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改土歸流的本質(2 / 2)

播州楊氏,在萬歷年間悍然起兵反明,萬歷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就是攻伐的世代居住於播州的楊氏。

唐朝末年,楊端打敗了南詔穆星天,受唐朝冊封於播州,世代居住於播州,根深蒂固,經歷兩宋、元朝、大明,前後歷任二十九代而不衰。

鳳陽朱?暴發戶!

人家老楊家,是唐朝末年就封在了播州的土皇帝,正土旗的!

打老楊家需要多少資財?

萬歷年間,播州之役歷時一百一十天,大明合四川、貴州、湖廣等八省之力,出官兵七萬余,民兵十七萬,耗銀約二百余萬兩,米粱無算,最終平定楊氏叛亂。

這還僅僅是一個播州楊,還有水東宋、水西安、思州田,都不是好相與。

朱祁鈺想要徹底平定長江以南的湖廣地區,想要取得軍事勝利,還要取得政治勝利,難上加難。

最少需要百萬以上的銀兩,數百萬米粱,調動人力物力,才能將播州楊氏盡數拔除。

但是不打行不行呢?也不行。

人家都造反了,你不打他一頓,其他土司一看,立刻就要跟著蠢蠢欲動了。

不僅要打,還要打贏。

於謙看著手中的堪輿圖,無奈的說道:「湖廣並不貧瘠,如果耕種得當,一年三收不在話下,可是就這膏腴之地,卻被弄的雞犬不寧,百姓、生苗不得不遁入大山之中,風餐露宿,開墾荒田為生。」

「元時,在行省之下建有宣慰司,管理軍民政事,設有長官司,乃元時,極邊之地,統御利器,考諸史實,元設蠻夷官,應為土司之始。」

「但是時過境遷,宣慰司和土司制已經不足以在安土牧民了,陛下。」

土司制度起於元朝,盛行於明清。

在初期,的確是促進了少邊地區的發展,但是到了景泰年間,顯然湖廣、貴州依舊執行土司制度,已經成為了朝廷政令下達諸府州縣的一種阻礙。

湖廣、貴州等地的問題,看起來頗為的棘手,而且似乎沒什么好的辦法。

朱祁鈺笑著說道:「朕離開京師的時候,胡尚書跟朕聊過貴州之事,談到了太宗文皇帝之憾事有一。」

朱祁鈺親征之前,胡濙作為禮部尚書,和陛下議政,討論過關於如何治理南直隸和湖廣地區的若干問題。

比如拆分南直隸之事,就是當初太宗文皇帝的一大憾事。

永樂十九年春的那一場大火,弄的朱棣焦頭爛額,又是大計,又是免稅,最後只能用強權堵住朝臣們的嘴,來自南直隸的風力,朱棣深知其害,可惜天不假年,最終沒能解決。

比如現在朱祁鈺說到的永樂憾事。

於謙滿是疑惑的說道:「胡尚書有何高見?」

朱祁鈺十分鄭重的說道:「永樂十一年,三月初,太宗文皇帝在銅仁等地,廢除思州、思南宣慰司,設立貴州三司,安定地方。」

「當時田琛、田宗鼎分治思州、思南,文皇帝讓二人分治,欲安其土人,田琛悖逆不道,構扇旁州,妄開兵釁,屠戮善良,抗拒朝命,文皇帝下詔治罪。」

「這田宗鼎尤為凶驁絕滅倫理,悍然起兵謀反,文皇帝言:罪不可宥。」

「思州、思南三十九長官司,即土司,多加撫綏,便開始更置府州縣,而立布政司總轄。」

「原設土司長官司長官,差遣藁稅,悉仍舊所當行之事,最終思州等地設置貴州三司,設新化、黎平、石阡、思州四府。」(明太宗實錄137卷)

「當時太宗文皇帝曾詔胡尚書奏對,言宣慰司、土司、長官司之政,說:宣慰司並非長久之計,應當設法改土司為三司,以安邊方。」

「哦,對了,那一年,咱們的內閣首輔大學士陳循,剛剛中了狀元,新科及第。」

那時候胡濙已經做了十三年官,已經當上了禮部左侍郎。

大明的糊裱匠總是在糊裱,除了給自己體面,給天下百官體面,也給陛下建言獻策。

歷史長了就這般好,只要想解決,總能遭到解決的法子。

於謙、李賢等人默然,胡濙雖然不在南衙,但是卻處處都有他的身影。

朱祁鈺十分嚴肅的說道:「太宗文皇帝設立貴州三司,但是其中有一條,就是原設土司長官司的世官,也就是土酋,差遣、藁稅,依舊是悉仍舊所當行之事。」

「是所謂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

「朝廷詔命至三司、知府衙門,便再無下達的可能了。」

「一個個,都是雲貴川黔的土皇帝啊!」

一個皇帝能夠容忍自己的地頭上,有將近成千上百個土皇帝嗎?

那不能夠啊!

他一手軍權在握、一手大印大義在手,再加上一手財經事務無出其右,三管齊下,若是還讓他們繼續這么猖狂下去,那他朱祁鈺豈不是跪著做皇帝嗎?

朱祁鈺這話一說,就是給這件事定調。

如何消滅這些世襲罔替、朝代更替也不影響世代掌權的土司土酋們。

李賢振聲說道:「臣以為,待平定之後,貴州、湖廣宣慰司、長官司,皆數廢除,設立三司使,州府縣實質管轄,自上而下,先去宣慰司,再改土府。再土州土縣。」

「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如土酋絕嗣,後繼無人,如宗族爭襲,如土酋相互仇殺,如土酋觸犯大明律,以罪革職,盡數蓋有流官充任。」

大明世襲稱之為世,大明非世襲稱之為流。

比如武清侯在拿下河套之地之後,拿到了世券,就是世爵,若是沒有拿到世券,就稱其流爵。

就是從大明打工仔,變成大明合伙人。

雖然在洪武年間,世券更像是催命符,但是到了永樂確權之後,世券的確是保命符,也有很多爵位世襲罔替到了明末。

李賢這番話,就是上廢宣慰司,下設流官,雙管齊下,管理貴州、湖廣等地的土司,最終將其從羈縻,變為政令通達之地。

翻譯翻譯,就是改土歸流。

一旦這種做法可行,那么麓川之地的孟養、緬甸、八百大甸、老撾、大古剌、底馬撒等地的宣慰司,就可以循規蹈矩,持續推進,將其徹底納入大明領土!

朱祁鈺十分確信的說道:「在戰爭中,任何基於仁慈的美妙想法都是錯誤,即便是一棟破房子,我們也要踹一腳,他才會塌,等他塌了,才能重建。」

「軍事勝利才能保證其失去抵抗意志,如何令其服從大明朝廷,是政治勝利范疇。」

「李賢一番話語,很好,朕以為善,可安九溪十八洞之地,可牧西南溪峒諸民。」

九溪十八洞,就是貴州、湖廣一代的土司的別稱。

這法子是可行的,太宗文皇帝的遺憾,將由繼任者繼往開來。

於謙面色疑惑的說道:「陛下啊,土酋世官,世代掌管土蠻諸民,本質上是不是私權占據成丁,進而侵占社會勞動,榨取剩余價值,最終私權與公權產生沖突的典型呢?」

李賢呆滯,他倒是弄明白了他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問題。

但是要說用,還是於少保觸類旁通,對國家之制更加熟練!

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