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三千對八萬,優勢在我(2 / 2)

如果他死了,這封詔書就是命令於謙繼續守城,傳襄王朱瞻墡進京登基。

國無長軍,絕對不行。

第二件是他的鎧甲,全套的板甲,得益於大明工匠們的實力,帶有弧度的設計,可以讓敵人鋒刃或射來的箭矢都發生角度偏離。

刻意凸起的部分,使得鎧甲不再緊貼胸腹部,即便是遭到了致命傷,比如鈍器重擊,也不會遭到致命創傷。

除了眼睛其余都沒有任何的外露,全覆蓋。

這套板甲極其的靈活,行動並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拘謹,比如籠手,就可以讓披甲之人,做出全部的戰術動作,而不受影響。

比如他可以毫不費力的舉起手,但是腋下卻不是毫無防護,並不會成為弱點,如此的設計還有很多。

最關鍵是它的重量只有不到四十斤,與普通的大明對襟棉甲重量相同。

他和於謙曾經就板甲的作用討論過。

在火器面前,板甲的防護力,甚至不如對襟棉甲,大明的棉甲光棉花每一件都要用七斤重,而棉甲之中裝有鐵板,用銅釘固定。

朱祁鈺也親自去參觀過盔甲廠。

七斤重的棉花用棒子捶打成棉片,形成了布面、棉片、鐵板、棉片、布面,五層構建起來的棉甲,頗有點復合型裝甲的味道。

這樣的棉甲,可以有效地防止流矢和弓箭的穿透。

但是於謙卻對朱祁鈺搞出來的這套板甲,贊不絕口,因為此時的瓦剌人只有弓箭,沒有火器了。

這不是瓦剌人不會制作火器,而是火器的使用,本身就需要很高的門檻,火器的制作、使用、運輸、儲備,都需要嚴格的流程。

瓦剌人在土木堡繳獲了無數的火器,但是火葯已經因為保存不當,受潮無法正常使用了。

瓦剌人失去了火器,就像大明失去了馬匹一樣可怕。

所以這板甲,在特定戰場上,有著其特殊防護作用。

次日的清晨,瓢潑大雨還在下,朱祁鈺起了個大早,穿上了他一整套的板甲,帶著自己的鉤鐮槍和手銃,冒雨,向著德勝門而去。

德勝門的四道瓮城城門,緩緩打開,朱祁鈺的身後是錦衣衛都指揮使盧忠。

而盧忠的身後,是三千余大明錦衣衛的騎卒。

他們緩緩的步出了德勝門,向著城外民舍而去。

大雨是個好天氣,瓦剌人有限的火器,都得啞火。

但是大明軍依托民舍、城牆,火器依舊可用。

「今天大約有多少人,攻打德勝門外來著?」朱祁鈺驅馬向著民舍而去,問著身邊的盧忠。

盧忠作為錦衣衛的指揮,他自然知道敵情,低聲說道:「騎卒至少三萬,步兵至少五萬。」

朱祁鈺平靜的問道:「我部幾何?」

「三千二百零二人。」盧忠非常快的回答道。

「嗯,三千對八萬,優勢在我。」朱祁鈺點頭十分確定的說道。

盧忠俯首說道:「陛下高見。」

他有些緊張,不是因為打仗,因為今天的敵人是:被推到最前面的朱祁鎮。

他們的目標是,搶奪被俘虜的大明太上皇朱祁鎮,或者奪下、打倒朱祁鎮的龍旗大纛,讓德勝門上的火炮得以開炮。

朱祁鈺緊握著手中的鉤鐮槍,拍了拍腰間的手銃,沒人可以對朱祁鎮出手,但是他朱祁鈺可以。

到了他上戰場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