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誣陷?意外?(1 / 2)

寡人無疾 祈禱君 2750 字 2023-04-16

皇帝這么容易就妥協了,不但劉凌吃驚萬分,就連方孝庭都有些意外。

他甚至已經做好了皇帝血洗滿門的准備,開始讓小兒子一點點轉移自己的資產,甚至將家中有資質的第三代都送了出去,就是防止自家如同當年的蕭家、薛家一般,頃刻之間灰飛煙滅。

但他在內心里,是不相信劉未敢魚死網破的。他看了他無數年,從還是個孩子看到現在,最明白他的性格如何,若是一開始就能魚死網破,他早就這么做了,偏偏他想的太多,又太顧忌名聲,沒找到天日昭昭的證據,是不可能做出血洗滿門之事。

他登上皇位便是通過這樣的手段,到如今百官不能齊心,不無當年太後血腥手段鎮壓的結果,加上先帝的名聲那樣之壞,以至於劉未從登基之初,就格外在意自己的名聲。

若不是他如此自傲,總想著能青史留名,擁有和高祖、景帝等賢明帝王一般的名聲,他也找不到那么多可趁之機。

所以劉未下了征召令,他雖懷疑其中有鬼,但還是在謙虛的推辭幾下後選擇了回到朝堂。

如今的朝堂亂成一團,最是好施展的時候,方孝庭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但凡有「共處」的機會,他就不會想到最後魚死網破的那一日。

但方孝庭回到朝堂後,卻感覺到了和過去不一般的氣氛。

往日的他,是一言九鼎的,是受人尊敬的,是從者如雲的,而如今的他,雖表面上依舊風光,可他不是笨蛋,那些朝中同僚們眼神中隱隱的戒備,以及處理朝政時的小心翼翼,都告訴他,對於上元節燈會那件事,自己做的也許沒那么漂亮。

都怪劉凌那替身!

「關於恩科的『禮部試』,雖然是加恩科,但如今官員空缺眾多,僅僅靠往年那十幾個位置已經不夠了,臣請『禮部試』放寬條件,增加名額,允許各地的『薦生』與考生一同參加禮部試,最終選拔出合適的人才……」

方孝庭心中不無得意的奏議著:「今年春闈之後,吏部的『選試』也可以放寬條件。」

百官們有些議論紛紛。

在官員的任免、選拔和開科取士的問題上,吏部一直咬的死緊,可如今卻同意皇帝放寬人數,並且明確表示吏部今年的缺員嚴重,允許薦才一同入試,這又無形中加大了寒門入仕的機會。

方孝庭為何要向皇帝是好?

而皇帝又會接他這個示好嗎?

「即使是當科進士,也不能馬上任用,薦才更是如此,吏部若覺得缺員嚴重,可以在經過歷練的下級官員中提拔,沒必要立刻從當科進士中選取。」

出人意料的是,劉未態度qiáng硬地拒絕了方孝庭的示好,並且讓吏部立刻提交可以提拔、晉升的官員名單以及歷年來的考核情況等等。

劉未對待方孝庭,一向是又忌憚又重用,因為他已經當朝三十年,不說一手遮天,也至少占了半壁天下,有時候劉未不進行退讓,政令甚至能延誤許久才推行下去,讓人不能不小心翼翼。

可現在劉未明顯表現出對方孝庭的不客氣,倒讓其他官員嚇了一跳,心中更是對日後要面臨的站隊問題頭疼不已。

對於方孝庭來說,皇帝如果對他一直和顏悅sè,他反倒要忌憚萬分,即使還在朝中任職,也要准備好撒丫子跑了,可皇帝這樣一面用他又一面恨他,恰恰證明了他心中有疑慮卻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方孝庭一顆心反倒定了下來。

即使被劉未當眾甩了臉,方孝庭也沒有因此臉sè難看,反倒越發眉飛sè舞,老當益壯了。

上元節雖然出了那樣的事,可該坐班的還要坐班,該上朝的還是要上朝,只不過人手越發顯得不夠,每個官員都一副怨聲載道的樣子。

劉凌和劉祁第三天就恢復了六部的歷練,劉祁依舊是投卷如雲,劉凌則是每天埋首於卷宗之中,從浩瀚如海的各地將領中要找出情況沒有那么糟糕的地區,然後整理好資料以供父皇參考。

就在京中官員驚訝於局面之平靜時,在春闈之前,終於發生了一件事情,讓二皇子劉祁和吏部尚書方孝庭突然身陷丑聞之中。

因劉祁在禮部歷練,其曾外祖父又是吏部主官,所以向劉祁投卷的士子人數,要大大的多於其他達官貴人,其中有兩位士子,一名叫孫清,一名叫韓元林的,所投卷的內容極為jīng彩,不似是他們這個年紀的士子所作,倒像是在官場上混跡多年的老辣之人一般。

最妙的是,這兩人都並非年少氣盛的年紀,一人三十有二,一人三十有四,稍作磨練,就可大用。

劉祁將行卷遞給了方家之人,一開始方順德還以為這行卷可能是有人代筆,所以召來了兩位士子在方府做客,一一問話,其言談舉止,都不同於常人,而且為人處世落落大方,並不猥瑣。

像是這樣可用的人才,又是劉祁難得的請求,方順德也就做了個順水人情,向禮部做了推薦,為這兩個士子謀了個「薦生」的位置,只要能過了禮部試,就板上釘釘的能去做官。

這一舉動,自然是引起許多士子的羨慕和嫉妒,恨不得也能這樣jī犬升天,向劉祁行卷者也就愈發瘋狂。而孫清和韓元林也猶如未來儲相一般,不但在各方受到照顧,連同科們都對他越發追捧。

這兩人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對劉祁和方家也就越發畢恭畢敬,儼然一副方家門生的樣子,可這樣的風光好景不長,上元節沒過多久,有人敲響了大理寺門前的登聞鼓,一紙血書,將孫清和韓元林給告了。

案情並不復雜,不過就是狀告在路上結伴同行的士子孫清和韓元林看上了他苦心炮制的行卷,在翻山赴京的路上趁機將他們推下了懸崖而已。

此事原本應該是一懸案,所幸的是那處懸崖下面有一棵古松,將此人攔在了樹上,這士子墜下山崖,最終只不過是腿骨受了傷而已。

案情雖然並不復雜,但由於涉及到皇子和方家,便讓這件案子變得有些棘手。而且這位士子年後才趕到京城,雖然狀告的是孫清和韓元林兩位士子,但手中並無證據,也沒有人能證明那兩本行卷是這兩人寫的。

況且他們遇害之地在離京三四百里的晉州深山,按照這位士子的說法,他跌下山崖後得山中的樵夫所救,在樵夫家中休養了一月,又求了樵夫為家中送信,一能夠走動,就在當地雇佣了馬車進京准備趕考,生怕耽誤了今年的恩科。

可等他到了京中,卻發現孫清和韓元林已經名滿京城,而他們最得意的兩篇詩文,竟是他隨身攜帶的行卷中的!

這就不僅僅是謀財害命了,謀財害命不算,還要竊取名聲,天下士子無人可以忍受這個!

此人原本就是撿回來的一條命,也不怕報復,連夜寫好了訴狀,就去大理寺門口敲響了登聞鼓。

這人原本就是當地有名的才子,只不過家境貧寒,一直得不到當地官員的舉薦,在書院了五六年才得到富商的資助,否則也寫不出如此漂亮的行卷來。

這一紙訴狀文辭極為犀利,直把孫清和韓元林兩人的惡形惡狀描述的人神共憤,誤交匪類的痛恨之情更是讓讀者直入肺腑,不由得悲憤填膺,自然而然的就對孫、韓二人的行卷是出自他手有了幾分相信。

能寫出這樣狀子的人,能寫出打動皇子和方家的行卷,也是正常的。

出了這樣的事,一時間滿城嘩然,京中無論是朝官還是士子,都對此事議論紛紛。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劉祁舉薦的這兩位士子,行為簡直讓人發指。

大理寺一直和吏部不對付,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大理寺接了這個案子,自然是喜不自禁,立刻交到了皇帝那里。

由於事關科舉,又是士子犯案,情節極為惡劣,劉未立刻下了詔令,要求三司共同tiáo查此事,務必在最快的時間內查清楚真相。

舉凡士子入京趕考,家境貧寒的,由當地的官服提供一部分盤纏,只夠步行上京。寒士有時候為了趕上禮部試,往往要提前幾個月出發,路遠的,只能想法子找人資助入京,等待來年出息了再償還。

像是受害士子這樣的,家中雖然是清白人家,但畢竟並非什么大富之家,路上也只能去找家境富裕的同科士子拼車入京,提供一些車馬費即可。

這樣的事情太過尋常,趕考的士子有時候趕路到一個大鎮,結交三五志向相投的同科士子,也是常事。

這一路合則投,不合則分,遇見對味的,一路討論學問、聊聊未來的志向,即使是入京的枯燥行程,也變得沒那么枯燥了。

孫清和韓元林是同鄉,家境都很富裕,兩個家族為了供給他們讀書,都由族中出人為他們耕種土地、繳納束脩,到入京趕考時,還提供馬車、書童,在京中事先安排好客棧,只希望他們飛黃騰達那日,舉族子弟也能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