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2 / 2)

胡濙笑著解釋道:「當時的大夫弦章回答說: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

「這弦章又接著說道:昔日有齊桓公在,所以才有了管仲,如果今天齊桓公在的話,那么扈從之臣皆是管仲了,齊國還是那個春秋霸主。」

「正因為齊景公不是齊桓公,所以,齊國無法成為霸主。」

「齊景公大笑,駕車而去,並沒有責罰大夫弦章。」

「劉吉所說的這些個手段,在政治清明、君主賢明的時候,自然是在找死,陛下得知,輕則罷黜,重則流放。」

「若是朝廷不明,奸臣當道,讒佞專權,吏濁而怠,民悍而凶,官無正吏,朝無忠、無能臣工之時,自然要用來自保。」

「所以,決定了臣子什么模樣的,恰恰是陛下啊!」

李賓言和劉吉互相看了一眼,他們站的位置不夠高,不太明白胡濙所說的是否正確,但是這些手段,知道並且記住,防止吃虧,是很有必要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天明節到了,大明的節日,時令的補子又多了一種,名叫日月補子,取意為日月當空,澤被大地。

街上摩肩擦踵,一些火夫更夫在四處巡視,防止失火,把這大好的節日給破壞掉。

本來天明節試行還沒多久,這要是如同永樂十九年那般,三大殿著火了,那這天明節還辦不辦?陛下要遭受多少非議?

就如同當年鍾山桐園,在正統年間一把火燒的干干凈凈一樣,永樂十九年,剛剛遷都的大明,三大殿的著火的原因,最後都定性為了天火。

很多看似毫無關聯的兩件事,因為時間發生的比較巧妙,讓人不得不多思考一下,背後是否有些未知的真相。

比如鍾山桐園起火和正統九年稽戾王意圖再下西洋,幾乎重合在了一起。

比如永樂十九年遷都之後,北衙三大殿的大火的時間,也如此的巧妙。

而且每次都會有一些算命先生,提前算到了這些,讓故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起來。

天明節是和上元節連在了一起,上元節本就有燈會,大明京師此刻,四處都是明燈,四處都是燈油。

這要是有人在天明節,放一場大火,在熱熱鬧鬧的歡慶時刻,烈火烹油!

在這種時刻,放那么一個大煙花!

可想而知,泰安宮里那位天下之主,會如何的暴怒。

到時候朝中,會不會橫生波瀾呢?這慶賀大明的天明節還會不會繼續維持下去呢?

大明皇帝最忠誠的爪牙,以手段狠辣和專業著稱的大明錦衣衛都指揮使盧忠,正帶著三千余名緹騎,散在京師之內。

一旦有地方起火,一旦有人惡意縱火,盧忠發誓,會把他的祖宗十八代都給刨出來,挖墳掘墓。

大明有共識:陛下從不介意別人罵他亡國之君,陛下從來不是個好人。

只要敢生事,朱祁鈺會把人扔到解刳院里。

大明皇帝是生生把凌遲這種刑罰,變成了一種仁政的暴戾君王。

到現在大家終於沒有見渠家三兄弟,大約這三兄弟的確死了。

其實三兄弟還活著,還在為大明的醫療事業,發光發熱,雖然他們自己,已經完全不知道了。

太醫院門前一碗熱湯,就變的渾渾噩噩,偶爾醒來,也只會迷茫自己身在何方,雖然再次陷入渾渾噩噩之中。

在朝陽門外的菜市口,一個衣著華貴的男子,披著一件雪白色的大氅,帶著三五個爪牙,招搖過市。

這男子身邊還跟著兩個帶著帷帽的美人,好生威風。

在北衙這地頭上,一磚頭下去,十個人里有七個都是侯爺,這種威風,大家自然見怪不怪了。

只見這男子器宇軒昂的走在前面,偶爾會拿出一塊腰牌,對著路邊的吆喝之人,問東問西,可是什么都不買。

這種人,最是招人嫌!

光問不買,天明節這種好光景,人潮涌動的時候,一直問來問去,這不是耽誤生意嗎?

但是這打扮,一般就是不能輕易開罪的人。

只見此人終於不情不願的收起了那塊參政議政的腰牌,走出了大明的燈市口,左拐能到糧市口,右拐能到大隆興寺燒香拜佛,往前走是大明的養濟院和東舍飯寺。

「咱明天就給自己升個官,好家伙,七品官位卑言輕,跟咱說不著!」此人憤憤不平的說道。

身後兩位麗人,抿著嘴輕笑,這好光景,耽誤人家做買賣,這小商小販,能樂意才怪。

朝堂里的人都知道,這七品參政議政的腰牌,天底下獨一份。

那自然是天底下最尊貴的那個人,大明的皇帝,朱祁鈺。

知道這件事的人不是很多,有興安、盧忠、襄王、於謙、王文、胡濙等人。

朱祁鈺帶著來自四川播州冉思娘,還有剛剛成為大明貴人的埃萊娜在逛街,隨行的是諸多錦衣衛。

北衙別的不多,唯獨這官兒滿大街都是,這一個七品的信牌,的確是有點不太夠看。

埃萊娜看著面前的人,就是無奈。

新婚燕爾,埃萊娜侍寢的機會並不多,除了入門的那一天,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四個月,她攏共就侍寢了四次。

這不是埃萊娜技術不行,是陛下實在是太過於忙碌,就連陛下最喜歡的皇後,一月頂多見陛下兩次罷了。

埃萊娜很喜歡大明,因為大明的京師足夠的熱鬧,因為這些熱鬧和她息息相關,她要在這里生活。

這里人對生活很是熱情。

她很喜歡這種感覺。

前些時候,她和汪皇後商量著,要不要改個漢名。

此時到大明的傳教士,多數都會選擇漢名行走,也都會學習漢學,這是一種慣例。

只是埃萊娜的漢學水平實在是有點差勁兒,識字、能說漢話已經很不錯了,取名字這件事,對她來說,還是太有挑戰性了。

「陛下。」一個緹騎匆匆的跑了過來,低聲說了幾句。

君士坦丁堡陷落,君士坦丁十一世被恭順王帳下保民官王悅俘虜,東羅馬滅亡的消息,傳到了京師。

那顆象征著羅馬皇權的銅球已經進京。

「埃萊娜。」朱祁鈺低聲將這個消息,告訴了身邊的埃萊娜。

冉思娘眼疾手快的扶穩了埃萊娜,埃萊娜早就有心理准備,可是消息傳來的時候,她還是如遭雷擊一般的呆滯。

她的國,亡了。

朱祁鈺不知道如何去寬慰她,對著冉思娘說道:「你們先回泰安宮吧,朕去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