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一章 佛教最後的余暉(2 / 2)

近一個月的時間,楚毅一部人馬跨越了千里之遙,如今已然抵達了大理邊境之處,再向著西去便是天竺國。

天竺之名,中原之地倒是知之者甚重,做為佛法的發源地,就算是沒有楚毅那一副世界堪輿圖,一眾強者也多多少少聽說過關於天竺的傳說。

昔日達摩遠隔萬里之遙自天竺而來,進入中原之地,立下了佛門禪宗一脈,至今依然有數百年之久。

可是一眾人對於天竺的了解更多的是從各種傳說當中得知,至於說真正的天竺究竟是何等的景象,顯然沒有誰有著更深的了解。

不過大理同天竺毗鄰,對於天竺還是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的,如今方臘、呂師囊等人正一個個的忙著研究自大理得來的那些關於天竺諸多信息的典籍。

楚毅同樣也是頗為好奇的翻看著手中的典籍,說實話,楚毅對於這一時期大宋之外的世界還真的沒有太多的了解,能夠將那一副世界堪輿圖給拿出來已經是絞盡腦汁了。

如今從這些大理國所記載的關於天竺的信息當中,楚毅才算是大概的對天竺眼下的情形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天竺不過是中原王朝對於這一片廣袤區域的一個統稱罷了,而在這一片區域卻是有著不止一個兩個王國存在。

甚至按照大理國的記載,這一區域至少有著十幾個國家相互並存,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占據了北天竺近半地域的波羅王朝。

波羅王朝立國數百年,傳至這一代,王朝之主乃是羅摩波羅。

雖然說天竺佛教如今已然式微,可是終究是這一片地域所誕生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已然有著莫大的影響力,所謂的式微也不過是相對於其鼎盛時期而言。

其他不說,單說波羅王朝境內便有兩大佛門聖地,那爛陀寺、超戒寺,兩大寺院對於整個波羅王朝有著莫大的影響力。

楚毅的目光從那爛陀寺以及超戒寺這兩大寺院的名字上掃過,心中倒是生出了幾分期待來。

中原有佛道儒,三教並立,而佛教卻是由天竺而來,雖然說進入中原之後便迅速為中原所同化,但是有一點卻是不得不承認,那就是佛教的確是外來宗教。

如今中原佛教可謂是發展壯大,底蘊渾厚,甚至有天師境的強者坐鎮,那么楚毅倒是頗為好奇,做為佛教發源地的天竺,佛教又有著何等的底蘊與實力呢。

大宋紹興五年春,足足花費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楚毅以及數萬大軍終於跨越了茫茫叢林,進入了天竺境內。

一條被開辟出來的通天大道徹底的聯通了大理以及天竺,隨著楚毅率領大軍進入天竺,大宋朝廷那里已然得到了消息,不管願意不願意,至少趙構明面上對於楚毅對外征伐那是一萬個支持的。

大量的人馬以及官員被趙構自大宋各路抽調而來,沿著那一條通天大道源源不斷的而來。

波羅王朝如今已然過了鼎盛時期,差不多進入了王朝末期,本來龐大的疆域也被諸多對手所吞並,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超戒寺以及那爛陀寺眾多寺院的支持下,波羅王朝依然是這一片區域,舉足輕重的力量。

那爛陀寺做為波羅王朝兩大佛門聖地之一,寺院所得到王朝的敕封土地可謂是龐大無比,甚至許多大小城池的城主都是出自於那爛陀寺這些大小寺院,可以說波羅王朝是佛門最後的輝煌。

自波羅王朝覆滅,天竺佛教徹底的進入了衰敗期,為外來宗教所壓制。

顯然做為天竺佛教最後的輝煌,波羅王朝自然是匯聚了天竺佛教最後的精華,無論是那爛陀寺還是超戒寺,皆有天人強者坐鎮,甚至還不止一尊兩尊。

楚毅所部大軍翻閱了大山大河,進入天竺境內,首先遇到的並非是波羅王朝的兵馬,而是來自於當地寺院僧兵的抵擋。

放在中原之地,怕是很難想象,一座城池的主要守護力量竟然不是來自於朝廷兵馬,而是來自於一座座寺院的僧兵。

金花城乃是毗鄰大理的一座大城,城中有大小寺院十幾座之多,若是再加上城外的寺院的話,單單是金花城所管轄區域內的寺院就不下數十座之多。

當楚毅所部兵馬出現在金花城下的時候,一座座的寺院當中走出了一隊隊的僧兵,出現於城頭之上,只看的方臘、呂師囊等人一臉的愕然。

盡管說對於這種情況,在大理國的一些記載當中有所提及,可是典籍當中記載與親眼所見自然是有所不同,所以當看到那么多的僧兵出現的時候,許多人還是看的目瞪口呆。

身為金花城城主的安利薩顯然是被突然出現在城外的大軍給搞懵了,不過幸好城中寺院眾多,再加上安利薩出身於那爛陀寺,身份很是不凡,一聲令下便自各大寺院征調來了數千僧兵。

看著城頭之上的僧兵,方臘等人頗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征伐西夏、大金等國,他們見過諸多對手,可是像面對這些僧兵的時候還真是第一遭。

方臘向著楚毅道:「主上,就讓方某帶人前去試一試這些僧兵的底細吧。」

楚毅也是對於這些僧兵的戰力頗為好奇,如今眼見方臘請戰,微微頷首道:「此去須得小心。」

正所謂人名樹影,中原之地佛門底蘊在那里擺著呢,眼下他們可是跑到了佛門的發源地,甚至直面佛門僧兵,便是楚毅也不敢太過大意。

方臘帶著幾分興奮,當即便率領數千兵馬直奔著城池而去。

城頭之上,幾名身著僧袍的老僧匯聚在城主安利薩的身旁,一個個氣息沉凝的盯著縱馬而來的一應大軍。

其中一名老僧渾身散發著祥和的氣息,正是金花城中最負聖名,有著再世佛陀之稱的尼安大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