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火耗三成,如何分配?(2 / 2)

朱祁鈺這一手,打算搞火耗歸公的翻版,求的就是公平。

這筆銀子,就是鑄幣的利潤。

興安一臉疑惑,這和原來說的不太一樣。

戶部尚書金濂立刻不樂意了,站起來說道:「陛下,這太倉銀鑄錢,這火耗三成是不是太多了?」

「地方折色的火耗,也不過一成半到兩成,兵仗局,這一張口就是,三成!」

朱祁鈺搖頭對著李永昌說道:「你看,三成火耗,外廷還不樂意。」

金濂立刻搖頭說道:「陛下這是國帑啊,收上來的太倉銀,可都是金花銀,可不是雜色銀,這兵仗局一張口,就是三成,不行!實在是太多了。」

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太監一共有五位,立刻開始了和戶部尚書、侍郎、給事中的唇槍舌戰,吵得熱火朝天。

朱祁鈺作壁上觀,也不吭聲,等待他們吵架。

文華殿廷議,就是吵架的地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吵得熱火朝天,若非糾儀官在旁邊站著,怕是要蹬鼻子上臉了,踩著桌子指著對方鼻子罵了。

這可是涉及到了三十萬兩銀子去向的大事。

三十萬兩銀子,可以買六千顆瓦剌的人頭了,一個宣府之戰打完才打了不到三十萬兩銀子!

吵吵鬧鬧了許久,終於安靜了下來,金濂吵不過司禮監的太監們。

這群人伶牙俐齒,陰陽怪氣,句句奔著要害。

比如成敬就扣了一頂謀反的帽子出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銀子是陛下的銀子,乃是戶部代管,陛下還只要了火耗,沒全都要呢!

比如李永昌直接扣了一頂貪贓國帑的帽子出去,這太倉銀是大明的銀子,這鑄幣之後,這火耗不沖內帑難道給你國帑?想要做什么?

這吵架就是比扣帽子,司禮監這群太監扣起帽子來,百無禁忌,他們又不是御史,不是彈劾,扣就是了,不用負責。

胡濙和王直,老師爺了,閉著眼都快睡著了,一言不發。

都察院在中間拉偏架,王文是個剛正的書生,他加上金濂,也吵不過這群司禮監太監。

於謙坐直了身子咳嗽了一聲,文華殿終於安靜了下來。

於少保的面子,大家都還是要給的。

於謙俯首說道:「陛下,火耗這三成,能不能降一降?三成實在是太多了。」

其是朝臣們都清楚,這事兒,陛下說了算,戶部和司禮監,說了都不算。

弛用金銀之禁,是陛下違背列祖列宗做出的決定,陛下擔了責任,自然要陛下定下這火耗的銀子,具體的去向。

朱祁鈺深吸了口氣說道:「銀貴,白金、銅賤,但是白金、銅也是有價的,這三成火耗,真的不算少了。」

「這樣吧,一兩銀子,三錢的火耗,一錢銀歸太倉,一錢銀歸兵仗局,一錢銀歸內承運庫。」

於謙瞄了一眼李永昌的臉色,低聲說道:「陛下啊,白金、銅比之銀,還是低很多,畢竟是金花銀,那都是成色十足的,陛下,再降一點點?這讓戶部很難做啊。」

朱祁鈺認真的思考了一番,搖頭說道:「朕知道你們難,可朕也難啊,都難。」

這個分配規則是朱祁鈺考慮了良久之後定下的,於謙的面子,也不能給。

於謙看陛下堅持,歪著頭和金濂商量了片刻,這才點頭說道:「陛下聖明。」

其實外廷和內署吵架主要集中在了一成歸兵仗局是不是太多了。

至於陛下那一成,自然是沒人開口吵,錯非是活太舒服了,一般是沒人會吵這個事。

朱祁鈺定下了分配原則,一成歸兵仗局、一成歸太倉、一成歸內承運庫。

李永昌還想再說,朱祁鈺卻搖頭說道:「好了,金濂持節守正,這每打九個銀幣出來,就能多打一枚出來,這一下子,就有了十多萬的銀幣做支出,也方便支取京官俸祿。」

朱祁鈺笑著說道:「好了,夏秋二稅關於折色廷議,就到這里,按照舊制。」

大明對白銀的監管,從一開始就是失利的,從金銀之禁,大明寶鈔、開中鹽法、一條鞭法,大明始終沒有形成一種一以貫之的國家財經事務的管理方法。

這種缺少管理,從而也完全失去了對貨幣和信用的控制。

這就意味著戶部,在履行其職責時,缺乏必要的調節手段。

貨幣和信用失去掌控之後,也就大大的妨礙了稅收的征集與解運。

其實從成化年間開始,大明的朝堂,就發現了這種無法掌控貨幣的弊端,但是始終沒能行之有效的解決它。

在大明王朝的兩百余年之內,大明的賦役折銀是一個曠日持久的、無規則的過程。

從現在起,一切都變了。

朱祁鈺要開始鑄幣了,他的新貨幣政策,正式開始執行。

「下一項吧。」興安手里拿著一幅畫,正准備打開,然後一個小黃門匆匆的跑了進來,在興安的耳邊耳語了幾聲。

興安面色變了數變,低聲請示了朱祁鈺之後,走出了文華殿。

興安再走進來的時候,手里端著一個紅布蓋著的盤子。

「何物?」朱祁鈺眉頭緊皺的問道。

這不是朱祁鈺設定的節目。

突然加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