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家(1 / 2)

沈雲芳家是個典型的東北農村屋子,一共就三間屋,一進屋就是堂屋,也是廚房,左右兩面都有一個屋。

沈飛揚昨天就是住在東面的屋子里,里面除了一個大炕及兩個紅木箱子,再就是一張四角桌和兩個腿不太齊整的凳子。

桌子上還有個煤油燈。是的,這個時候蓋家屯還沒有通電,家家晚上都靠著煤油燈照明。而沈雲芳家的煤油燈早就沒有煤油燒了,所以好長一陣子,她晚上都是摸黑的。

她推開對面西屋的門,往里看了看,和她住的那屋沒什么太大區別,只是這個屋子更暗。沈飛揚看了看窗戶,比東屋的還小,而且窗戶上都用報紙給貼上了。

窗戶下面就是一個大炕,炕上光溜溜的,連個炕席都沒有,整個屋里就地上摞著放著幾個柳條編的筐,最上面是個空簸箕。旁邊杵著一把鋤頭和一把鐵杴。地上還放著一個一看就用了很多年的菜墩。

沈飛揚走過去,沒嫌棄灰塵大,在筐里翻了翻,好東西肯定是沒有,框里放了一卷塑料布,幾根稍微粗點的鐵絲,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還有一雙棉手套,幾塊破布。

轉悠一圈,確定屋里都查看一遍了,最後把地上的那個菜墩拎起來,晃晃悠悠的走了出來。

蓋家屯地處山區,算是在山腳下。

沈飛揚從屋里出來,就看自家院子挺大的,但是到處是雞屎,正有四只老母雞昂頭挺胸的在院子里亂轉呢。它們看到屋里出來人了,都熱情的湊了過來,咕咕咕的叫了起來。

估計是一天多沒有人喂它們了,它們餓啊。

沈飛揚看到它們後腦袋里第一個想法就是自家居然養了四只雞,難道現在不割資本主義尾巴了嗎?

她愣在當地努力的想了想,嗯,好像這個偏遠的小山村被這個****的年代影響不是很大,除了六幾年那時候來過幾次紅衛兵,這些年基本就沒有人來她們這里了。就是知青什么的,他們屯子也沒來一個。

所以就算在抓的最嚴的那兩年,蓋家屯里的村民還是該干啥干啥,該養雞還是養雞,沒有太大影響。

前年突然上面又下來了新命令,說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各家各戶都要大力發展養豬,支持國家建設,雞鴨不管養多少均可,沒有要求,但是豬必須要養,每家每戶每年必須要向國家交售一頭合格的肥豬,合格標准是達到一百三十五斤以上,交售到公社肉食站。

當然要是養多了也是不准許隨便買賣的,只能賣給國家。

不過雖然家家都養雞養豬,但是卻家家都困難,因為沈飛揚想起來了,從沈雲芳懂事起,蓋家屯生產隊到年底分的錢都很少,勤快點的人家,一家子一年下來能分到一百三四十塊就不錯了,要是懶的,一家人一年三五十塊也是有的,而這些錢,要從年頭花到年尾,油鹽醬醋衣服鞋襪啥的啥啥都要錢,這些錢能將將巴巴夠一年花用就不錯了。

至於想要多掙點錢,那就只能靠著家里養的老母雞和大肥豬了。基本上每家都是把攢著的雞蛋拿到供銷社直接賣給國家,或者在供銷社直接換東西用。

這個年代雞蛋是硬通貨。拿著雞蛋就可以直接當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