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八章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2 / 2)

朝廷要調節這個矛盾,就必須要想辦法安置,那就不能再次海禁,得把百姓們都放出去。

勢要豪右們首當其沖,若是不讓百姓們吃飽飯,那可是要敲掉他們的腦袋,從他們糧倉里找食兒的,自然也不會阻攔海貿。

戶部是大明開海的既得利益者,大明國帑,從來沒這么闊過,雖然仍有偶爾要拆借內帑的窘迫,被陛下的大璫罵兩句討飯的,但借陛下的錢又不丟人。

在陛下那丟點面子拿到的是里子,國帑充盈,面對其他六部,說話也氣實,過去因為連足俸都發不出來,導致誰都能踩一腳戶部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

在沉翼看來,當下,是最好的鼓勵生育的時機。

在奏疏里,沉翼將生娃的成本分為了三大部分。

一部分那是婚配成本,隨著大明大量進口朝鮮、倭國、安南、占城、呂宋等地的女子,婚配成本因為廉價的外番女子的沖擊,不斷降低。

第二部分是生育成本,隨著解刳院醫術的不斷進步,大明惠民葯局、大明行醫的增多,生育風險在降低,嬰兒存活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第三部分則是養育成本,大明民間普遍是父母干活兒去了,家里的老大看老二,老二看老三,孩子看孩子,成本自然會很低,也是長兄如父這種文化的社會基礎。

生,生的越多,大明的開海事就就越不能阻止;生的越多,就越不會人亡政息;生的越多,就能遴選出越多的賢良;生的越多,就越能倒逼社會生產力提升。

多生孩子,解百憂。

具體怎么鼓勵?

「富者田連阡陌,官縉紳衿優免隱漏人丁,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奸猾之徒又托為客籍以為規避,反多徭役。丁銀與里甲、均徭等四差銀留存地方,不入朝廷,私囊肥盈公帑虧築。」

「每遇編審,有司務博戶口加增之名,不顧民之疾痛,必求溢於前額,故應刪者不刪,不應增者而增,甚則人已亡而不肯開除,子初生而責其登籍。」

「溝中之瘠猶是冊上之丁,黃口之兒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賠,既而逃亡,勢所必然。」

「固: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朱祁玉看著手中的奏疏,頗為感慨的念完了沉翼的最後一段話。

沉翼說的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大明朝的丁銀、里甲、徭役等四差銀由地方征繳,並不會押解入京,都留給了地方。

大明的四差銀,都是建立在丁口之上,若是都留在地方公帑用於地方也就罷了,大多數都流入了貪官污吏的私囊之中,大約就是鄉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賬的套路。

因為這涉及到了地方肉食者的錢袋子,所以每每遇到黃冊審編,有司為了增加丁銀,就會不顧及民生苦楚,應該刪的死丁不刪,不應該增加的未成丁的新口增加。

富人豪強盡行花詭,得逃丁差,山溝溝里的貧者卻變成了上上丁,一人九錢,連黃口小兒都要被追繳丁銀,百姓逃亡,就成為了必然。

現象真實存在,問題是如何緩解這種社會矛盾和現象,原因分析的有理有據,沉翼是戶部尚書,是事務官,可不是文淵閣、翰林院、科道言官的政務官,他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以景泰九年人丁為基礎,從此以後,無論生多少,新人口永不加賦。

也不用地方有司費盡心思編排了,百姓們也不用逃亡來躲避了,丁差就按當下億人口來核算。

新生兒的人頭稅,自此以後就取消了!

興安聽完了之後,止不住的感慨的說道:「看來最近戶部是真的不差錢啊,連這等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都喊了出來。」

「破釜沉舟了。」朱祁玉十分確信的說道。

戶部是為了戶部自身的切實利益考慮,眼下開海如火如荼,只要市舶司正常運轉,內帑和國帑對半收稅,戶部就不會陷入年年虧損赤字,連京官的俸祿都無法足額發放的窘境。

以前戶部是反對開海的急先鋒,比如永樂年間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就是多次忤逆太宗文皇帝,要求海禁。

主要是永樂年間的開海,是官船所得,皆入內帑,國帑一分錢撈不到,還要維護龐大的艦隊、為艦隊提供貨物。

現在的戶部成為了開海的堅實擁躉,主要是市舶司稅務內帑、國帑對半開,陛下的內帑更像是大明儲備金,這樣一來,戶部成為了開海的最大收益者。

戶部上下,自然是五體朝天的支持,戶部整天就是琢磨著如何將這種開海模式維持下去。

戶部比皇帝陛下更害怕人亡政息,對於戶部而言,沒錢的日子實在是太苦了。

所以朱祁玉才會說,戶部這次真的是破釜沉舟了。

「這份奏疏先給於少保看看,然後交給文華殿廷推吧,朕不做批復,如果都同意,朕自然樂見其成,但是阻力很大啊。」朱祁玉陷入了沉思之中。

「臣領旨。」興安拿走了奏疏,去尋於少保去了。

於謙此時正在農庄法里忙活,嶺南的情況和江西又有不同,趁著陛下到了廣州府的第一把火,於謙將嶺南地區的農庄法往前推動了一大步。

四大家的良田,成為了官田而後用置換的手段,連田阡陌成為了農庄組建的第一批田。

這樣一來,嶺南農民參加農庄法熱情高漲,一些猶豫的小農地主,看到朝廷拿出了這么多官田參與農庄,自然不再猶豫了。

剩余一些,會隨著農庄法的不斷擴大,最終加入農庄法。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於謙摘下了斗笠,將手在短衫上擦了擦,腳踩在鐵鍬上,對著陽光打開了奏疏,他今天是走進了田地,踩得滿腳是泥,考察田畝水文等事。

不會種地的世侯武勛,怎么能做好百官之首的少保呢?

於謙看完感慨的說道:「好啊,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