蔣介石的強項——從第一次圍剿到第五次圍剿,蔣介石投入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可結果是紅軍沒怎么被消滅。中央蘇區的范圍倒是越打越大了。

而且,這廝的脾氣一向都是屬驢的,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犟起來能把腦袋往南牆上撞個七八回也不肯改……這些年前後幾次圍剿中央蘇區,他都用了差不多同樣的作戰方略,吃了不知道多少苦頭。愣是痴心不改。一次又一次地在不熟悉山地作戰和不顧後方補給的情況下,盲目指揮自己的嫡系軍隊跟著紅軍四處亂跑。以至於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最後敗得一次比一次慘……

這一回的第五次圍剿作戰,蔣介石采用了軍事顧問漢斯?馮?塞克特上將和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上將的建議,決定采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說穿了也就是曾國藩昔年組建湘軍剿滅太平天國的「結硬寨、打呆仗」戰術的翻版,談不上有多少新意,完全就是憑借雄厚的本錢來慢慢地磨死人。

無奈蔣介石這次投入的本錢實在厚實。動員了五十萬嫡系大軍,還有五十萬不太聽話的軍閥部隊——正所謂「一力降十會」。這么多的兵馬砸下去,勢單力薄的紅軍就算再怎么詭計百出,也難以招架得住。

另一方面,江西瑞金中央蘇區的戰爭潛力,卻已經被一次次無休止的圍剿給幾乎耗盡了。

——在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取得勝利以後,1933年的中央蘇區一度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下轄江西、福建、閩贛、粵贛4個省級蘇維埃政權,共設有60個行政縣,其中江西省22個縣,福建省15個縣,閩贛省16個縣,粵贛省7個縣。中央蘇區總人口達到了435萬,總面積約為8.4萬平方公里。

從數字上看,中央蘇區的形勢似乎一片大好,但實際上,上述的多數地區都屬於「拉鋸」區,敵退我即占,敵進即失去,所謂的60個縣很多是新設的,真正的後方依然不過是贛西南和閩西兩地而已。

在這一階段,紅軍總兵力也從3萬增加到10萬,但這基本上已經是這塊地方能夠支撐的極限,甚至都有些透支民力了——此時,紅軍的兵源主要是以俘虜和新募的農家子弟補充消耗,數量和質量都很成問題。據黨史資料,僅瑞金一縣,1934年前已犧牲18000人,被殘殺5萬人,「但群眾仍然踴躍報名參軍」。可瑞金縣當時的總人口也不過是是二三十萬人,如此竭澤而漁,就算群眾再怎么踴躍,又能支撐到幾時?

日後在課本和文藝作品中被熱情宣傳的紅軍老班長和紅小鬼,其實是當時蘇區兵源枯竭的悲哀體現。此時的中央蘇區已經跟一戰末期的德國相似,看上去開疆拓土、兵威赫赫,實際上已經只剩了一口氣。

為此,中央局不得不發出口號:「每個勞動婦女英勇地踏上生產戰線,如像紅軍戰士上火線一樣英勇!」臨時蘇維埃中央政府還決定,在各鄉蘇政府之下都要設立婦女勞動教育委員會,組織有經驗的老農,幫助婦女學犁耙、學插秧,甚至專門為小腳婦女生產小腳草鞋,以便於動員她們展開生產……

這些口號雖然慷慨激昂,但卻無法掩蓋背後的慘淡現狀——整個蘇區的人力資源,已經被幾乎榨干了。

更糟糕的是,江西瑞金中央蘇區位於群山之中,原本就是比較落後的地區,幾乎沒有工業。紅軍在第三次反圍剿勝利之後,才在瑞金設立了第一座兵工廠。職工最多的時候也只有1300余人。根據紅軍戰士的回憶:「……說是工廠,其實最早是僅有幾把斧頭、鐵錘的作坊,稍後增加了銼子、鉗子、風箱……等等。經過幾年的努力,到1931年10月成立紅軍兵工廠的時候,才有了比較完整的修械和翻造子彈的手工工具。後來又增加了手搖鑽床、手搖沖壓機,四尺、六尺、八尺皮帶車床、皮帶鑽床等共十幾部。但由於缺乏柴油,以至後來根本斷絕了柴油的來源,搬遷到崗面的時候就利用水力沖動水輪機,帶動皮帶車床移動。」

「……當時原材料的來源。主要是沒收地主和神廟里的金屬鑄器,收集蘇區境內能利用的所有廢銅爛鐵和土硝、硫磺等等。另外,從戰爭中繳獲的勝利品也初充一部分。由於國民黨對蘇區的封鎖特別嚴密。那時候,工具和原材料,有錢也難從蘇區外邊買進來。」

從1932年到1933年的這14個月時間里,這個兵工廠總共修配步槍4萬多支。迫擊炮100多門、山炮2門。機關槍2000多挺,制造子彈40多萬發,翻造手榴彈6萬多枚,地雷5000多個。即使沒有摻雜什么虛報的水分,這個數字也只夠兩三次戰役的消耗——「……戰士們還經常從舊戰場撿回子彈殼,重新裝上火葯和鉛頭,有時還用木制彈頭,以彌補武器的不足」。其實際的作戰功用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蔣介石對中央蘇區實行極為嚴格的封鎖政策。布、葯、棉、生活用品、醫療器械,一概不得進入紅色區域。迫使蘇區只得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自力更生——「布的進口很困難,就提倡種棉、種麻,自己生產土布;沒有食鹽,就用土法熬制硝鹽;沒有葯品,就上山挖葯材制成中草葯丸或自配少量西葯劑;沒有醫療器械,就用竹筒裝葯水、用銅打攝子、用鋸條加竹子做外科鋸;沒有綳帶,就將用過的多次回收,土法消毒後再用等等」,此外就是利用軍閥矛盾策動中立、收買商人走私,但這都是一時權宜之計,而且紅軍的財政經濟也很窘迫,拿不出太多的錢財,難以支持一個戰時政權的巨大消耗。

總的來說,江西中央蘇區的回旋余地太小,補給能力太弱,在持久消耗的作戰之中,作為被迫面對戰略決戰的一方,**在戰爭資源上遠遠無法和國民黨抗衡,無法保證兵員和糧食彈葯供應。如果整體上被圍攻的態勢不變,必定會被困死——即使贏了第五次反圍剿也會有第六次,就算又贏了第六次或許還有第七次,也就是所謂的「百戰百勝而亡其國」。如果工農紅軍想要打破這種被動態勢,只有一條途經,那就是抓住一切機遇向外發展,撕碎敵人的包圍圈,把戰火燒到敵人的腹地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