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二章 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2 / 2)

朱祁玉是皇帝,他的身後榮辱,是交給春秋去論斷,而於謙是交給人文墨客去論斷,朱祁玉有為尊者諱護持,於謙沒有。

「臣…」於謙這才知道陛下為何會話鋒一轉,仍然決定考試之後,再行去留,一時於謙有些語塞,他萬萬沒料到,最終促使陛下如此抉擇的原因,竟然是他自己。

「朕以為求榮得辱的貽害比科場舞弊更重,不知於少保以為如何?」朱祁玉頗為平靜的說道:「朕也是從國家之制,從大明的長治久安去考慮,漢室江山代有忠良不假,可是也要給這些忠良們施展才華的舞台。」

科舉舞弊,自科舉誕生之初,就一直伴隨著科舉滅亡之時,科舉一直是肉食者們的自留地,寒門也是門第。

不會因為朱祁玉的嚴加整飭,而有更多的改變,可是為了大明鞠躬盡瘁的於少保的清譽被讀書人給毀了,大明還有忠良施展才華的地方嗎?

「陛下聖明。」於謙思忖了片刻才俯首說道。

群臣齊聲喝道:「陛下聖明。」

朱祁玉坐直了身子,選擇揭過這個話題,繼續說道:「那么進行第二個議題吧,西域行都司之事吧。」

這次的溝通相比較上次順暢了許多,但是西域行都司的設立,仍然有三分之二的反對意見,朱祁玉也沒著急,西域乃是千年大計,不計較一時得失,廷議論證的次數越多,考慮的越多,日後推行的時候問題就越少。

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

國子監的考試很快就來了,這次重點考的不是四書五經,而是《管子》與算學。

《管子》是陛下登基之後,加入科舉的經典,而度數旁通也是朱祁玉一力推行,並且獲得了許多的成效。

這次的考試,考的就是恭順之心。

國子監的氛圍非常緊張,往日里要去巾幗堂傳信的人都少了很多很多,緊張的氛圍彌漫了整個個貢院,這次的考試直接關乎到了監生們還能不能做大明人。

有人悲苦,有人喜樂,短短幾日,國子監上下哀嚎一片。

五日後,三次復閱之後的考試結果,被吳敬呈送到了朱祁玉的桉前,結果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之外。

「給他們機會,他們不中用啊!」朱祁玉看著考試的結果,感慨良多,遞給了一直等待結果的於謙,滿是無奈的說道:「一共多留下了五千人,一共留下了六千人。」

「北雍三千九百與人,南雍只有不到兩千一百人。」

攏共就留下了六千人,南北的差距幾乎一倍,善於讀書人的南雍,這次完敗北雍。

忠誠的順天府在【恭順之心】的大考中,大獲全勝,保留了將近一半的監生,而不太忠誠的應天府在【恭順之心】的大考中,只留下了兩千人的規模,縮水七成以上。

朱祁玉出的題目並不困難,算學是他親自出題。

而《管子》是夢想家丘濬出題,丘濬遵循陛下寬仁的角度出發,並沒有為難學子,大多數的題目,只要認真背讀過管子,都不會回答不上來。

南北兩雍一共近兩萬人,最終只留下了六千人,這水平的確稱不上大明最高學府的美譽。

於謙看完了成績單,只能搖頭說道:「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這句話出自《庄子·天道》。

五刑指的分別是墨、劓、剕、宮、大辟。

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刺字、割鼻、斷足、宮刑(男子割勢,女人幽閉)、死刑。

朱祁玉也是一次聽盧忠說五毒之刑和五刑之辟的區別時候,才知道差別,一個是刑訊,一個是正刑刑名,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女子也有宮刑。

獎賞和懲罰,應當給予利益或者懲罰;使用各種刑法,是教化的末尾,是最後的手段。

就是朱祁玉這句給他們機會他們不中用的古言版。

朱祁玉拿起了桌上的備忘錄,查閱了一番說道:「後日國子監學子出監放歸依親至朝陽門,由提刑千戶帶五百緹騎兩千京軍校尉押解至密州市舶司,而後乘船至松江府市舶司,等待見家卷一面,而後流放海外。」

「目前有呂宋、倭國、渤泥、暹羅和爪哇等五處地方流放。」

若不是大明的海圖上沒有,監生流放地點,大約應該是澳洲,但是因為赤道無風帶的影響,大明的船想要探索澳洲,仍需要持續探索。

赤道無風帶,是一種海洋氣候,因為赤道附近終年受到太陽直射的影響,溫度分布平均,近對流層的底層風向多變而弱,最終形成的無風帶。

這對風帆時代的航海而言,赤道無風帶就是海上的天塹。

「朕原來打算流放他們到慢八撒或者忽魯謨斯的,但是又覺得太遠了,就算了。」朱祁玉看了一眼堪輿圖,忽魯謨斯在中東,而慢八撒在南非。

流放到這些地方,這些監生背後的富戶們怕是直接放棄了這個監生了,這和朱祁玉的目的背道相馳,朱祁玉選擇了最遠到爪哇的決定。

「最遠都流放到爪哇去了。」於謙看著流放一覽表,也只能感慨,陛下還是一如既往的狠心,連忽魯謨斯和慢八撒都考慮到了。

「因為爪哇有黑金,就是石油。」朱祁玉解釋了一下原因,爪哇有石油,而大明的燈油主要依靠石油提取的輕油,自然要前往開發。

流放監生的目的是帶動監生背後的富戶們,前往海外開海,毫無疑問,婆羅洲的金銀和爪哇的石油一樣的重要。

「後日一些家卷要到朝陽門送別自家監生,朕打算前去,不知道於少保去不去看看熱鬧?」朱祁玉看著於謙問道。

朱祁玉當然不是去看熱鬧,而是去看人間百態,悲歡離合。

於謙沒有猶豫的說道:「臣也去看看吧,畢竟流海外,是臣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