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京師講武堂,開堂了!(2 / 2)

哪怕是精通刑名的官員,都無法援引大清律例去判刑,因為自相矛盾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最後就成了真正的人治。

朱祁鈺看著偌大的京師講武堂,頗為感慨,終於被他做成了。

「這里還有一個講義堂?」於謙對於京師講武堂的態度是不看、不聽、不說,他本來就是兵部尚書,整個十團營都是在他的組織下建成的。

石亨是他從牢里提溜出來的,劉安是於謙求情才戴罪立功,范廣是於謙遼東調過來的,孫鏜更是殺了魏興才當上了指揮同知。

這十團營從上到小可謂都是他的人,他要是對講武堂之事過問,那是給自己招致禍患。

於謙在規則上,是沒有權力調兵遣將的,因為用以調兵的令符火牌,由內府印綬監和御馬監掌管。

當然這只是規則,於謙真的要調…其實也調的動,但是他從來不調。

和敵人打仗還要請旨的他,是不會隨隨便便僭越的。

京師講武堂的所有籌備都是祭酒楊洪操持的,於謙自然是不知道講武堂里,居然還有個掌令官講義堂。

掌令官講義堂的學員比講武堂的學員還要多一點。

而且講武堂還有很多勛二代、勛三代,打算留級混日子的。

朱祁鈺和於謙詳細聊了聊掌令官的職能,尤其是對於軍伍之間的肉刑、私役的管理,以及風聞言事之權責,都說了個清楚。

掌令官除了戰時,並不具備任何的執法權,而且僅限於隊一級,執法的事兒,還是得上級軍將來處理。

「極好,極好。」於謙連連點頭,原來陛下除了讓緹騎每旬走訪之外,還准備了常備的監察手段。

於謙再次感慨的說道:「極好。」

於謙看著英氣勃發的朱祁鈺,不斷的感慨,大明,真的好起來了。

朱祁鈺始終認為如何靈活的利用制度、規定,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和調節朝堂的爭斗,才是一個皇帝最重要的工作。

而且他一直這么做。

他是皇帝,他掌握著制度、規定,或者說秩序的最大話語權,既然朝臣們把他推到了這個位置上,他就必須做好這個工作。

既然打算讓脊梁們充當自己堅定的後盾,那就要把舞台搭建好。

軍將們需要監察,這是毫無疑問的,否則肉刑、私役、克扣糧餉、侵占軍屯、殺良冒功、謊報等等事情,肯定會發生。

金濂滿是唏噓的看著這講武堂,他和征南將軍陳懋在福建作戰的時候,大明軍隊最缺少的就是基層和中層軍官了。

他看這個講武堂,也是頗為感觸,早有這么個朝廷的講武堂,就好了。

「陛下要給掌令官親自上課嗎?」金濂看著一個類似於課程表的排表,頗為震驚的說道。

陛下要給掌令官們上什么課?

朱祁鈺點頭說道:「嗯,這一個月就四堂課,每節課不到半個時辰,不廢多少時間。」

給掌令官上課,當然是講軍條例。

這些軍條例,有的是朱祁鈺自己寫的,有的是高皇帝和文皇帝時候的條例,這些條例寫好之後,送到文淵閣,文淵閣送到兵部。

兵部、五軍都督府、十團營指揮同知們一起部議,商量是否合用。

金濂點頭,跟隨著陛下的腳步來到了校場。

於謙將整個講義堂看了一圈,回到了朱祁鈺的身邊,俯首說道:「陛下,國家之制,邊政以文臣巡撫,以武臣總兵將兵,而以內臣綱維之。」

「方為不諱之朝、邇安遠至、國泰民安也。」

於謙的意思朱祁鈺大體明白,就是說文治文臣去做,將兵武官去做,內臣去維持朝堂綱紀。

這樣的朝廷才是個像樣的朝廷。

於謙是不反對內臣參政的,之前有御史提出要廢除鎮守太監之事,就被於謙和石亨聯名否決了。

於謙是怕邊將做大導致藩鎮,石亨是覺得沒了鎮守太監,反而被御史們隨便彈劾,那日子過不過了?

但是於謙主張限制內臣的權力,他們是皇帝耳目,但不能是皇帝的手腳。

皇帝有手有腳。

朱祁鈺帶著群臣參觀了下講義堂和講武堂之後,就來到了校場。

一千余學員,已經站在了校場上,等待著朱祁鈺的訓誡。

朱祁鈺走上點將台,看著下面一個個朝氣蓬勃的面龐,深吸了口氣,大聲的說道:「今天是講武堂開堂的日子,朕問你們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辦這么一個講武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