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一章 不能拼命啊,拼命還怎么賺錢(2 / 2)

「這幫家伙,就想著收租,一點風險都不想有啊。」朱祁鈺將一份奏疏放在了一旁,留中不發。

這是一份翰林院的翰林寫的一份奏疏,其核心的意思是秦始皇帝任戰勝之威,並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

但!是!

秦始皇卻務勝不休不止,男子棄耕導致了糧饟不足,而女子因為家中無丁,無依無靠,紡績不足於帷幕。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盈道相望,蓋天下始叛秦。

朱祁鈺發現翰林院的翰林很喜歡罵秦始皇,而且罵的都是花樣百出,觀點頗為新穎。

說一千,道一萬,到最後,都會落到一個點兒上,那就是窮兵黷武。

這種罵法,會平替到漢武帝身上,還會平替到唐太宗身上,也會平替到明太宗文朱棣身上。

現在正在逐漸平替到他朱祁鈺的身上。

那這位翰林罵秦始皇、罵漢武帝、罵唐太宗、罵明太宗,到底想罵誰?

罵朱祁鈺這個皇帝,和這幾位一個貨色,都要把這國折騰亡了才甘心。

作為亡國之君,朱祁鈺感覺到非常的榮幸。

朱祁鈺敲著桌上的奏疏說道:「什么是不上道,這就是不上道。」

「朕要郡縣安南,朝中的士大夫們一言不發,這翰林,還不知道風力向哪里刮,也就是個翰林了,實在不行,就送去石景廠挖兩天煤,估計出出汗,就通透了。」

興安猶豫了下說道:「陛下,臣愚鈍,為何秦始皇總被罵呀,什么蜂准、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貪鄙之心之類的,什么難聽就罵什么。」

「這都罵到長相上了。」

朱祁鈺笑著說道:「朕不是說了嗎?始皇帝那套,阻止他們收租了,他們當然要反對啊。」

「臣愚鈍。」興安俯首說道,他是真的不明白,百代皆行秦制,為何就揪著秦始皇翻來覆去的罵。

「你看啊。」朱祁鈺坐直了身子說道:「這個邏輯很簡單,老爺們最怕打仗了,一打仗就得動兵,可是這動兵的勝負因為戰爭的偶然性導致不可控,就需要傾盡全力來獲得優勢,打掉敵人的反抗意志。」

「兵從何來?」

「你從流民中拉出的壯丁,就是兩宋的廂軍,戰力可謂是烏合之眾,還沒打,就跑的無影無蹤了,無恆產者無恆心。」

「你要是從良家子里遴選,方可為虎狼之師。」

「良家子何來,恆產何來,死戰之心何來?在咱大明不就是得男耕女織,沒有生產資料,流民遍地,強軍無從談起。」

「這打完了仗,你是不是得封賞?這羊毛出在羊身上,封賞土地田畝生產資料,那是不是就有了更多的良家子?良家子一多,滿天下都是良家子,那還怎么收租?」

「所以,他們罵秦始皇的理由,就是想讓江山社稷中存在一大批的流民佃戶,為一口糧食,為他們當牛做馬。」

「良家子不能有,更不能多。」

秦朝是軍功爵名田制,就是立軍功,有爵位的同時,還有生產資料,這種制度之下,秦軍戰斗力強悍無比,但是需要不斷開拓。

所以老爺們,最怕打仗了。

朱祁鈺喝了口茶,看著興安一臉迷糊的模樣繼續說道:「其實就是個分配問題。」

「你想想,朕就推廣勞保局,要求勞有所得,要求支付勞動報酬,這過分嗎?干了活兒,支付勞動報酬,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嗎?」

「就這,看看那群遮奢富戶勢要豪右們,一副跟殺了他們親爹一樣的號喪模樣,你就明白了,始皇帝為何天天被罵的狗血淋頭了。」

松江府大康號棉紡廠的大善人周立春,有錢也不肯支付勞動報酬,張齊帶著工匠們不要勞動報酬了,另投他門。

周立春還帶著打手,威逼工匠們的大把頭張齊回去上工,上門要揍張把頭,結果被張齊給揍了,最後差點鬧出大事來。

這件事兒,就是一個典型。

大明是萬惡的帝制封建社會,在這種情況下,周立春甚至不覺得自己做錯了,張齊也怕,怕他自己是惡意討薪,甚至在衙門說:周老爺冤。

周老爺冤不冤,朱祁鈺能不知道嗎?

要搞分配,在老爺們看來,就是殺富濟貧,即便是不砍頭不抄家,你朝廷不讓老爺們極盡朘剝、作威作福、為所欲為、欺壓良善,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臣明白了!」興安恍然大悟,一說到周立春,一說到大明事,這種沉浸式體驗,立刻讓興安理解了陛下說的話。

朱祁鈺站起身來,笑著問道:「你明白了什么?」

興安拿起了石灰噴燈,擰暗了些,陛下尚節儉,這不處理公文了,都會暗一些,他想了想說道:「不能拼命啊,拼命還怎么賺錢。」

「老爺們最怕打仗了。」

朱祁鈺點了點頭笑著說道:「看來你是真的明白了。」

興安趕忙說道:「謹遵陛下教誨。」

朱祁鈺搖頭說道:「不,你還不明白。」

興安滿頭霧水的問道:「嗯?臣不明白?臣到底是明白還是不明白啊?」

朱祁鈺緊了緊大氅,將冉思娘的牌子交給了興安說道:「這良家子越少,這精兵強將就越少,隨著朘剝和兼並越來越嚴重,沒了良家子,滿眼望去,全都是滿腹牢騷、飢腸轆轆、心中憤恨的游墮之民,朝廷就再也舞不動刀了啊。」

「這些游墮之民,是不忠不孝之徒?不肯忠君體國?是百姓不肯體諒朝廷的難處?」

「也不盡然啊,他們日夜勞作,僅得幾錢果腹,還被人罵是進城討飯的乞兒,即使如此這般,敵寇來的時候,仍然要以命相搏。」

「到那時候,朝廷不僅不敢舞刀,還得自廢武功,否則這一把把利刃,就會砍到朝廷來。這就是兩宋重文輕武、以文馭武的緣由。」

「所以皇叔說的沒錯,大明啊,總有一天要亡的,逃不過去的。」

「朕呢,就趁著民心可用的今天,多多舞刀弄槍,多弄點良家子出來,給後世敗家用,敗完了,大明啊,也就完了。」

興安提著石灰噴燈,在前面為陛下引路,笑著說道:「陛下英明。」

「陛下,袁指揮前些日子來信了,說要回來,松江府傳來了消息,已經到了。」

------題外話------

求月票,嗷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