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面刺寡人之過者(1 / 2)

「陛下就是大明的前途和希望。」胡濙十分確信的說道。

「臣年輕的時候,文皇帝派臣去巡按地方,臣當初從四川坐船至荊州。」

「三峽狹長七百里,兩岸連綿高山,根本沒有中斷的地方;重巒疊嶂,遮蔽了天空和太陽;不是在正午和子夜,根本看不到天日。」

「但是一過了巫峽之後,便有豁然開朗之感!」

「大勢已成,勢不可擋,水到渠成。」

「大明已經走過了冬序,臣感覺到了,這一切正在發生。」

朱祁鈺則是站起身來,搖頭說道:「你這番話,要是讓都察院的風憲言官們聽到,不彈劾你一個讒言巧佞,貽害無窮?」

胡濙滿不在乎的說道:「知我罪我,其無辭焉?」

「大不了再辯上那么一辯,臣還能怕了他們不成?」

「那胡尚書以為,朕該怎么做呢?大明路在何方?」朱祁鈺玩味的問道。

胡濙瞬間就聞到了鉤子的味道,他俯首說道:「陛下睿哲天成,英明自結,胸中有韜略,行事有進退,臣輔佐左右便是,何敢言,路在何方?」

朱祁鈺知道自己這點釣魚的技術,釣老胡還是太難了些,毫無例外又空軍了。

他站起身來跺了跺腳說道:「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變成了路。」

「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朱祁鈺向著朝陽門走去,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略帶些金黃磨盤大的圓月在慢慢升起,掛在了深藍的天穹之上,和正在落下的夕陽,交映成輝。

那澄凈如玉的圓月,透過通惠河上的秋日枯枝和旗桿,將一層銀白色如同絲綢的月光撒在了河面之上。

朱祁鈺要回泰安宮了。

在當下的大明,生產力不夠改變生產關系,不足以改變物質基礎的情況下,上層建築不可能發生改變,在當下的大明,帝制就是最適用的制度。

這就是朱祁鈺對胡濙這句:皇帝就是大明朝的前途和希望的理解。

他不知道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確,但是他作為皇帝,得找到大明朝的出路。

出路在哪里?

大明的出路,在不知邊界的海上。

即便是經歷了正統十四年的霍霍,這大明人口依舊在膨脹,膨脹到這片土地,已經根本容不下那么多的人口。

天下廣袤無垠。

大明的出路,在大明的朝堂之上。

做大蛋糕的同時,必不可少的要講分配,如何分配社會勞動成果,是朝堂應該盡的責任。

為了使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至於在無謂的爭斗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才出現了國家。

朝堂要調節各階級的矛盾,分配各階級的利益,這也是禮法之一,這也是國家力量的源泉之一。

朱祁鈺對內要講分配,他從來不否認分配的重要性,對外要講開海,他也從不會否認做大蛋糕的重要性。

蛋糕要做大,分配也要做好。

否則這蛋糕就是白做,正如永樂年間的七下西洋,將海路徹底開辟之後,被人篡奪了果實一樣。朱祁鈺在開海,無論是密州、月港、松江、寧波市舶司,還是南衙的龍江造船廠、松江造船廠,琉球諸事,他都在認真的開海,做大蛋糕。

可是想要做好分配,何其的困難?

這也是為何他作為大明皇帝,為何會討厭儒家那一套的理由。

儒家構建了一整套「恥於言利」的話術體系,核心話術就是與民爭利。

並且將皇帝和天下都套在了這個體系之中。

可是這個體系外呢?

羅馬人也構建了自己的一個體系,可是羅馬人的體系外的蠻族,可不管你那么多。

無論是日耳曼人、維京人、高盧人、昂撒人、奧斯曼人,都一直在生更多一點的娃。

占了你羅馬人的地,占了你羅馬人的軍營,再占了你羅馬人的城池,最後占領你羅馬人的女人,最後消滅了羅馬。

「李賓言明日應該就要回京了。」朱祁鈺走了兩步,忽然開口說道。

胡濙緊走了兩步問道:「回京為官?還是還要回松江市舶司?」

朱祁鈺卻是一聲不吭,只往前走,讓胡濙自己去猜。

胡濙趕忙說道:「陛下,臣以為還是讓李賓言在松江府的好,李賓言要是離任南衙,李賢在南衙獨木難支!」

「而且松江市舶司是景泰四年建立,眼下才僅僅一年光景,萬象更新,松江市舶司剛有了些起勢,正是關鍵的時候啊。」

「而且琉球諸事,都是李賓言在弄,這要是輕易調任,豈不是琉球大好局面就得重新來過嗎?」

胡濙這一番話很長,之前胡濙曾經生動的演示過很多文人的手段。

比如胡濙就推薦了曾經彈劾他無德的賀章,回京任右都御史,總領都察院之事。

陳鎰打算去雞籠島,對都察院,陳鎰發現他真的是有心無力。

那就是一灘深不見底的渾水,越早抽身,陳鎰能多活幾年。

都察院,比蠻荒之地的雞籠島還要可怕。

「就是回京述職罷了。」朱祁鈺看著胡濙一臉急切的樣子,不再賣關子了。

李賓言就是正常回京述職,聖眷這東西,也是需要更新的,一直看不到皇帝,天大的聖眷也會消失。

皇帝太忙了。

李世民曾經制作過一個屏風,上面寫滿了官員的名字、職務和功過,因為勤政如李世民,也記不住那么多官員,只能遇到了抬頭看一眼屏風。

李賓言一直不在陛下面前混臉熟,就是在地方悶頭苦干,干的越多,聖眷不在的時候,他死的越快。

「哦,原來如此。」胡濙這才面色舒緩,他舉薦了賀章當右都御史,掌都察院事,朝堂上的那些師爺們再清楚不過,而且陛下也答應了。

這要是再把李賓言調回來,師爺們立刻就會聞風而動,彈劾他這個無德尚書了。

失去了皇帝庇佑,他死的不會比解縉好看幾分。

但顯然陛下並不打算食言。

這就是皇權和臣權之間爭斗中,皇帝的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