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搜集 古董的意義(上)(2 / 2)

城管無敵 老老王 2570 字 2023-03-14

因此。這是一支小規模的威懾性武裝,雖然它的裝備十分精良,野戰速射炮、高射機槍、裝甲汽車一應俱全,但卻是打一個少一個,經不起殘酷的消耗戰,也沒有可供補充的預備役兵員——在工部局的概念中,萬國商團是用來嚇唬人和彈壓民變的,根本沒想過要投入一場屍山血海的慘烈戰斗。

如果是昔年的軍閥混戰,那么無論是哪一派軍閥入主上海,都會給「洋大人」們賣一個面子,不會隨意觸犯外國人的利益。但眼下來的卻是信仰馬克思主義邪說的赤匪……他們的作為可就難說了。

假如赤匪真的揮師猛攻租界,虞洽卿實在是沒把握這些「萬國商團」究竟能支撐多久。

事實上,出於對蘇俄革命的慘烈記憶,還有對赤色分子的刻骨恐懼,就在上海市民大批涌入公共租界的時候,租界內的一些富豪大亨卻同樣在收拾行李,搶購船票,准備逃出上海躲避戰禍。

但是,一旦逃出上海,對於那些頭面人物來說,就意味著失去了對局勢的掌握。當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夕,上海被赤匪的工人糾察隊控制的時候,如果虞洽卿等諸位「海上聞人」不是留在上海積極周旋,從國民革命軍之中尋找可以依靠的力量,而是卷著行李倉皇出逃的話。那么,得不到江浙財團資金援助的蔣介石,恐怕未必有膽量對赤匪舉起屠刀。中國現代歷史的走向,也就很難說會變成什么樣了。

這回到底要不要離開上海呢?望著窗外難民們人頭攢動的景象,虞洽卿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然而,還沒等他最後拿定主意,租界工部局總董事安諾德派人送來的一張請柬,卻打斷了他的思路。

看著手中這張精美的請柬,虞洽卿忍不住發出了一聲輕笑,「……聖誕宴會?!都什么時候了,安諾德總董還有心思辦這玩意兒……」他屈指彈了彈請柬的紙面,「……也罷,我就在租界再留幾日看看形勢吧!」

※※※※※※※※※※※※※※※※※※※※※

與此同時,身在蘇州的王秋同學,也望著身邊堆積如山的各色古董,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作為全中國大名鼎鼎、人傑地靈的「園林之城」,以及江南水鄉的人文勝地,蘇州的古董萬物一向甚多,各式明清家具、名人字畫、官窯瓷器、玉石刺綉……樣樣都有,早就讓穿越者們垂涎不已。

於是,應「共產國際縱隊」的強烈要求,紅十軍團在控制了蘇州城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征購」了全城的古董店。給店主發了一大筆英鎊或美元鈔票,然後把店內存貨一掃而空;第二件事情則是打土豪斗地主,把城里那些豪門大戶一個個盡數拘來。用「革命語言」數落一通,然後給他們做一道選擇題:願意乖乖交出家里藏著的古董珍玩,就賞賜大筆鈔票,不給的話就上街游斗……結果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拿鈔票。

第三件事情則是搞「以舊換新」活動,用「高端洋氣上檔次」的塑料和鋁合金家具,換走那些「低端土氣沒格調」的紅木和黃花梨家具——這個主要是針對家里有好東西的一般人家,以此來維護紅軍的形象。

幾招齊下之後。一時間全城騷然,蘇州各處名園盡數遭殃,什么拔步床、八仙桌、太師椅、玉石屏風、宣德爐、三足鼎、官窯宋瓷、漢朝銅鏡、唐伯虎和鄭板橋的字畫、甚至是積年好木料打造的棺材……統統都被搜羅到了紅十軍團的臨時指揮部。再被王秋同學通過蟲洞傳送回現代世界。

——所謂「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在民國時代朝不保夕的中國人眼里,古董的價值意義實在有限。

在剛剛看到這么多古玩的時候,王秋同學一度感到很興奮。但隨著傳送回去的古董越來越多。他卻不由得犯了嘀咕——之前在異世界收集的木料、金銀、毛皮,還可以勉強說是輸入原材料,支援國家建設。如今弄回去這么多不能吃不能穿的古董,雖然利潤十分豐厚,但感覺似乎對國家對社會沒啥好處……

如此這般瞎琢磨的多了,王秋心中那點原本快要掉光的節操,也就漸漸回來了……於是,本著對國家、對政府、對社會的責任感。他抽空找了個機會,跟楊教授談及此事。卻得到了一個出乎預料的回答。

「……搜集古董,與國無益?誰說的?」楊教授驚訝地眨了眨眼睛,「……且不說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就是純粹從社會經濟學角度來說,這也是在創造市場購買力,幫助國家避免經濟危機啊!」

「……創造市場購買力,避免經濟危機?!!您不是在開玩笑吧!」王秋一時間聽得目瞪口呆。

「……怎么會是開玩笑呢?你在學校里的思想政治課上應該讀到過,經濟危機是怎么誕生吧!」楊教授如是問道,然後沒等王秋開口回到,就徑自說了下去,「……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以雇佣勞動制度為基礎的。在這一制度中,資本與勞動存在著根本對立。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價值,資本主義企業一方面不斷增加資本積累、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盡可能壓低工人的工資。這樣就形成了生產的無限擴大和普通勞動者購買力相對不足的矛盾,需求增長經常趕不上生產增長,從而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這一串拗口的專業名詞,頓時讓王秋聽得有些頭暈。於是,楊教授只好拿出了自己在大學里上課的本事,一邊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一邊跟王秋耐心地解釋其中的道理:

「……從資本主義出現那一天起,就存在一個根本性問題:購買力不足。如果所有的生產都放在資本主義系統里進行,必然存在一個問題——工資買不光所有商品,必須利潤也加入購買,產銷才能平衡。

而這就引發了下一個問題——消費傾向遞減原理。雖然說賺錢多的人花錢也多,但從比例來看,月薪500塊的人必然花光收入,1000塊的人最多攢一兩百元,月薪一萬的時候,可以每月攢幾千存款。等到月入百萬,雖然奢侈品消費已經不少,但占總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兩三成。至於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費就要停滯了。在物質享受上,美國首富未必能夠和國內的某個大房產商拉開明顯的差距。

這咋一看是好事,有錢人不消費,多好啊,為社會節約資源。但是從全局上看,問題就出來了。利潤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工資分配在大多數人手里。工資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潤大部分沒有被花出去,勢必造成這樣的局面:商品售價>老板的消費+工人的消費。商品不可能在這個體系內都賣出去。

賣不出去咋辦?老板的第一反應是減產避免虧損。減產不是為了少造東西,而是為了少開工資。工人沒了工資自然就不買東西。結果,從全社會來看,購買力減少的比例比商品減少的比例還高。各行業的老板只能下意識地再裁員,再限產……這樣一輪輪的折騰下去,整個國民經濟就崩潰了——這就是經濟危機。

總之,經濟危機的誕生就是這個原理。只要你一心立足於在體系內解決問題,這個問題就根本繞不開。

當然,這個問題在工業化之前並不嚴重。沒有工業的年月,個人生產率很低,個人消費卻有下限——總不能讓人餓死。所以,在農業社會里,剩余產品再多也不是大事,只要君王或貴族們稍微揮霍一下,或者打幾場戰爭,剩余產品就消費掉了。在更多的情況下,實際上是社會財富不夠用,底層百姓只能餓肚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