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進攻與防御的成本(2 / 2)

「朕只說一件事,諸位皆為天子門生!但是憑此身份目無法度,違反軍令,十七禁五十四斬,朕絕不輕饒!」

朱祁鈺其實對講武堂的這些庶弁將是有一點擔心的,他們要是仗著自己的天子門生四個字,到了軍隊,肆意作為,反而會讓十二團營非常難做。

但是今天朱祁鈺告訴他們,若是違反軍令,也只有死一字可說。

朱祁鈺走下了禮台,對著等候已久的軍將們說道:「開始吧。」

一個年輕的軍將走上了台,乃是寧陽侯陳懋庶次孫陳瑛,他是寧陽侯府庶子,庶子在侯府里的地位很低,陳瑛要自謀生路,所以在講武堂內,以勤勉著稱。

不是所有的勛臣都想張輔那倆臭弟弟一樣,不思進取。

張懋雖然年僅九歲,但是依舊非常的勤勉,陳瑛乃是庶出,但是抓住了這次的機會,想要一飛沖天。

這都是勛臣的牌面。

當然張輔那倆臭弟弟張輗和張軏的子嗣,這次都沒能夠結業,軍校管得嚴,就開始擺爛,課題本都不交。

沒關系,明年再擺爛,後年就送開平衛戍邊去了。

陳瑛深吸了口氣說道:「陛下躬安,我的選題是,進攻和防御的成本問題。」

「永樂七年二月,太宗文皇帝遣使韃靼,曰:相與和好,朕主中原,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豈不美哉?」

「韃靼王本雅失里,殺明使郭驥,全殲靖難第一功淇國公丘福,所率明軍一千余人,太宗文皇帝盛怒,下令親征。」

「永樂八年二月,太宗文皇帝飛雲山大戰,破韃靼鐵騎五萬,五月八日,飲馬河再破韃靼可汗本雅失里,留石刻御制銘:翰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胡塵,永清沙漠。」

「永樂十二年,太宗文皇帝再次出兵討伐本雅失里,飲馬河擊敗本雅失里,斡難河破瓦剌三萬騎兵,大勝凱旋。」

陳瑛洋洋灑灑的說著這些戰績,都在漠北。

比如飲馬河接近和林,而斡難河更是元太祖鐵木真的發家之地,那是蒙古本部乞顏部的牧馬地,被永樂大帝給犁了一遍。

永樂年間除第五次北伐,朱棣病逝之外,皆有斬獲,但是越來越小,其原因,歸根到底,還是草原人太能跑了。

大軍出塞,千里無馬鳴,兩次被打的丟盔棄甲,瓦剌人、韃靼人便慢慢的不再跟大明接戰,兀良哈部臣服大明。

陳瑛借著說道:「總有人說,太祖文皇帝窮兵黷武,導致了大明民不聊生,國困民乏。」

「但臣以為,卻並非如此。」

「五次北伐,太倉通州兩倉一千庫,每次調運不過兩百余萬石,總共不過一千二百萬石米粱,民夫調運總計一百余萬次,所耗犒賞銀兩,不過四百余萬兩,木料、石方、火葯等軍備,折銀不過兩百萬兩。」

「全部折為金花銀,不過一千二百萬兩白銀,其中有四百萬兩白銀,犒賞三軍,出自內帑。」

「國朝總計不過消耗國帑八百萬兩。五戰定北,北境安泰四十年。」

「北虜散處漠北,人不耕織,地無他產。虜中鍋釜針線之日用,須藉中國鑄造。鈾緞絹布之色衣,惟恃搶掠而不得。」

「韃靼人衣用全無,氈裘不奈夏熱,生鍋破壞,百計補漏之,不得已至以皮貯水煮肉為食,其瘦餓之形,窮困之態,再無犯邊之能。」

「自正統四年起,邊方多築城修營堡以防御瓦剌人、韃靼人擾邊,僅大同府這十年來,僅僅在築城修營堡之事上,消耗鹽引糧草折銀約一百四十萬兩,調動民夫二十余萬次。」

「大同、宣府、寧夏、延綏、固安,遼東,六鎮四地,消耗鹽引、糧草折銀逾越千萬白銀,調動民夫超過一百七十萬次。」

「進攻與防御,到底何貴何賤,到底是北上伐虜不得擾邊,還是六鎮四地築城,致使民不聊生,國困民乏?」

「陛下,臣講完了。」

陳瑛走下了台,留下了思索的軍將們,朱祁鈺今天特意帶了於謙和陳循,自然是讓他們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都說明太祖高皇帝八次北伐,太宗文皇帝五次北伐,若是真的打的國困民乏,還能幾十年如一日的出塞作戰嗎?

這可是長達六十余年的國策!

大明自建國一直北伐到了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死在北伐親征的路上!

真的要是北伐的大方向出錯了,那這六十年,窮兵黷武,天下早就生靈塗炭,遍地餓殍了,但是恰恰相反,越打越興旺。

自宣德年間之後,興文匽武、馬放南山,倒是百姓們日子過得越來越苦,連福建這等一年三熟之地,都生了農民起於阡陌,百萬之眾響應跟從。

喜寧說老百姓們最奸詐,到底誰逼得他們如此這般的模樣?

大明對外方略,從進攻轉為防守之後,天下民生反而變得凋零。

之前朱祁鈺就看到了這本課題本,本來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只是從漢唐宋的角度考慮。

這次朱祁鈺讓其再做補充說明,論證北伐到底要花了多少錢,最終得到了什么樣的成果,防御又要花多少錢,最終得到了什么成果。

才有了這樣的課題本和疑問。

北伐到底值不值得?

答案,自然是值得的。

朱祁鈺將陳瑛的課題本遞給了於謙和陳循,讓他們好好查補,再廷議定策。

大明對外方略,必須要轉向了,瓦剌人畏威不畏德,不把他們掃庭犁穴,他們是不會長記性的。

不僅要打,而且要狠狠地打,直到完全勝利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