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 大皇帝要不起的奇觀(2 / 2)

大明的鋼鐵產量與質量,是限制大明皇帝敲奇觀的根本原因。

主要是質量。

不是他不想建,是大明眼下的生產力,真的做不到。

徐有貞確定旱澇期,是為了疏浚長江主干道,這一點上,徐有貞沒有忘記自己的本來職務。

朱祁玉和徐有貞聊起了長江主干道的疏浚事,這是目前大明能夠實現的,而且經過長期的疏浚事,大明的工部也能積累技術經驗,這些經驗極其寶貴。

「疏浚烏江的時候,就沒有當地的土司阻攔你們嗎?朕知道烏江沿途的碼頭可不少。」朱祁玉疑惑的問道。

徐有貞沒有猶豫的說道:「有。」

「都是怎么解決的?」朱祁玉眉頭一皺,意識到事情可能不是那么簡單。

「殺。」徐有貞言簡意賅的說道。

徐有貞趕忙解釋道:「最開始疏浚烏江的是大明的四威團營,昌平侯楊俊楊都督,哪里會慣著他們?」

「最開始疏浚的時候,就有人暗地里下絆子,被楊都督剿了幾次之後,便沒人阻止了。」

楊俊平定播州楊氏的叛亂之後,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清剿余孽的平叛工作,隨後又在貴州駐扎了一年才開始回京。

襄王南下貴州,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將貴州地面,從軍管狀態,改土歸流,恢復民生。

軍管是一種特殊的狀態,余孽就是個框,啥都能往里面裝。

從貴州到京師一封書信要走九十天,楊俊事無巨細的奏稟,再得到朝廷回函後再行動,那黃花菜都涼透了。

朱祁玉了然點了點頭說道:「若是有人阻撓水路疏浚事,羈押、查補,該砍頭砍頭,該流放流放,別慣著他們。」

「長江主干道的四萬里水路疏浚事,朕就交給你了。」

「你有什么要求,現在就說。」

徐有貞想了想問道:「陛下,當初昌平侯楊俊在貴州組建了將近兩萬的工營軍,能不能將他們納入朝廷京營的范疇?」

「這長江主干道的四萬里,長江總里程近二十萬里水路的疏浚事,以及日後巡檢司巡檢等事,都需要他們。」

這兩萬的工營軍朱祁玉知之甚詳,昌平侯楊俊對這件事事無巨細的稟報過,疏浚水路,不是個簡單的事兒,需要一只專業化的工兵營進行技術積累。

朱祁玉說道:「此事昌平侯已經跟朕提過了,兵部那邊正在核准,過幾天就廷議,應當沒什么問題。」

「還有其他的需要嗎?」

徐有貞認真的想了想說道:「陛下給的實在是太多了,已經沒有什么想要的了。」

徐有貞說的是肺腑之言,之前他去張秋治水,就帶著朝廷一紙公文就去了,後來到了靖安治理河套,他用掉了朝廷二百九十萬銀幣的預算,到了治理烏江的時候,他有了一批極其專業,人數高達兩萬人的工兵營。

現在陛下又解決了這兩萬人的編制問題。

陛下給的真的太多了,徐有貞也不好意思要什么,至於預算,計省早就給他盤明白了,多退少補便是。

若不是給了這么多,徐有貞也不會白日做夢一樣的想要在長江上修大橋了。

朱祁玉眉頭一皺說道:「你不要有什么心理負擔,需要什么盡管提就是了。」

「已經夠了。」徐有貞俯首回答道。

朱祁玉只好點頭說道:「好吧,若是有什么需要,不要硬撐著,上道奏疏就是。」

徐有貞是給朝廷辦事,給百姓謀福祉,朱祁玉就是再不喜歡徐有貞也不會耽誤公事。

「臣告退。」徐有貞算是正式領了大明四萬里水路疏浚事,將帶領工兵營,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水路疏浚,通衢九省之地。

徐有貞快要退到門口的時候,忽然開口說道:「陛下,武昌長江大橋,真的不修嗎?」

朱祁玉極為認真的說道:「至少也得等二十年,得等鋼鐵、水泥等產量上去,質量更好,才能修築。」

「臣明白了,臣告退。」徐有貞再次行禮,離開了御書房。

朱祁玉認真的琢磨著徐有貞開出的條件。

這兩萬人的工兵營是正式編制,朱祁玉倒沒有吝嗇,道路硬化和水路疏浚,都需要一只專業的工兵營。

這兩萬人正式編制之外,徐有貞還有權按照一比二,征調民夫扈從疏浚。

也就是說,整個長江水路疏浚,將會有超過六萬人長期操持此業。

徐有貞會帶著這六萬人造反嗎?

朱祁玉倒是頗為期待。

他是皇帝,不好直接動手,但是徐有貞自己沒數找死,那就不能怪他這個皇帝薄涼寡恩了。

徐有貞不知道御書房里的陛下正在計劃著「平叛」,他找到了於謙,和於謙細細商量著關於四萬里水路疏浚之事。

於謙是四萬里和二十萬里水路疏浚的提出者,而且陛下還把三皇子取名朱見浚,可見陛下的重視。

「徐巡撫,多日不見,消瘦了許多。」於謙倒不是客套。

九年前,徐有貞還是略顯富態,現在精瘦精瘦,但是這眼神卻是越發的堅毅。

於謙和徐有貞已經有數年未見。

徐有貞品著蒙頂甘露,倒是頗為平靜的說道:「於少保比之過去,富態了許多,氣色也好多了。」

於謙是堅定的堅守派,還主持朝局迎立新君,兵部尚書於謙和左都御史徐有貞在京師之戰中,是真正的政敵。

這仇人見面本應該分為眼紅,但是彼此卻極為的平靜。

時光荏冉,九年一晃而過,陛下一次次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於少保是對的。

而他徐有貞只能在水利事上,當個打灰人。

「徐巡撫有沒有打算回朝?」於謙斟酌了一番說道:「眼下大明正值用人之際,徐巡撫回朝,謀個尚書,直入文淵閣,也不是什么難事。」

徐有貞的名望早就夠了,九年了,徐有貞考成法年年甲上,也該挪一挪了。

「昔日不過是政見不一,道不同不相為謀,過去也就過去了。」於謙說的頗為認真。

他作為政斗的勝利者,只要陛下還沒倒下,他就會一直贏下去,這個時候,他放過了徐有貞,提出了和解,是大度。

於謙不止一次和人和解,比如他和武清侯石亨在官山議事台和解,當初在大同府鬧到生死不容的地步,最後還是和解了。

於謙有容人的肚量。

而且這么久過去了,徐有貞在地方九載,所作所為,也證明了徐有貞也在改變。

陛下厭惡徐有貞,並不是徐有貞不能升遷的原因,可百官之首於謙和徐有貞是政敵,這就導致了徐有貞無論是幸進還是升遷,都是難如登天。

徐有貞搖頭說道:「一道都江堰,美名萬世傳,治水無小事,足以慰平生。」

這是一首完全沒有詩格的打油詩,徐有貞作為進士出身,必然會作詩,只是他已經無所謂而已。

「我這人偶爾會犯蠢,今天上奏提議建造武昌長江大橋,就被陛下否了,所以就不回京了,安穩治水,日後說不定能當個龍王呢。」徐有貞說的非常輕松,他的確無意回京。

於謙顯然把握住了重點問道:「武昌長江大橋?」

徐有貞眼前一亮,頗為興奮的抖了抖袖子,從袖子里掏出了一本厚厚的筆記說道:「不瞞於少保,我這一路南下,可是選了不少造橋的地方,大約有百余處!」

「百余處?!」於謙拿過了那筆記,他不停的翻動著說道:「陛下怎么說的?」

徐有貞心頭五味雜陳的說道:「陛下說不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