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章 國中有國,成何體統?(2 / 2)

也先再次搖了搖頭。

王復繼續說道:「周平王將把國都向東遷移到洛邑,把自己排列在諸侯同等地位上。」

「從那以後,問周天子傳國九鼎的輕重的事情出現了,用箭射傷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現了,討伐天子大臣凡伯、逼迫天子殺死大夫長弘,這樣的事情也出現了,天下開始喪亂,再沒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了。」

「大石希望康國日後如此嗎?」

也先再次搖了搖頭。

「那秦國實行郡縣制而不用分封制,但是仍然是短短十五年便亡國了,這郡縣制也不見得比這分封制好在哪里。」也先仍然不太同意。

他不想王復節外生枝,因為這會耽誤西進,此時的也先,迫切的希望西進,獲得可汗的位置,擺脫對大明的依賴。

王復立刻回答說:「秦亡秦制未亡。」

「始皇帝征召百姓動輒數十萬計,民生嗟嘆,刑罰愈加嚴酷,那些扛著木棍的民夫,只要稍微有人挑唆,面對強弓勁弩的秦軍也毫無畏懼,秦亡於百姓,而非亡於郡縣。」

「守天下從不依靠強甲利刃,而是民心。」

秦朝,是歷朝歷代的士大夫們,最喜歡討論的一個朝代,就如同一個流星劃過了天穹,璀璨而短暫。

秦朝為何要亡,早就辯論的明明白白。

秦亡國亡在了百姓,不斷加重的稅賦、勞役,使秦朝上下離心離德,給野心家們創造了機會和舞台,並非郡縣制的原因,否則後代千年,也不會沿用此制了。

也先點頭又搖頭,他同意王復的說法,但是他仍然不同意在康國廢封土、滅諸侯,他繼續問道:「那些有封國的諸侯,一定會把他管轄的地區當作自己的土地盡心治理,把他管轄的老百姓當作自己的兒女悉心愛護,使那里的風俗變好,把封國治理好。」

「郡縣制的州縣地方官,抱著得過且過的心理,一心只想升官罷了,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

王復則是笑了笑,疑惑的問道:「道理的確是這個道理,但是事情往往並非如此。」

「列侯驕盈,黷貨事戎,若做了鄉胥,就想做縣大夫,就想做諸侯、方伯、連帥,做了連帥,就想做天子了。」

「諸侯國內的一切人力物力,都用於戎事,來彼此不斷的征伐,以期許成為天子,這一切的代價是什么?是百姓。」

「就如同眼下的康國,一渠水、一畝田、甚至是一只雞,都能殺的血流成河,所謂的世仇,皆因此而來。」

「這就回到了秦國滅亡的原因之上,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也先忍不住拍手說道:「有理。」

王復是極其擅辯的,至今只在和陛下論與民爭利之事上輸過一次,當初的王復堅定的認為,民就是黎民百姓,但是後來,王復才發現,到底是誰,將手伸向了百姓米缸里最後一把米。

也先忽然想起召見王復的本來目的,是勸王復不要廢封土、滅諸侯,他頗為認真的說道:「我的安答,你這樣做會給你帶來很大的麻煩,我覺得現在就很好,我們抓緊西進,到了拔都薩來,再這么做也不遲。」

眼下康國上下之所以對他這個大石沒有任何的尊敬,認定了王復這個康國公的地位,是因為王復可以給所有人帶來好處,所以才會被擁戴,王復這么一搞,立刻損失了大批的擁躉。

也先和王復是利益相通的,王復失利,他也先這個大石,真的能坐的穩?即便是有人重新擁戴了他,他就能成為實際上的王嗎?

也先確信不會。

正如王復所言,做了連帥,就想做天子,如果換一個野心勃勃的人,在王復的位置,早就殺進蘭宮,一了百了。

而王復至今仍然尊重他這個大石,事事件件都願意和他討論,詢問他的意見。

所以,也先希望王復能夠穩健一些,等到他也先死了,這康國的王、這金帳汗國的可汗之位,給了那個不爭氣的二兒子阿失台吉,再由阿失台吉禪讓給王復,也未嘗不可。

這是所有康國的肉食者們,都想看到的局面,包括也先。

「我有把握。」王復胸有成竹的說道,干砸了,就跑回去。

王復是一切大明優先,康國若不是大明的康國,那完全沒必要讓康國成為康國人的康國了。

也先沉吟了片刻說道:「我的安答,我已經老了,年輕時受的傷如同蜈蚣一樣在我身上爬行,我聽到了,長生天正在呼喚我,我已經等不及西征了。」

「大石希望什么時候西征?」王復立刻反問道。

也先沒有任何猶豫的說道:「明年秋。」

「那完全來得及。」王復松了口氣,也先如果說今年秋天,那王復自然是極力反對,但是明年秋天,那完全來得及。

今年秋天,肯定不行,大軍剛剛征戰赫拉特,大勝凱旋,雖然得勝,但是軍隊疲憊,需要休整方能再戰,尤其是西進之時,那個虎視眈眈的奧斯曼王國,會如何應對,仍不可知。

若是明年秋天,那王復要做的事兒也就做完了。

「真的可以嗎?」也先頗為懷疑的問道。

王復看著也先,十分確信的說道:「這件事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大不了就停下,和台吉、特勤、鄂拓克、哈乃菲們講和便是。」

這是睜著眼睛說瞎話,王復的真實想法是跑回大明,請天兵天將戡亂。

無論如何,康國必須是大明的康國。

「那我沒有什么疑問了。」也先只關心什么時候西征,至於怎么西征,是王復要考慮的問題。

王復離開了蘭宮,剛回到康宮門前,就看到了阿史那儀的父親,阿史那合霍在門前等候。

阿史那合霍眉頭緊蹙的說道:「康國公,街上都在傳聞,康國公要拿回我們世代的封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