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二章 謎底(2 / 2)

劍來 烽火戲諸侯 4894 字 2023-02-02

猶豫了一下,陳平安以心聲問道:「石柔,想不想換一副皮囊,恢復女子姿容示人?山上除了沛湘那邊的狐皮美人符籙,仙都山那邊也有一種玉芝崗秘法制造的符籙,都可以讓你換個住處。」

石柔搖頭道:「山主,不用了,這么多年已經習慣了,而且我也真心不覺得有什么不好的,況且每天置身這副仙蛻其中,就是一座練氣士夢寐以求都求不來的極佳道場。」

周俊臣難得正兒八經跟陳平安商量事情,甚至還用上了個尊稱,「祖師爺,既然你這么會掙錢,咋個不替我們的壓歲鋪子,還有隔壁的草頭鋪子,出出主意?」

陳平安笑道:「神仙錢也掙,碎銀子與銅錢,也都要掙的,只要是正門進的錢財,不在數額大小,要求個細水流長。不求財源滾滾,求個源遠流長。」

沉默片刻,陳平安伸手按住孩子的腦袋,「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這個不是道理的道理。」

小啞巴點點頭。

雖說道理不值錢,可不值錢的道理,好歹也是個道理,又沒收自己的錢,聽聽看也好,等等看便是。

陳平安微笑道:「其實不懂某些道理更好。」

很多書上看見很多道理,一個苦處明白一個道理。

只看見,不明白,就是幸運。

陳平安離開騎龍巷,白發童子閑著也是閑著,就跟在隱官老祖身後當個小跟班。

先去了楊家葯鋪。

當下只有一個年輕店伙計看守店鋪,因為當年的那場變故,這些年鋪子生意一直不算好,不過楊家底子厚,根本不在意這個。

石靈山,來自桃葉巷門戶,雖然不在四大姓十族之列,在小鎮也算是好出身了。

可能這個年輕武夫,如今還不知道,自己是後院那個老人的關門弟子,更不知道他的師兄,到底有哪些,又是如何名動天下。

白發童子坐在門口那邊,沒進鋪子,一屋子葯味,沒啥興趣。

陳平安跨過門檻,笑問道:「蘇姑娘不在?」

石靈山說道:「師姐外出游歷了。」

師姐沒說去哪里,不過像是一趟出遠門,很遠。

可能明年就回來,可能後年回,可能很個明年過去了,她都曾不回來,他在這里等著就是了。

石靈山好奇問道:「陳平安,你找師姐有事?」

都是小鎮本地人,再加上師承的關系,石靈山對這位落魄山的陳山主,其實沒什么特別的觀感,身份再多,跟他也沒有一顆銅錢的關系,若是發跡了,就瞧不起人,那就別登門,反正誰都不求誰,若是登門,臭顯擺什么,我也不慣著你,誰稀罕看你臉色。

最重要的,是按照鋪子東家那邊的一些個小道消息,就是不敢對外宣揚,好像陳平安在小時候,是受過葯鋪一份不小恩惠的。

陳平安笑道:「沒事,就是隨便問問,本來有些以前的事,想要跟蘇姑娘當面聊幾句。」

石靈山心生警惕,「你跟我師姐有什么可聊的?」

陳平安忍俊不禁,打趣道:「石靈山,你再防賊也防不到我頭上啊。」

石靈山撇撇嘴,這可說不定。

吊兒郎當的鄭大風曾經說過,老實人是不吃香,但是老實人有了錢,就格外吃香了。

一直豎耳聆聽的白發童子直樂呵,沒來由想起一樁落魄山「典故」,據說李槐小時候,跟著陳平安一起去大隋山崖書院求學,雙方混熟了之後,就一路給陳平安當個拖油瓶,一門心思想要讓陳平安當自己的姐夫,結果這個小傻子思來想去,得出個結論,我姐不配。

他娘的,小米粒所在那個「幫派」,都是人才。

我咋個就不能混進去?白發童子雙臂環胸,也開始認真思量起來,難道我就只能從朱衣童子那邊接任騎龍巷右護法一職?

那豈不是名副其實混得比一條狗都不如了?!

鋪子里邊,陳平安問道:「我能不能打開抽屜,看看幾味葯材?」

石靈山沒好氣道:「開門做生意,反正都按照規矩來,我跟你又沒仇,你隨便看。」

陳平安習慣性抬起手,蹭了蹭身上青衫腰肋部,再走向葯櫃,看著上邊的標簽,輕輕打開一只抽屜。

采葯,抓葯,熬葯,在這些事上,陳平安可能比經驗老道的葯鋪郎中都不遜色。

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葯材也是一樣的道理,最認土地,同樣的葯材,生長在不同的山頭地界,葯性就會差異很大,那么用葯的分量,就得跟著變化,這些年西邊大山,都成了私人產業,那么入山采葯,就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葯鋪的很多葯材,都需要另尋渠道,比如從紅燭鎮那邊與各路商賈采購。

越想越氣,白發童子猛然站起身,跑入屋子,打算走捷徑,直接繞過裴錢這個總舵主,跟隱官老祖,降下一道法旨,直接讓自己當個副總舵主得了,知足常樂,不嫌官小啊。

白發童子壓低嗓音與隱官老祖說了這茬,結果毫不意外,隱官老祖直接讓她滾蛋。

陳平安又拉開一只抽屜,嗅了嗅,這味草葯的名字很有意思,叫王不留行。

陳平安輕輕推回抽屜,轉頭笑著建議道:「石靈山,以後鋪子這邊進山采葯,可以隨便去仙草山,朱砂山,還有蔚霞峰這幾個地方,差不多能有五六十種葯材,可能都要比跟外地購買好上幾分,還能省下點錢。」

石靈山打著算盤,心不在焉道:「你跟我說不著這個,進山采葯不歸我管,我就是看店面的伙計,不過我可以跟某個不靠譜的家伙說一聲,事先說好,那家伙不靠譜,說話比放屁響,干活比放屁少,光聽打雷不下雨,鋪子靠他,至今還沒關門,都是祖墳冒青煙了。」

陳平安一笑置之。

小鎮民風,歷來就是這般淳朴。

說話總是喜歡夾槍帶棒,個個是無師自通的江湖高手。

石靈山這樣出身桃葉巷的,至多只能算是這個門派的外門雜役弟子。

白發童子就敬這個年輕人是條漢子,竟敢這么跟自家隱官老祖說話。

即便時過境遷,小鎮這邊的福祿街和桃葉巷,與其它街巷留下來的當地人,如果拋開藏在幕後的那種仙俗之別,其實變化不大。

還是會有穿潔凈長衣、念過書說子曰的人。

也會有指甲里總有泥垢、被燒炭熏黃的滿手老繭、喜歡滿口罵娘的人。

陳平安離開鋪子,跨過門檻後,站在原地片刻。

之後路過那座螃蟹坊。

陳平安繞著牌坊樓緩緩繞了一圈,雙手籠袖,始終抬頭望去。

當仁不讓,希言自然,莫向外求,氣沖斗牛。

白發童子始終站在原地,沒啥看頭,四塊匾額如今都沒剩下絲毫道意了。

陳平安繼續散步,街旁屬於小鎮最高建築的那棟酒樓,真正主人是封姨,生意依舊很好,本地人每逢縣城擺喜宴,無論是婚宴,還是慶功宴之類的,還是都喜歡來這邊擺個闊。一些個在這邊買了宅子當道場的練氣士,也喜歡來這邊小酌幾杯,不過他們喝的酒,跟老百姓自然不一樣。

一口鐵鎖井,早就被縣衙那邊圈禁起來,砌上了石圍欄,老百姓再也無法挑著水桶來此汲水了。

老槐樹更是沒了。

沿著縣城主街一路走去,就走到了小鎮最東邊的那棟黃泥房子,是鄭大風的,自家落魄山的首任看門人。

再往外走去,就是昔年雜草叢生的神仙墳,可以繞路去北邊的老瓷山,不過分別被大驪朝廷建造成了文武廟。

陳平安走到路邊的木樁子坐下,對白發童子說道:「別跟著了,容易讓人誤會。」

白發童子故意裝傻,高高舉起手,比劃了一下雙方高度,「就咱倆,能誤會啥?」

不過說實話,要是真能當上隱官老祖的閨女,想來是一件蠻幸運的事情吧?

看看裴錢,陳暖樹,小米粒,就知道這家伙要是將來有個女兒,得是多寵了。

那你倒是與寧姚來個餓虎撲羊,趕緊生米煮成熟飯吶。慫包一個,活該打光棍。

陳平安懶得跟她一般見識,坐在木樁上,轉頭望向一直蔓延向遠方的道路。

劍氣長城,劍修如雲,要說劍修之外的練氣士,不宜在劍氣長城修行,並不奇怪,那邊劍氣太重,沛然浩盪充斥天地間,對練氣士來說就是一種煎熬。

但是有件事,陳平安始終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覺得透著一股玄乎。

那就是劍氣長城歷史上的止境武夫,數量實在太少!甚至可以說少到了一種令人發指的地步。

白嬤嬤,她曾是止境大宗師,只是在戰場上受傷跌境,才是山巔境。

按照避暑行宮的檔案記載,再往上追溯,劍氣長城在極長一段歲月里,也只有一位止境武夫,而且同樣是女子宗師。

就好像,劍氣長城的武運,只為女子武夫,網開一面?

陳平安手指輕輕敲擊膝蓋,蹙緊眉頭。

在金色長橋那邊,她曾經一語道破天機,古星啟明,又名長庚,其實就是那座古怪山巔所在。

純粹武夫,肉身成神。

可惜那位兵家老祖未能真正走通這條大道。

劍氣長城的三個官職,刑官,隱官,祭官。

按照最早設置三官的初衷,是刑官主殺伐,隱官主謀略,祭官職掌祭祀。

而上任祭官,按照避暑行宮絕密檔案的記錄,歷代祭官的檔案都極為詳細,唯有只言片語的記載,劍修,玉璞境,戰功寥寥,可以說毫不出彩。

記得寧姚說過,她第一次來小鎮,曾經在楊家鋪子,聽那個楊老頭主動提及一事,曾經有位過路劍仙,留下了一部山水游記。

按照老人的說法,是經常翻閱這本游記,所以知道了一些外邊的事情。

與來自劍氣長城的寧姚,提及一位劍修,老人卻是用了個「劍仙」的稱呼。

以前陳平安沒怎么在意這個細節,現在就由不得陳平安不去深思了。

所以陳平安懷疑避暑行宮關於上任祭官的檔案,都是刻意作假。

陳平安自然而然就聯想到了於祿。

站起身,陳平安沒有去神仙墳那邊,而是原路折返,穿街過巷,再離開小鎮,走向那座石拱橋。

白發童子還是跟在身後,大搖大擺,走上石橋後,指了指河畔的一片翠綠顏色,水草如筆管,一節一節的,她好奇問道是啥。

陳平安瞥了眼,說是蔞蒿,炒肉極清香,很好吃,但是屬於時令野菜,不是什么時候都有的。

春風里,萬物茂盛生長,好像什么都有,等到了冬天,好像什么都沒有,挖冬筍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是大雪滿山的時候。

陳平安笑著說蔞蒿見之於詩,可能是最早是蘇子的手筆,只需要三言兩語,蘇子就可以寫出極動人的節令風物之美。

白發童子就問老廚子會不會炒這道菜,陳平安說我就會,白發童子只是哦了一聲,卻也沒有想要去摘野菜的想法。

陳平安站在橋上,舉目遠眺,突然發現河里的鴨子好像又多了起來,對了,劉羨陽和圓臉姑娘都不在鐵匠鋪子那邊。

難怪難怪。

白發童子走過橋面,一屁股坐在台階那邊,說道:「隱官老祖,我在這邊等著啊。」

因為她知道陳平安要去做什么,很多事情都可以百無禁忌,但是在有些事情上,不該開玩笑。

陳平安轉頭笑道:「跟著就是了,又沒什么講究和忌諱。」

去墳頭敬香和添土。

這趟桐葉洲之行,又去過好些山頭,返回落魄山途中,在老龍城下船,跟宋前輩走了一段山水路程,道別後,陳平安其實又悄悄跟在老人身後,直到老人走向一處城門,突然抬臂揮揮手,默默跟隨的陳平安這才笑著離開。之後又路過和駐足好些青山,有些猶有積雪。

陳平安敬過香添過土,再拿出一壺酒,蹲下身倒在墳頭。

白發童子就蹲在遠處遠遠看著。

陳平安轉頭望去,身後的墳頭,遙遙對著一座遠山,其中有雙峰若筆架。

愣了愣,陳平安還是第一次察覺到此事,曾經年少無知,哪里知道這些門道。

後來離鄉多次,懂了些望氣、堪輿的皮毛,只是每次上墳,陳平安也從未看一眼遠處青山。

陳平安就干脆坐在墳頭一旁,默默望山。

由此可見,當年爹娘走後,墳頭選在這里,是有講究的。

可能是早年小鎮懂這些的老人幫忙選的。

家鄉小鎮這邊,年復一年,老人少了,年味就淡。

聽裴錢和小米粒都說過,如今問夜飯都不熱鬧了。

有年陳平安不在家,還是小黑炭的裴錢幾個在泥瓶巷祖宅守夜,一大清早就開門放爆竹。

要不是因為陳平安早就有過叮囑,估計那會兒兜里已經有幾個錢的裴錢,都能買下一整座鋪子的爆竹。

小米粒曾經有個謎語,真是黑衣小姑娘自己想出來的,不是陳平安教給她的。

有次小米粒問,什么東西跑得最快,什么東西跑得最慢,卻又都是追不上的。陳平安給了很多答案,小米粒都說不對不對,還真把腦子還算靈光的陳平安給難住了,把小姑娘開心壞了,樂得不行,高高興興給好人山主說出謎底,是昨天和明天!

好像就是這樣的,所有的昨天都不可追回,所有的明天又都在明天。

白發童子一直沒有打攪他。

山溫水軟,楊柳依依,草長鶯飛,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