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西訊(2 / 2)

封侯 高月 1254 字 2023-04-19

「這個我倒知道,我在西遼認識一個契丹商人,他給我說過,遼國雖然滅了,但遼國在西北重鎮可敦城還有兩萬駐軍,數十萬契丹民眾,這支軍隊不得輕易回京,也就成全了耶律大石,他就率領這兩萬大軍去了西方,在那邊開疆辟國,又把數十萬百姓接過去,就是現在的西遼國了。」

種桓笑了笑道:「遼國滅亡到現在快三十年了吧!那些可敦城的老兵還在?」

「那些老兵很多都去世了,但還有一些活著,還有他們的子孫,回遼東一直他們的夢想,包括他們皇帝,以前他們做不到,現在qiáng大了,他們自然就想回家了。」

從波斯客棧回來的路上,種桓還在想這件事,雍王殿下應該也是意識到這個可能了,所以才特別關注西遼,現在西軍剛剛滅了金國,一旦西遼知道這個消息,他們會不會立刻著手東征?殺回來搶占遼東。

西遼會不會又將成為雍國最qiáng大的敵人?最具威脅的敵人?

回到署衙,種桓立刻向王浩匯報了他拜訪粟特商人安圖的情況。

王浩沉吟片刻道:「你說西遼會不會也派探子來京兆城潛伏,收集情報?」

「以前我覺得不可能,但現在我認為很有可能了,一旦西遼把我們認定為敵人,他們肯定會收集敵方都城的情報。」

「除了京兆,你覺得還會有哪里?」

種桓沉吟一下道:「卑職覺得大同府很有可能!」

「為什么?」

「大同府是遼國的西京,被遼國統治了近百年,耶律大石會認為大同府是他們的土地,而且大同府有很多契丹人,甚至知府也是契丹人。」

王浩點點頭,「你把今天的訪問寫份報告吧!我交給內政堂,建議他們更換大同官員。」

內政堂這段時間一直在忙碌著雍王登基的准備,擴大宮殿,建造祭台,創造瑞兆,設立宗廟,當然宗廟可以追溯,也可以以雍王為起點,比如基業是幾代人打下來的,那么就要追溯。

但如果是布衣起身,對自己祖先可以追溯,但也可以不用追溯,最典型就是劉邦,他登基後,因為父親還在世,所以尊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他的祖父就沒有再追封。

雖然眾人一直在忙碌籌建登基事宜,但這幾天,他們又不得不放下了,科舉在即,他們又在全力准備科舉。

議事堂內,五名參知政事正在討論科舉之事,科舉將在二十天後舉行,這次科舉的規模著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參考士子人數比上一屆足足增加一倍,上一屆有五萬人參加科舉,而這一次,從各地趕來的士子已超過十萬人。

當然,很大一部分人是來參加明經科和國子學考試的,明經科是從吏,現在當官很難,那么能成為官府中的文吏也是一件美差,官府中地位比較低的不是吏,而是役,衙役、弓手、牢子之類。

以前也可以通過關系進縣衙當文吏,但現在那種文吏已經沒有編制,屬於臨時性質,隨時會被辭退,想要有編制,那就必須通過明經科考試,所以明經科的火熱程度已經超過了進士科,進士科只有兩萬多人報考,而明經科就有近七萬人報考了。

這里面還有一個吏治改革的背景,吏部把各縣官員任命權從五人擴大到八人,原本只有縣令、縣丞、縣尉、縣工和主薄,現在又把三名押司的任命權收歸吏部,而其他六曹文吏的任命權歸縣令,但州府有審核權。

正是這個審核權,使縣里大戶子弟就算找關系進縣衙,也只能做個臨時工,拿不到正式編制,因為你沒有功名,州里那一關就審核不過。

所以大家都想得到正式編制,那只能去考試拿功名了。

還有一個可以拿編制吃皇糧的職務就是州學和縣學的教授以及助教,但當教授或者是助教,又必須是國子學出身。

國子學實際就是雍國的最高師范學院,學成後都回家鄉去做先生當助教,然後慢慢升為教授。

國子學目前有兩所,一所是京兆國子學,還有一所是洛陽國子學,兩所國子學每年學成五百人,所以每年也要招收五百人,所以還有一萬多名士子就是來參加國子學招生考試。

五名參知政事商量了半天,最終商定,今年的錄取規模還是和去年持平,百名進士,五百名明經士和五百名國子生,至於殿試,還是由他們五人同時主持。

這也是沒有辦法,雍王殿下不在,只能由內政堂來主持殿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