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家有寶珠 第107節(1 / 2)

宋德令哼一聲:「誰不想寶珠開心啊,那也不能耽誤孩子啊,至少你們得問問孩子想不想去考大學吧。大學都在大城市里,讓她去見識一下也好啊。寶珠這么聰明,可不能被你們耽誤了。」

王桂芳和宋德柱一聽,覺得宋德令說得對。

所以等宋寶珠從實驗室出來吃晚飯的時候,王桂芳就問她:「寶珠啊,廣播里說了可以考大學了,你想不想考大學,你要是想考大學的話,媽支持你。」

宋寶珠搖搖頭:「我覺得大學里可能教不了我什么,純碎是浪費時間,所以不准備考。」,這幾年她一直和孫先生還有孫夫人保持著聯系,因為有她,雲縣安裝了信號塔,牽了電話,家里裝了好幾台座機電話,和兩人打電話也方便。

孫先生的病治好後又重返了崗位,不過沒有再進入基地,而是進了京城物理研究所帶研究員,孫夫人同樣是化學研究所的骨干成員。他們兩口子的專業水平算是華國頂尖的那一撮,但在宋寶珠面前依然不夠看。

以前兩人還能在專業問題上勉強跟上宋寶珠的思維,後來隨著宋寶珠從系統里學的東西越來越深,孫夫人和孫先生已經聽不懂宋寶珠說的內容了。

在她想來,那些大學的老師肯定比不上孫先生和孫夫人,所以沒必要去浪費時間考大學。

「這樣啊。」,寶珠這樣說了,家里人就不再勸。正好他們也舍不得寶珠離開他們那么遠。

既然寶珠說大學的那些老師不如她,那就肯定不如。

誰知剛吃完了飯,十五忽然拿著一個專用電話走了進來。「小宋同志,領導專門找你的。」

宋寶珠點點頭,拿了電話到一個沒人的屋子接了起來。

電話里是一個熟悉而慈祥的聲音,這位領導是從去年開始和她聯系的,之前的那位領導已經去世了。

「寶珠同志,有沒有興趣到京城來,這里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他們都有一顆報效國家的心,但專業水平上可能差了點兒。爺爺希望你能來京城教教他們....」

宋寶珠和這位領導人談話的時間不短,差不多說了十幾分鍾才算掛斷了電話。

把專用電話給十五後,宋寶珠回去便和家人說道:「爸媽,哥嫂,我可能要去京城了。」

「什么?怎么這么突然,剛才不還說不考大學嗎?」,眾人有些發懵,怎么接了一個電話一下子就改變主意了呢。

宋寶珠唔一聲:「領導爺爺說我們國家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需要很多很多的人才,他希望我能去京城教一些人學點兒東西。」

「不是讓你去考大學,而是去當老師教別人?」宋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想到是這種發展。

「是的,雖然那些人都不怎么聰明,但我答應了領導爺爺,不好食言。」,她看了一眼王桂芳,突然笑眯眯地抱住她的胳膊:「爸媽,哥嫂,你們都和我一起去京城吧,我一個人在京城會不習慣的,而且我也舍不得你們。」

「我的乖乖,媽也舍不得你啊,可家里還有地,你哥他們還要上班,怎么可能大家都跟著你去京城呢。」王桂芳左右看看十分為難。

宋德柱也說:「對啊,我們的地還有你哥哥他們的工作都在這里,都跟著你去了京城住哪里,吃什么啊?」

宋寶珠忙說:「領導爺爺說了,要是我舍不得你們,你們也跟著去了京城的話,工作都可以安排。再說也不一定要當什么工人啊,以後的政策會越來越寬松,大家都可以做生意掙錢,哥哥嫂嫂完全可以自己掙大錢。」

「寶珠,這是真的嗎?以後大家真的都可以做生意了?」宋志西自己做過木匠,他知道做生意可比按部就班的上班掙得多多了。

他已經不想在化肥廠天天按時上下班了。

宋寶珠點頭:「這幾年其實風氣已經越來越寬松了,你們沒發現嗎,街上多了好多擺攤的小販,也沒誰來阻止。以後都不用偷偷摸摸了,可以大大方方做生意。」

「那我和招娣帶著孩子跟寶珠去京城。」,宋志西一咬牙,極有魄力地說道。

吳招娣看向宋志西,有對未來的惶恐不定,這時候可沒說誰會辭掉鐵飯碗的:「志西,你真的決定了嗎?」

宋志西點頭:「我想好了,還是做生意適合我。」,他做木匠,接觸多了主顧,逐漸摸到了一些門路。

吳招娣自然跟著宋志西走:「行,既然你說去京城,那我們就去京城。」

宋志東說,「既然這樣,那我留下來先把家照著,等志西和寶珠先去京城看看情況,要是呆的不習慣,你們隨時可以回來。」宋志東已經沒在廠里干了,他當了兩年的工會主任,後面姻緣巧合下被分去了政府,從一個小科員在短短幾年內做到了科長,整個人都變得沉淀溫和了很多,在政府里干的有聲有色。他挺喜歡這個工作,暫時肯定不會走的。

宋志南成了機械廠的技術骨干,機械廠現在也離不得他,他不走,李梅和宋競澤肯定也要呆在老家。

宋 競澤便是李梅和宋志南的孩子,三年前生下來的一個男孩兒,這會兒正跟著哥哥姐姐們在玩兒宋寶珠給他們搭的沙灘火車,火車框框作響,引得孩子們一陣歡呼。

宋德柱和王桂芳互相看看,王桂芳還是舍不得閨女,便道:「那我先和志西招娣他們陪著寶珠去京城,孩子爺爺就先留在家里照看地,畢竟你們都要上班,誰都沒時間種地,兩個孩子也需要大人看著。」

眾人想來想去,這樣的安排是最能照顧好兩邊的。

說是要去京城,也不用那么急,宋寶珠又不用考大學。

不過村里的知青可沸騰開了,祥福村還好,這里的日子比城里都不差什么,甚至還更好過,不缺吃不缺穿,住的又是大房子,除了極少數人,其他知青回去可沒這么好的日子。

雖然他們也還是張羅著回城,但明顯沒其他村子的知青那么迫不及待。

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社會的氣氛確實越來越不一樣,好像一時間所有人都活泛了過來。

後面又陸陸續續有政策下來,村子里的地也不用一起種了,大家自己分到多少地就種自己的地就成,精心伺候種的好那就多收獲,種的不好也自己負責。街上的小攤小販日益增多,就連祥福村都有好些人要把雞蛋拿去縣城賣。

之前宋寶珠在山上養的五足蟲,她已經把培養技術和培養皿都交給了村里,自己沒再管了,有五足蟲,祥福村在周圍的山上喂了好多雞鴨,以前這些雞鴨只能自己吃。現在能賣了,就光靠著賣這些雞鴨,家家戶戶都能過上殷實日子。

這也算是宋寶珠對照顧她的各位村民一點回饋。

祥福村的知青們有的回了城,有的本身在城里的家里條件都不怎么好的,又沒考上大學,便沒著急回去。就算回去了這會兒只怕也找不到工作。

在第一批考大學的知青們通知書下來的這天,宋寶珠一家也准備好了北上去京城。

宋圓圓和宋競澤知道奶奶和姑姑要走,哭的稀里嘩啦的。

圓圓今年已經十歲了,在縣里讀小學,平時就跟著宋志東一起上下學。雖然在家里呆的時間少了,但她還是最親奶奶和姑姑,一聽姑姑和奶奶要走,整個人都差點哭的撅過去。

揪著宋寶珠和王桂芳的衣角眼眶通紅地問:「姑姑,奶奶,你們不要圓圓了嗎?」

宋寶珠被她哭得心里發酸,都在想要不還是不去京城算了,那些人懂不懂新東西和她有什么關系啊,她只是個十七歲的小姑娘。

可是幾年前通西省那些百姓追著火車一一送別她的場景浮現在眼前。也許對她來說很容易就能懂的知識,對這個國家和人民來說卻是千難萬難。如果華國能多種出一碗糧食,就少一個人挨餓,能多造出一件衣服,就能免除一人受凍,在其他高端產業上再多精進一步,就能不被其他國家卡脖子敲竹杠。

她蹲下和宋圓圓平行:「姑姑怎么會不要圓圓呢,圓圓要是想姑姑了,放假就來看姑姑啊。姑姑有時間也會回來的。等你再大一點兒,姑姑就把你接到京城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