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試探性進攻(2 / 2)

大時代1958 青山鐵杉 1538 字 2023-05-03

軍事管理總局的意見和斯塔西方面的計劃大同小異,馬庫斯沃爾夫那邊送過來的計劃也是如此,畢竟民主德國和蘇聯都是陸地國家,從出發點都很相似,兩國在二戰中利用裝甲力量來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到了今天自然會出發點相當一致。

「羅曼局長的意見非常中肯,但我要提醒一點,這次作為試探性的進攻,我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以成功為結果的前提下,行動的結果最為重要,達成目的過程不重要。」謝洛夫看著自己的同事們語重心長的說道,「我們如果不動手,資本主義永遠都不會自己改正錯誤,所以國家轉入進攻性戰略是遲早的事情,只不過我們克格勃要作為一個先行者。」

蘇攻美守其實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直到古巴導彈危機,說來非常奇怪,赫魯曉夫執政確實是以緩和為主要方陣,但卻事實上的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情況,這是因為斯大林時期蘇聯還在恢復戰爭的創傷,雖然斯大林能力上明顯比赫魯曉夫更qiáng,但蘇聯國內的情況卻無法支撐斯大林的想法實現,而赫魯曉夫時期雖然推行緩和方陣,但蘇聯漸漸從衛國戰爭時期的創傷恢復,實力增qiáng的情況下雖說赫魯曉夫已經盡力和美國緩和,但蘇聯國家的政策還是在緩慢的轉入擴張,這不是赫魯曉夫本人能阻止的。

這個階段以古巴導彈危機為終點,蘇聯領導層認識到了蘇聯雖然恢復了不少,但仍然和美國有實力差距,所以從古巴導彈危機之後,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前期,蘇聯又開始積攢力量准備下一次的進攻,通常人們認為的蘇攻美守其實是勃列日涅夫中期開始的,這也可以認為是蘇攻美守的第二階段,尼克松就任總統時,美國面臨國內外的困難局面: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削弱了美國的實力,引起國內不滿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相對下降美蘇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不利於美國的變化美國與西歐、日本矛盾加深第三世界力圖擺脫超級大國的控制。

蘇聯是勃列日涅夫當政,利用美國深陷越戰的有利時機,集中jīng力發展經濟、軍事實力。在這同時,他鞏固了「東歐大家庭」,一方面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另一方面宣布「有限主權論」,加qiáng對東歐的控制。,勃列日涅夫向西歐發動「緩和攻勢」,此後向第三世界展開猛烈的擴張攻勢,並制定了一套政治、經濟、軍事三管齊下的全球攻勢戰略:用經濟戰略作支撐,軍事戰略為核心,輔之以緩和謀略以歐洲為戰略重點,在中東、非洲展開側翼迂回,爭奪戰略要地、戰略資源和海洋通道以打破美國戰略布局為目標,逐步奪取對美戰略優勢。

看起來蘇聯的政策是沒什么問題的,謝洛夫仔細觀察這段歷史,找到了一個不算問題的問題,那就是在同樣時間中,蘇聯在積攢實力,中國卻在進行戰略進攻,目標則是東南亞,也就是說這段時間內,中國進攻的時間和蘇聯進攻的時間正好是錯開的,中國進攻的時間蘇聯正好在積攢實力為古巴導彈危機雪恥,等到蘇聯覺得自己差不多實力夠了,中國已經開始准備改革開放了。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嘗試擴大自己影響力的時候雖說沒什么效果,但態勢還是明顯的,但在蘇聯兩段時間的攻勢政策的同時,正好和中國進攻的時間是錯開的。這就很讓人頭疼了。

現階段謝洛夫的折騰不是一點效果都沒有,至少古巴導彈危機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平局,蘇聯的領導層還處在自我感覺良好的階段。那么進攻性戰略還可以繼續下去,至少可以進行試探性的進攻戰略。可以在非洲做出一點成績表明中國在東南亞努力的同時,蘇聯也沒有閑著。

所以蘇丹的變sè非常必要,它可以讓自我感覺還不錯的蘇聯領導層看到成績,同樣提升自己盟友的信心,從這兩點上都十分必要。幾十年後社會主義陣營取得勝利,不論是蘇聯還是中國都可以美化歷史,就算是說自己從冷戰開始一直運籌帷幄,從頭到尾都在推行進攻性戰略也沒有問題,勝利者是不會受到任何譴責的。

一九六四年二月,蘇聯部長會議作出決議,和蘇丹簽訂了合作條約,至少從條約上表達了非常大的誠意,只不過這份誠意不是給阿布德將軍政府的,而是准備和下一個政府繼續擰長期合作,同時在蘇聯國防部的肯定下,蘇聯向蘇丹軍方移交了十二架米6重型運輸直升機,作為蘇丹軍方的陸航力量補充。

「我完全可以說,十二架米6重型運輸直升機和我們獲得的收獲相比,完全不能相提並論,這點希望馬利諾夫斯基叔叔明白」謝洛夫對著蘇聯國防部的元帥們qiángtiáo著重要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