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就山(2 / 2)

劍來 烽火戲諸侯 9157 字 2023-03-29

學海無涯,吾身有涯。本事有限,欲望無窮。

人這一副皮囊形骸,既是修道成仙之寶筏,否則為何世間妖族精怪之屬,要不辭辛苦,煉成人形,可同時又是破壁證道之銅牆鐵壁,破不開,就只能是就地兵解的下場,乖乖將一身道行歸還天地。多少不知名的洞府中,多少有擁有大毅力、遇著大機緣、身負大氣運的練氣士,如今皆是白骨已朽。

不管怎么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看山外的人間凡俗,千秋編簡幾人青,百年同是可憐人,豈不更是可悲?

清嘉浮想聯翩,神游萬里。

天地融化初,元氣下磅薄。

追思古人風,縹緲不可求。

聽聞遠處傳來一陣窸窸窣窣的腳步聲,清嘉立即收了繁蕪如野草的散亂思緒,定了定心神。

她不願在此顯露絲毫修為,便沒有用上那種類似佛門天眼通的術法,只是轉頭望去,山間道上有個古怪小姑娘,手持竹杖,挎包挑扁擔,清嘉看了又看,始終吃不准來者的真實境界。

先前見鴛湖道友一時半刻沒有挪步的跡象,陳靈均便干脆盤腿坐在長椅上,雙手托腮,樂得忙里偷閑片刻。

要說露面款待男子修士,沒二話,責無旁貸,可是女子嘛,陳靈均又不是鄭大風,更不是老廚子,實在是件不大不小的苦差事。

遙想當年,在那御江,雖說整日里高朋滿座,逍遙快活,卻不並非半點不知曉山上的人情世故,迎來送往,不是恩怨便是買賣。

別說是那些只聞其名不見其形的元嬰老神仙,便是位金丹,也當得起只手遮天的說法了,只說作為東道主的御江水神兄弟,虞闞,他在開府之前,便是因某些早年隱蔽的山上際遇,與神誥宗有七彎八拐的淵源,才與那位一洲道主、手掌福地的祁真君的某位再傳弟子,幫著給御江賜下一道類似誥命的開府寶籙,這才有了後來一座青簡水府的金碧輝煌,形制僭越,宛若陸地龍宮。

沒來由想起那青簡水府內的一位女子煉氣士,始終不知來歷,相貌不差,色不甚美,雖非絕世佳人,卻有一番美婦人獨到風韻……當然了,當年陳靈均不懂這個,都是朋友們私底下的說辭,有說她是水神虞闞的禁臠、姘頭什么的,也有說她是來此避難的可憐人,家族有恩於虞闞,躲在青簡水府,陳靈均只知她常年深居簡出,省吃儉用,吝嗇得過分了,她對待修行,真有一種此生就算死也要死在求道路上的決心,大概那就是志怪書上所謂的抱道而亡了。可惜她的下場,並不好。

跟她不熟,加在一起可能都沒聊過幾句話,所以陳靈均對於她的結局,也沒覺得如何傷心傷肺,就只是覺得有些事,好像不該如此這般,可結果就是這般如此了。

陳靈均並不多愁善感,在山上只有想起御江那邊的故人舊事,才會流露出些與容貌相符的情緒,喃喃道:「修行路上,風雨茫茫,障如秋草芟難盡,功似春冰積不高。此間諸多不容易,豈是辛苦二字可以形容全部的。」

清嘉聞言小有意外,由衷贊嘆道:「道友高見。」

陳靈均連連擺手,哈哈笑道:「我可不會說這些文縐縐的,都是從大風兄弟那邊聽來的,借用而已。」

清嘉顯然將信將疑。

陳靈均咧嘴笑道:「他只要遇見好看的女子就犯渾,平時其實是很靈光的人。」

清嘉對此不予評價。

來落魄山「認祖」之前,清嘉還是做了些扎實功課的。

撇開山主陳平安當那隱官的事情不談,浩然天下練氣士知道的內幕,肯定還沒有她所在蠻荒更多。

最可惜關於落魄山的山水邸報實在太少,等清嘉到了寶瓶洲地界,她有心想要在山上渡口或是仙家客棧那邊得到一些紙面內容,不曾想竟是百尋不得,練氣士偶爾提及,又多是些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清嘉一聽就知道是那種胡說八道又不犯法的,等她再稍一打聽,才知道其中緣由,原來落魄山崛起之前,就是個毫不起眼的小山頭小門派,至多是被當成披雲山的附庸,幫著大驪魏山君將一些見不得光的錢,「洗」成北岳財庫的干凈銀子,故而不值得山上邸報如何花費筆墨,也不宜仙府刨根問底,畢竟追究多了,萬一出了紕漏,真被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的好事者,找出什么確之鑿鑿的證據來,再被披雲山某司主官神女拿給魏山君一瞧,豈不倒灶,白白落個話柄,如此一來,等於與一座北岳交惡,到時候披雲山記了仇,禮尚往來,直接送上門一封夜游宴的邀請函,去還是不去?不去是打了魏山君的臉面,去了,賀禮該怎么籌備?

誰不知道北岳的山腳唱名,那是一絕。多少攜禮登門道賀的仙家門派,都在這里吃了大悶虧,只因為低估了同行的大手大腳,必須臨時增補禮物的分量,隊伍前邊的,不當個人,喜歡打腫臉充胖子,你們不讓我好過是吧,那我就先自掏腰包,墊上,回頭再與門派報備,將既定賀禮再抬升一個規格,也不讓後邊的好過。

等到年輕隱官從劍氣長城悄悄返回家鄉,再到他帶隊問劍正陽山,當時剛好又處於文廟禁絕浩然邸報的階段,顯而易見,文廟那邊是得了授意的,始終在刻意壓制消息,不想讓落魄山和陳平安太過出名,有中土文廟和大驪王朝達成了默契,難怪在寶瓶洲,想要在山水邸報上邊找到豆腐塊大小的篇幅,都是難事了。

如今在寶瓶洲,公認落魄山有三個「奇」,與兩個「怪」。

一奇在一座宗字頭仙府,譜牒修士極少,二奇在一座山上門派,武學宗師數量不少,三奇在一個正道門派,山野精怪出身很多。

一怪是落魄山後來者居上,竟能讓先定下宗門身份的阮邛,龍泉劍宗逼出舊驪珠洞天地界,不得不搬遷到北方,需知阮邛,可是大驪王朝的首席供奉,不曾想也要給落魄山騰出地盤。落魄山的如日中天,勢不可擋,由此可想而知。

想來是因為陳劍仙在年少落魄時,在家鄉那邊,就與當年身為驪珠洞天最後一位聖人的阮邛,結下了什么梁子?

如今再有道上相逢,或是在那大驪京城皇宮里邊碰頭,阮宗主是不是需要給陳劍仙主動讓個道?

還有一怪,就是落魄山的那位護山供奉,如今外界只知姓周,大有來頭,境界之高,不可測量。

只說她在問禮正陽山期間,竟然從頭到尾,故意將境界壓制在了極低的洞府境,是唯一一個如此目無正陽山劍仙的修士。

莫說是一座劍修如雲的正陽山,根本不值得她出手,甚至都不值得她顯露出一絲半點的道氣。

別看她是一個黑衣小姑娘的皮囊容貌,定然是那道行精深,返老回童,修為深不見底了。

偶有些許個異議,揣測有無一種可能,那周供奉的境界,其實就是那么個眾人眼見的境界?

只是很快就有消息,佐證了這種說法的荒誕不經,徹底打消了疑慮和爭議。而這幾個消息,是早年先從劍氣長城的主城,傳到了北邊的那處海市蜃樓,再通過倒懸山傳到那幾條老龍城的跨洲渡船,一路輾轉,才到了寶瓶洲。一洲修士的後知後覺,在這件事上,猶勝陳劍仙當了劍氣長城的末代隱官,原來在那劍氣長城,周供奉,都是有名有號的一方人物,時常被當地劍修提及,尊稱以啞巴湖的大水怪。

劍氣長城是什么地方,那邊的本土劍修,眼高於頂,連整座浩然天下都看不太起,又能瞧得起幾個外鄉人?

何況精怪之屬,想要在劍氣長城站穩腳跟,有個說頭,若是沒記錯,不就只有那老聾兒那么一號大劍仙?

果然是好大機緣,陳劍仙在那年少發跡之前,就能從北俱蘆洲,邀請來這么一員猛將,坐鎮山頭,庇護山河。

清嘉以心聲問道:「景清道友,莫非這位就是你們落魄山的周供奉?」

陳靈均一邊伸手與小米粒打招呼,一邊以心聲笑道:「是的啊,她叫周米粒,正在巡山呢。在我們家,數她官銜最多,有些事,咱們山主老爺的兩位師兄,都得聽她的,我們周護法的官威,大得很吶。」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清嘉心頭一震。

兩位師兄?

文聖總共就那么幾位嫡傳弟子,年輕隱官的那些師兄,任誰隨便挑出兩個好了,崔瀺,左右,劉十六,齊靜春……

清嘉原本已經斷定這頭水怪,與外界傳聞的以訛傳訛相反,其實就是個洞府境,千真萬確。

這會兒她就又不敢妄下斷言了。

本來蹦蹦跳跳的黑衣小姑娘,先瞧見了景清的招手,再看到了那個衣裙素雅的陌生女子。

趕忙屏氣凝神,一本正經走路起來,快步來到了涼亭,同時懷抱綠竹杖跟金扁擔,行禮道:「見過仙師,幸會幸會。」

一般來說,能夠上山,都不算太過外人。

清嘉還禮道:「金翠城鄭清嘉,有幸見過周供奉。」

黑衣小姑娘點點頭,不擅長跟陌生人客套寒暄,一下子就冷場了。

清嘉率先開口笑道:「以前在蠻荒金翠城那邊,我就曾聽聞陳山主的酒鋪,還有啞巴湖酒的大名。」

小姑娘怯生生的,試探性問道:「當真?」

清嘉笑道:「絕無虛言。」

小米粒頓時眉飛色舞起來。

美名遠揚,哈。家喻戶曉,哈哈。

啞巴湖的大水怪,個兒不高,名氣不小。譽滿天下,還不止一座,哦豁哦豁。

至於境界啥的,都是誤會,嘿,小誤會,嘿嘿。

清嘉猶在揣測眼前「小姑娘」的真實道行,莫非真是那種已經返璞歸真、擁有道書所謂赤子之心的「得道真人」?

本來就是在巡山,她樂得陪著景清跟鴛湖仙長一起再走一趟霽色峰。

清嘉看著那個在前邊帶路的「小姑娘」,搖了搖頭,落魄山中藏龍卧虎,不值得奇怪,就不去猜這位護山供奉的修為了。

陳靈均突然指了指路旁崖刻,「鴛湖道友,你覺得這幾個字寫得怎樣?」

清嘉看了一眼,點頭贊賞道:「是極見功底的第一等草書,如壯士拔劍,神采飛動。」

陳靈均早已打好腹稿,立即跟上一句,「就是鄭大風刻的,連我家山主老爺都說他學力不弱,是有童子功的。」

大風兄弟,我只能幫到這里了。

都說女人一白遮百丑,可憐男子一丑空奈何。

清嘉在心間憋了一個積攢已久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先前她就問過鄭先生,只是鄭先生好像明知答案,卻故意不說,讓她自己到了落魄山再問主人。這個疑惑,就是陳平安為何會選擇「落魄山」作為道場,開山立派之基礎,落魄?可不是個太好的說法啊。山下人講究吉語,山上人只會忌諱更多。關於此事,甚至連蠻荒天下的家鄉修士,都揣測極多,爭來吵去,就是沒個定論。

清嘉猶豫道:「我有一問,不知適不適合開口。」

她隨即有些自嘲,估計自己真見著了那位年輕隱官,再好奇都不敢當面開口詢問了。

小米粒撓撓臉,朝景清擠了擠眉頭,景清你來回答。

陳靈均一貫是個心大的,哈哈笑道:「道友只管問,我肯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在山外,我可能還要謹慎幾分,要說在山中,自家地盤,有山主老爺撐腰,老子渾身是膽!

清嘉問道:「此山名落魄,是否藏著大學問?」

結果陳靈均一聽就抓瞎了,鴛湖道友問得刁鑽啊,他還真就從沒想過這么個近在咫尺的問題。

咳嗽幾聲,暗示小米粒,你跟山主老爺無話不聊,有沒有現成的答案?

小米粒跟陳靈均是極有默契的,立即轉頭笑道:「來落魄山之前,我就問過好人山主了,他說是落魄山是家鄉縣志早有的古名,當年選取山頭,親自入山勘驗,瞧見這里比較有眼緣,就花錢買下了,好人山主那會兒沒想太多。」

其實陳平安跟她說得更多,涉及到了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機密內幕,小米粒可不會竹筒倒豆子,逢人只說三句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嘛。

清嘉點點頭,不再刨根問底,想了想,忍不住又問道:「兩位道友,機會難得,我還有另外一問,不吐不快。眾所皆知,人身有三魂七魄,浩然先賢在古書上記載,人之精氣命魂,形體曰魄。道家又言魂乃陽神,魄是陰神。可是自古以來煉氣修仙的靈書秘笈,以及我輩修士的修行之路,卻是金丹境可以陰神出竅遠游,元嬰境塑造出一副陽神身外身,前者是虛,類魂游天地間,後者是實,更契合形體,如此一來,就與陽魂陰魄有了歧義?敢問兩位道友,此間道理,作何解說?到底是古書寫錯了,還是我們修道走了歧路?」

前邊帶路的小姑娘,腳步快了些。

青衣小童也不將兩只袖子甩得飛起了,必須搬救兵了,先以心聲呼喚大風兄弟,說機會來了,那鴛湖道友問了個好問題,你趕緊跑過來幫忙解答,她說不得就要對你刮目相看……鄭大風那邊沒理睬,陳靈均只好心中反復默念魏檗的神號「夜游」,魏檗問是什么事?陳靈均趕緊說明了情況,魏檗打賞了一個滾字,陳靈均無奈,只好繼續以心聲大喊鄭大風,再不來救場,以後兄弟就么的做了。在後山那邊正忙著給少女曹鴦指點拳法的鄭大風,只好告辭,御風而起,頃刻間便已經落在山路這邊,身形飄逸,雙腳觸地之時,漢子輕抖袖子,與清嘉笑臉相向。

撇開容貌氣質不談,確是有些宗師風范的。

鄭大風聚音成線,與陳靈均埋怨道:「你又不是不清楚,我習慣了行走江湖靠臉吃飯,玄理治學非我所長。」

陳靈均白眼道:「少廢話,辦正事。可別讓外人覺得我們落魄山沒學問。」

鄭大風倍感無奈,只得讓清嘉復述那個問題,一聽過後,松了口氣,嚇我一跳,原來是個學塾蒙童問學究的問題。

他娘的還以為鴛湖姐姐要問怎么一步登天白日飛升呢。

可是鄭大風還得故意假裝沉吟思量一番,這才笑答道:「禮聖造字,但是他親自解字下定義的,反而不多,如果我沒記錯,其中就有一句『魄者,鬼之盛也』。需知魂魄二字最早的古篆,魂字就是上雲下鬼,魄字則是左白右鬼。要說為何看似與道家宗旨相悖,陰陽造化大道互參而已。煉氣士,古稱道士,所行之事,本就是逆流而上,竊陰陽,奪造化,轉動天關與地軸,憑此超凡入聖,成仙作祖。」

清嘉聞言若有所悟。

鄭大風笑道:「多聊幾句題外話?」

清嘉正色道:「願聞其詳,洗耳恭聽。」

鄭大風與她並肩而行,微笑道:「萬年之前是遠古,登天一役,攻破天庭,神道崩塌,在那之後,天下底定,原本只有雛形的三教諸子百家,都有了長足發展,那些有天命、有氣運的仙材高才,聞道得度,證道飛升,各自開辟和尋覓洞天福地,逍遙自在,欲想與天地同在。其次得壽,成就陸地真人境界,常駐人間。再次可得須臾歡愉,魂魄終究離散,陰陽幽明界限不明。七千年前是上古,一撥遠古神靈余孽得以留存,占據一部分舊神位,各司其職,神職權柄稍有削減而已,蛟龍依舊負責行雲布雨,人間開始出現城隍廟,以及朝廷封正的嶄新神靈,屬於正統,以及多如牛毛的各地淫祠,同享人間香火,免得舊神祇隱匿其中,借機死灰復燃,簡而言之,『封神』是為了「分神」,年復一年,辭舊迎新,中土文廟,建立每年敲響報春鼓的傳統,就其實是一種與天地的宣示,對天外的申飭。五千年前是中古,三千年以斬龍一役作為節點,時至今日,被山上煉氣士籠統視為近代了。如今這一場雨,你我恰逢其會,估摸著又是一個新的轉折點,至於後世會如何定論,總要再等個千年光陰才行。」

「禮聖除了萬年之前的造字制禮,絕天地通,在約莫八千年前,還曾與高人聯手制定更為細致的規矩,浩然人間依循禮聖訂立的上古禮制,建造祠廟,供奉神主,編訂家譜,香火祭祀。人之三魂七魄,與生死掛鉤,人生在世,居住陽間,魂魄一體,形神和合。人死之後,魂氣上升歸天,魄形落下屬地,神棲於廟,葬藏體魄,各得其所,魂會因為歸於宗廟神主而受祀永存,不至於游魂不定,淪為孤魂野鬼,而魄則隨著屍體的腐朽而消失,骨肉形骸皆復歸於土即是天命,下葬之時需有三次號泣,還要說一句封棺語,才算蓋棺落定了魄。故而魂魄,除了數量有別,歸宿各異,猶有主次之分,便是魂升天上,魄居地下。」

「三教祖師當然厲害,但是我只佩服禮聖一人而已。」

陳靈均聽得一驚一乍,自己果然沒看錯大風兄弟,有點東西啊。

即便是胡說瞎編的內容,能夠一下子編撰出這么多,都不帶喘氣的,那也屬於相當有急智了吧?

只是當陳靈均聽到最後那句話,趕緊偷偷踹了鄭大風一腳,你說話悠著點,別這么沒大沒小的。

清嘉停下腳步,側身與那漢子打了個稽首,鄭重其事道:「謝過先生此番教誨,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鄭大風趕緊躲開,笑道:「隨便扯了幾句閑天而已,當不起鴛湖道友這份大禮。」

清嘉神采奕奕,更添顏色,愈發美艷得不可方物,真是驚心動魄了,「稍後能否去先生屋舍叨擾一二?」

鄭大風搖搖頭,笑著拍了拍自己的肚子,「學力微薄,已經空了,再聊就要露怯。」

不容分說,鄭大風就已經御風離去。

清嘉還想挽留,探臂伸手,只是猶豫了一下,還是作罷。

世外高人,不外如此。

而那個瀟灑遠游的漢子,還在暗自竊喜,「這一手欲擒故縱,爐火純青,真是絕了!」

他哪里聊到那個姐姐的問道之心不夠堅定,站在原地,她只是喟然長嘆一聲,就此作罷了。

鄭大風到了山門口那邊,也顧不得跟仙尉言語,屁顛屁顛跑去屋子整理起被褥了,晃了晃床腳,牢固得很,肯定不會吱呀作響。

仙尉有些好奇,就走去宅子,鄭大風抹著嘴,腳步如飛,嚷嚷道:「我來幫忙看門,你只管休歇。」

仙尉不明就里,只是樂得偷閑,就去了自己的屋子,書房屋內那塊文房匾額,是請鄭大風提筆寫的字,老廚子幫忙做的匾,名為「虛玄」,兩個金漆古篆大字。

氣派。

貨真價實的金漆呢。

其實仙尉還有幾個備選的書齋名號,例如讀未見書齋,或是重讀已過目書齋。

人生嘛,想要賞心悅目,得享清福,無非是讀未見新書,與相熟舊人再見。

只不過思來想去,仙尉還是覺得做人不能忘本,這個道號陪伴自己多年,掛在那邊,就當是個提醒,曾經苦過。

仙尉進了書房,將袖中兩本正經書都取出,桌上幾乎所有的文房清供,都是暖樹送來的,逢年過節就添補一件,積少成多。

端坐在一把四出頭官帽椅上,從案頭一座小書山中抽出本道書,名字有點長,是那《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

仙尉讀書有個習慣,喜歡看序文和後跋。

進了落魄山,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道書秘笈,都可以觸手可得了,但是這個習慣還是沒變,道理很簡單,除卻首尾,中間的,看不懂啊。

字自然都是認得,串聯在一起,仙尉就看得如墜雲霧了,莫名其妙,總覺得看不懂,並無裨益,不說手頭這本相對比較務虛的道書,便是那些細致講解過程、一一標明關隘和修行法的仙家修煉秘笈,仙尉看了,還是等於沒看,毫無波瀾,反而犯困,想要打瞌睡……

對此並不氣惱,仙尉一直就知道自己不是什么真正的神仙種子,沒有道門根器,能夠誤打誤撞修煉術法,成為二境練氣士,實屬僥幸。

看門一事,其實也就是點卯落座而已,得閑時,仙尉就來書房這邊自飲自酌,喝點老酒,搞倆下酒菜,順便看書,下棋打譜。

別看仙尉道長每日都要看門,每天的日夜功課,可都不曾如何落下,不敢有絲毫憊懶,擔心丟掉飯碗,重新在那江湖里邊游盪。只是仙尉自認受限於天資,進展緩慢而已,以前不算太過心急,是曉得了落魄山不看重境界高低,得過且過也無妨,如今收了個徒弟,還是正兒八經的入室弟子,加上林飛經如今境界不低,按照魏山君的說法,就是此子道基深厚,仙骨不輕,拜入門下,行大運了。關鍵是弟子境界高過師父,多不像話,咱們仙尉道長便有些掛不住臉。

其實魏檗的這個說法,一語雙關,看似是在恭喜仙尉道長,實則是誇贊林飛經的福緣深厚,非同尋常,能夠拜他為師,成了「道士」仙尉名義上的大弟子。

可是仙尉哪里知道這里邊的彎繞,於原本心灰意冷的修道一事,總算又有了點勝負心。

自打記事起,幾乎每天都會做夢的道士,竟然連續九天不曾做夢了。

仙尉對此也沒有如何上心。

幽居山中,閉門掩戶,深夜焚香,辟遠睡魔,已具清福,輔以讀書,更是我輩學人安頓性靈的第一良方。

看了一會兒道書,打著哈欠,得提提神,仙尉就換了一本可以循著折頁、跳著看的書,一下子就有如神助,殺退百萬瞌睡蟲。

同樣是看書,魏檗在北岳自家讀書處躲清閑,先前那場夜游宴,忙得夠嗆,得緩緩。

以前是遇人不淑,變著法子想要舉辦夜游宴,但凡有點借口就辦一場,現在都擁有神號了,總該告一段落了吧。

當下倒是有件事,需要跟陳平安商量商量,原來大驪朝廷那邊,即將暗中送來一撥有仙家根器的修道胚子和自幼習武的良材美玉,總計十六人。

其中半數,屬於關系戶,都是大驪頂尖豪閥世族子弟,或是這些家族找到、培養出來的好苗子。

另外半數,都是大驪粘桿郎在寶瓶洲南方各國,精心挑選出來的劍道天才和學武奇才。

而且說是再過一兩年,還會送來第二批,盡量爭取全部都是劍修。

被陳靈均打攪了一下,魏檗便放下手邊書籍,光著腳,走出屋子,站在檐下,習慣性伸手捻動那枚金色耳環。

緬想人中鏡,披雲睹更奇。

中岳晉青說話一向耿直,說他魏檗的披雲山香火鼎盛,之所以能夠冠絕五岳,就是靠臉。

魏檗懶得反駁,就當笑納了。

按照先前飛劍傳信的日程安排,那些少年少女,再過兩天就會乘坐一艘軍方渡船到達牛角渡,陳平安最近不在山中,可能是忙,也可能是有自己的打算,反正就是沒有立即回信給刑部那邊,大驪朝廷那邊不由得擔心會不會吃個閉門羹,可別把人送到了,就得當天打道回府,連皇帝陛下都知曉了此事,就又讓禮部衙門寄了一封密信到披雲山,魏檗只得親自走了一趟京城的刑部衙署,笑著詢問一句,有沒有第三批?對方一時語噎。一洲地界,別的山頭,任你是底蘊深厚的神誥宗或是雲林姜氏,都巴不得有人幫著將這些年少天才往自家送。唯獨落魄山,還真有足夠的底氣,說自己不求這個。何況陳平安如今是新任國師的消息,外界完全不知,大驪高層都是清楚的。

落魄山對外宣稱封山二十年不假,魏檗不覺得陳平安會拒絕這些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比較有趣,陳平安這個當先生和上宗宗主的,明顯是感受到青萍劍宗帶來的壓力了。總不能是整整二十年,看著下宗如火如荼,蒸蒸日上,落魄山這邊真封了山,一直冷冷清清的。

陳平安甚至開始著手准備一件重要事情了,為落魄山排定一份細致的法統道脈,以及親手校閱編書,煉氣道書和武學秘籍。

所以唯一需要考慮的問題,估計是將那撥孩子安置在哪座山頭,肯定不會像曹蔭曹鴦那樣,放到落魄山中,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崔東山和裴錢前不久買下了附近的跳魚山和扶搖麓,離著落魄山都很近,再就是屬於雲子道場的灰蒙山,三者都是主山的近鄰,也算比較合適。若是刻意將練氣士和武夫分開,分別落腳跳魚山和扶搖麓更為合適……魏檗突然罵了幾句,他娘的,這是落魄山家務事,我操心什么。

埋怨歸埋怨,事情還是得做,比如遠道而來的青虎宮陸雍,既然陳平安不在山中,自己就得走一趟落魄山了。

因為陸雍不是尋常客人,陳平安念舊得很,魏檗便先穿上靴子,再一步跨出,來到一座宅子門外,叩響門環。

陸雍打開門,一見是魏神君親臨,趕忙稽首行禮道賀,魏檗已經知曉陸雍此行目的,也不拐彎抹角,笑道:「講道理,陸真人完全不用親自走這一遭,以你們兩家的關系,並非泛泛之交,擱在山下,就是通家之好。」

「論情分,陸真人必須得來趟落魄山,以前實在是走動得太少了,而且都是陳山主叨擾青虎宮,總得來這邊,讓落魄山盡一盡地主之誼。」

「至於趙著擔任落魄山客卿一事,他在霽色峰祖師堂有把椅子,陸真人只管寬心,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陸雍聽到這里,百感交集。

一方面是不曾想沒打過交道的魏神君,願意如此看重自己和青虎宮,更想不到的,需知魏神君終究是落魄山的外人,或者說是半個外人吧,都敢如此打包票,陳山主肯定是時常在魏神君那邊提及青虎宮了。

魏檗笑問道:「陳靈均有無提起一事,這棟宅子是陳山主專門給預留陸真人的?」

陳靈均沒說,老真人卻是撫須笑道:「景清道友已經說過了。真是卻之不恭,受之有愧了。」

魏檗指向那幅楹聯,微笑道:「是陳平安親自寫的,獨一份。」

老真人望向那邊,便是一愣,沉默許久,喃喃道:「當不起啊,更是受之有愧了。」

慷慨仗義,不拘小節,金銀去而復來。

廣結交游,坦誠相待,人物久而愈盛。

魏檗笑道:「我先回披雲山了,歡迎陸真人隨時去我那邊做客。」

陸雍這才想起一事,就要從袖中拿出早就備好一份賀禮。

「真人履地,已是重禮。」

魏檗卻是伸手輕輕按住老真人的胳膊,笑著搖頭道:「再多,就是矯情了,怎的,只把陳平安當朋友,沒把我當朋友?」

陸雍一時無言,抱拳而已。

即將到達霽色峰祖師堂那邊的一處崖畔涼亭,根本無需休歇的清嘉,主動要求在此落腳。

日月雙螢火,乾坤一鵲巢。

好一座自庄嚴亭。

仙尉放下書本,揉了揉眼睛,轉頭望向文房匾額那邊。

讀遍道書三萬軸,知道不知道。

豪取功名六千年,知足知不足。

仙尉心中惴惴,曾經問那位山主,「山主贈送對聯的內容,氣魄這么大,貧道境界低微,怕是壓不住啊。當真合適么?」

當時陳平安卻是笑而不言。

仙尉便不肯收下,說放在山主的書房才算合適。

陳平安卻說放在你這邊更合適,再向他行了個道門稽首禮。

仙尉頓時手足無措,思來想去,便還了一個讀書人的揖禮。

陳平安離開書房後,跨出宅子大門,雙手籠袖登山去了。

你學什么道,修什么行,需要拜什么師學什么藝?

你便是人間第一位傳道人啊!

陳平安已經算膽子大的人了,在大驪京城客棧內,他都只敢硬著頭皮壯著膽子,說一句要帶你回到山中,一起學道修行。

有朝一日,回想前身,你如起念,入山修道。

人間青山無數,誰敢不來就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