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 大道至簡 光明正大(2 / 2)

個頭太過於笨重不利於運輸、結構越是復雜越容易壞、維修成本過高導致成本增加、無法標准化配件不利於生產,這類的產品不利於推廣,也注定失敗。

無論是當初的水利螺旋壓印機、還是八十錠紡車,朝臣們都喜歡用模型來講解原理,就是代表著能夠真正的落地。

小型化和標准化,是接下來蒸汽機要走的路,蒸汽機能夠進入大明皇帝的手辦櫃的那一天,就是蒸汽機可以真正大規模運用的那一天。

這就是於謙老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邏輯,翻譯翻譯,就是四個字:大道至簡。

春節是儒家文化圈里的習俗,安南也過春節,只不過今年升龍城的春節,比往日的喜慶多了肅穆。

升龍城早已經破敗不堪,但依舊聚集著二十萬余人,並且隨著大明軍隊升龍城的占領,這個首府正在恢復著他往日的生機。

大年三十這一天,升龍城內,萬人空巷,所有的百姓都聚集到了講武殿之前。

今天是斬首安南國王黎宜民的日子。

在講武殿前巨大的廣場上,人頭攢動,所有人都靜靜的等待著午時三刻的到來,等待著那個虐主的死亡時刻。

大明軍要在升龍城斬首黎宜民是安南百姓意料之外的事兒,當黃榜張貼,讓百姓觀禮的時候,安南的百姓齊聚講武殿之前,靜靜的等待著。

而講武殿內,浚國公陳懋、文安侯於謙、英國公張懋、成國公朱儀、魏國公徐承宗、定西候蔣琬、定遠伯石彪、兩廣總督陳汝言等人也一言不發的聚集在殿內,殿內極其安靜。

徐承宗不會打仗,他是帶著陛下斬首黎宜民的聖旨來的,這次郡縣安南,徐承宗沒出什么力氣,就是蹭軍功,拿了個齊力牌,證明郡縣安南他也參與了,他也沒什么謀求,只是證明他擁戴和支持陛下決議。

陳懋完全能夠理解陛下要在升龍城講武殿前斬首黎宜民的做法。

因為當初福建布政使宋彰,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斬首,福建負隅頑抗的義軍,立刻作鳥獸散,跑的跑,降的降,東南大定。

在升龍城殺死黎宜民,對交趾長治久安,有決定性的作用。

於謙也能理解,因為當年陛下就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把稽戾王抬進了太廟之中,親自動手將其刺死在太廟之中,沒有假他人之手,更沒有搞刀光斧影或者南衙皇宮大火這樣的歷史懸桉。

光明正大,天公地道,是陛下的大道之行,一如既往,始終如一。

「於少保,你說黎思誠那小子會來嗎?」陳懋率先開口,打破了安靜。

之所以定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就是讓老四黎思誠來到升龍城講武殿前監刑,黎思誠提出的條件是虐主黎宜民死,清化軍可降。

在商定的盟書中,黎思誠仍然是安南國王,黎思誠的監刑也是理所應當。

但是沒執行的盟書,就像是擦屁股紙一樣,一文不值,黎思誠到底肯不肯投降歸化,都是個未知數。

這涉及到了大明接下來的戰略部署。

若是黎思誠嘴上說了一套,做又是一套,大明郡縣安南,又要憑生波折,不過也就是波折而已。

大明勢強,遠不是黎思誠能敵。

只是,安南的百姓已經無法再承受戰亂兵禍了,如果黎思誠不肯來,承受代價的仍然是安南的百姓。

於謙思忖了片刻說道:「他若是肯來,他這輩子都不能回交趾,若是回交趾必生亂。若是不肯來,不過是一草莽,自然不必擔心。」

「他若是肯來,還能到天津衛做個不視事的海外王,若是不肯來,只能做草寇了。」

陳懋對於謙的說法比較贊同,他有些無奈的說道:「他來不來,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決定的,若是午時三刻黎思誠未至,那就只能平叛了。」

兵貴神速,陳懋、於謙等軍將,從國家之制和戎政角度考慮,仍然是希望能夠三個月內完成郡縣安南之戰,避免雲貴兩廣衛軍變成尾大不掉、養寇自重的軍頭。

將外部矛盾轉化為內部矛盾去解決,徹底吃下安南十五府。

眼看著日頭越來越高,於謙等人的面色也越來越嚴肅,正當徐承宗感覺氣氛有些凝重的時候,一個掌令官跑進了殿內。

「報!清化軍三千人抵達升龍關!黎思誠、丁烈等人,帶親軍二百向講武殿而來,距離講武殿六十里,須半個時辰。」掌令官大聲的喊道。

陳懋一拍座椅站了起來,大聲說道:「好膽!」

於謙也是松了口氣,大明的速勝要是真的打成了治安戰,承受代價的是交趾百姓,大明也要付出極其昂貴的代價。

這不是於謙想要看到的局面。

老四黎思誠不知道如何說服了自己的手下,不知道經過了多少的博弈,但來了就是來了,接下來的盟書落地,就到了執行的階段。

「報!黎思誠已過三清關,至講武殿十五里,需一刻鍾!」

「報!黎思誠已至講武殿,請求覲見天使。」

陳懋點頭說道:「請。」

「安南睿王黎思誠參見天使,遙拜四海一統大君、大明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黎思誠走進了殿內,十分恭敬的面北而跪,行了一個三拜五叩的大禮。

於謙打量了下黎思誠,去年在南衙府見面的時候,黎思誠還有些富態,眼下卻是瘦骨嶙峋,多了風餐露宿的疲憊。

黎宜民的確是個虐主,但是他是安南國王,打一個造反的藩王,還是給黎思誠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黎思誠能夠動用的人力物力,絕對無法和黎宜民相提並論。

監軍太監李永昌大聲的喊道:「禮成,安南睿王平身,午時三刻已到,請諸將移至殿外監刑。」

「太常寺樂班,奏樂!」

短促而激烈的鼓聲、悠長而深遠的號角聲緩緩響起,大明軍前軍指揮的諸多軍將齊出,來到了講武殿外的刑場。

旌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刑場上,有一個大大的斷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