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三、帝國主義列強的震怖(下)(1 / 2)

城管無敵 老老王 2789 字 2023-03-14

英格蘭決不允許輕易後退!

因為在國力不濟的情況下,哪怕是一小步的後退,都有可能激起連鎖反應,導致整個殖民帝國大廈的土崩瓦解——這就是大英帝國當前在遠東戰場上面臨的兩難選擇。

在這個時代,美國還是一個自己辛苦打拼的生產型國家,對外依存度很低,在美國的國家收入中,對外貿易僅占2%~3%,只要通過國內政策的調整,就能掙脫經濟危機。但歐洲各國卻早已通過全球航海殖民的先發優勢坐享暴利,對外貿易收入所占比例高達整個國家收入的20%~30%。對於英國這個島國來說,海外貿易收入的比例還要更高。如果不能打開和保持廣袤的國際貿易市場,國內的經濟復蘇就無從談起。

偏偏在這個經濟大蕭條的時代,世界列強都在以鄰為壑、封鎖市場、高築關稅壁壘,歐洲主要工業國唯有在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范圍,才能大量傾銷商品,轉嫁經濟危機。對於沒有殖民地的德國來說,除去「要大炮不要黃油」,不惜一切代價擴軍備戰之外,真的是再也找不到其它「體制內」的出路了。

幸好,與窮極潦倒的德國佬相比,英格蘭的紳士們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版圖。

——這個時代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世界人口的1/4都是大英帝國的臣民,地球陸地面積的1/5盡是大英帝國的版圖。從英倫三島蔓延到岡比亞、紐芬蘭、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干達、肯尼亞、南非、尼日利亞、馬耳他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從而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如果再把英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算進來,如斯堪的納維亞的瑞典、丹麥、挪威、芬蘭,南歐的葡萄牙、希臘,中東的伊拉克,非洲的埃及,亞洲以及南美諸國,大英帝國擁有的市場規模之大、幅員之遼闊、人口之眾多、資源之豐富。都是世界第一,足以應對任何最嚴峻的挑戰。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曾經這樣得意洋洋地描述大英帝國的經濟影響力:「……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地海是我們的伐木場,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基地,東印度群島為我們提供甘蔗、咖啡和香料,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即使是在進入20世紀之後,各項新的核心戰略資源,如石油、鐵、鋁、鉛、鋅、銅、鎳、橡膠等等的原材料生產基地,也大多控制在大英帝國的手中。

所以。僅僅是依靠廣袤的殖民地和帝國特惠制,也就是英國本土和英聯邦其他成員國間在貿易上相互優待的制度,英國就能夠保持一個足夠龐大的商品傾銷市場,以及一個遍及全球的英鎊使用區,一邊傾銷商品,一邊往幾億殖民地二等人的頭上征收鑄幣稅,從而將本土經濟逐漸拯救出大蕭條的泥潭。

但問題在於。對於大英帝國來說,遍及全球的廣袤殖民地,既是無窮財富的源泉,也是一切麻煩的來源——在民族主義急劇覺醒的二十世紀,全球每一個角落都彌漫著越演越烈的反殖民運動。

而宗主國的傾銷商品和加緊盤剝,給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的災難也是十分深重——具體可以參考寫實小說《多收了三五斗》……對待不能完全掌控的半殖民地中國尚且如此,印度、緬甸、南非、西非的殖民地更是被英國殖民者給橫征暴斂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各種反抗的火苗此起彼伏、從未熄滅過。

為此。在國力相對疲弱的情況下,英國反而更要打腫臉充胖子,毫不留情地動用武力鎮壓任何殖民地反抗,決不能退縮或遲疑——任何一個地方的反殖民運動若是輕易獲得成功,就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各個殖民地相繼起火冒煙,讓情況變得不堪設想。而貌似龐大的殖民帝國也會在瞬間湮滅坍塌!

英國在先前之所以要動用雷霆萬鈞的龐大艦隊,趕赴萬里之外的上海,對中國赤色分子的挑釁進行嚴厲鎮壓,不僅僅是為了維護自己在華的侵略利益。還是為了向全世界的各個殖民地證明大英帝國的力量依然無可匹敵,一切挑釁和叛亂都是自尋死路——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者一旦取得全面勝利,不僅意味著大英帝國在華利益的全部喪失,還會進一步增強各個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國殖民者的決心,從而導致殖民帝國大廈的地基松動:「未開化國家對文明國家的任何勝利,一般都會讓歐洲的海外利益遭致嚴重損失!」

——對於真正的強者來說,自信和開放是一種常態,因為他們在任何人面前,已經不需要去刻意強調自己的強大。反過來說,一味地自吹自擂,過分地炫耀武力,只能說明這個曾經的強者正在走向虛弱。

因為,這樣的耀武揚威、征伐四方,並非是基於真正的自信和強大的勢力,而是由於不能明說的憂慮和畏懼——畏懼自己這個依靠暴力凝聚起來的帝國,會在諸多挑戰者的群起而攻之面前轟然崩塌!

說的難聽點,會咬人的狗不叫,而叫得最響亮的狗其實都不怎么會咬人,等到這條狗連叫都叫不動,或者說等到這個強者連可供炫耀的武力都維持不住之後,那么也就是他應該走下世界霸主舞台的時候了。

這樣一來,當這一輪對華干涉作戰屢屢受挫、乃至於大敗虧輸,丟光了大英帝國的臉面和威風之後,倫敦白廳的紳士們頓時就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窘境:跟中國的布爾什維克繼續不死不休地打下去,恐怕是前途黯淡、勝利無望,代價慘痛得驚人;但如果妥協退讓……誰知道退一步之後究竟是不是海闊天空?

——固然有可能是風平浪靜一切如常,但也有可能是火山噴發一般的全世界英屬殖民地集體大起義!

如果不幸是後者的話,對於正在艱難擺脫經濟危機的大不列顛而言,就將是一次毀滅性的末日浩劫。

所以。盡管心頭很是忐忑,為了維持大英帝國的臉面和威望,鮑德溫首相還是決定在香港再次擺開戰場——「在光榮地撤退之前,至少要向那些該死的布爾什維克分子展示一下英格蘭的力量!」

於是,海軍大臣丘吉爾領命而去,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新一輪的兵力調動與集結。

——然而,跟兜里多少還有點干貨的大英帝國相比。此次遠東干涉作戰的另一個領導者,實力更加腎虛、政局也更加混亂的法蘭西共和國,卻已經是連可以拿到遠東去炫耀的武力,都快要湊不出來了……

※※※※※※※※※※※※※※※※※※※※※※※※※※※※※※※

巴黎,法國總理府

筋疲力盡、神情萎靡的愛德華.達拉第總理,從椅子上仰頭望著日歷。發現自己似乎已經十天沒回家了。

——作為總理,你必須全天候待命,所以一般就只能跟值班巡邏員似的,總是睡在辦公室隔壁。

而法國總理府的日子,就是不斷重復精疲力盡的一天,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四處奔波,還要緊急處理各種突發事件……跟住在愛麗舍宮的總統相比。簡直就是地獄與天堂的區別。

在這個位置上,最大的快樂就是晚上睡覺,那時才可以忘掉一切煩惱。

但是,當你再次清醒過來的時候,就不得不繼續面對各種冷酷而又紛亂的現實。

幸好,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是一個妥協的產物,甚至連總理也是妥協的產物,內閣永遠都像走馬燈一樣地頻繁更換。自從普法戰爭結束以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絕大多數總理的任期都短得令人心酸,從1870年到194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一共更換了108屆內閣,每屆內閣平均存在時間約為8個月。其中任期最短的幾位總理,干脆只在總理寶座上待了一兩天……很多總理都是幾起幾落,所以一般倒是沒有過勞死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