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王業不偏安(2 / 2)

大魏芳華 西風緊 1512 字 2023-05-03

費禕臉上已毫無笑意,只是說道:「我的看法主張,已經說過了。」

姜維心里憋著一口氣,無奈嘆道:「大將軍為何一定要阻攔漢軍進取,有什么好處?」

費禕正sè道:「你我皆是帶兵之人,還不知用兵是什么樣子?當然是能讓士卒少流一些血,能讓百姓多過幾天安穩日子。」

姜維長嘆一聲,拱手道:「罷了罷了,君是大將軍,我爭論不過。」

兩人雖仍揖拜道別,沒忘了禮節,卻是不歡而散。

姜維與郭循向大殿台基走去,沒一會姜維又回頭看了一眼費禕的背影。一時間,他只覺費禕不適合帶兵,簡直是婦人之仁!也幾乎忘記了諸葛丞相的遺志,枉費當初諸葛丞相對他的多般信任重視。

打仗當然會死人,但大業不都是萬千枯骨鋪成嗎?大丈夫處事,使命重於泰山,哪怕使命意味著無數人的犧牲!

剛才兩人談及了諸葛丞相,姜維的腦海里、此時仿佛又浮現出丞相的臉龐。他諄諄教誨大義道理的聲音,他北望中原的眼神,殷切、失落,大志未成,都仿佛近在姜維的眼前。

姜維的眼神漸漸變得堅定。沒有任何人能動搖他的志向、更無人能改變他的決心,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這時兩人一道進了宮室。皇帝已不在大殿上,退至了後堂,不過仍然召見了姜維等人。

宦官掀開珠簾,兩人入內,隨即行稽首大禮。郭循也叩拜於地,口稱「陛下」,並說了一段道賀之詞。

郭循既向漢國皇帝行大禮,並稱陛下,那便是歸順大漢的意思了。吳國人、魏國人不一樣,吳國人是可以稱漢國皇帝為陛下的,因為兩國之間相互承認;但魏國人若承認漢國皇帝,那立場就是天下正統在漢國、曹魏則是國賊。

世事就是如此,不同的人之間說不清對錯,只看自己站在哪里。

如姜維所言,皇帝十分大方,當即下詔,要封郭循為左將軍。外人初來乍到便得到這樣的名號,地位是給足了的,不過不會那么快掌實權而已。

郭循十分激動,便要近前拜謝。

姜維也沒多想,但忽然直覺有點不太對勁,遂一把拽住了郭循的寬袖,小聲道:「就在這里謝恩。」

郭循這才轉頭看了姜維一眼,點頭之後,再次跪伏於地,拜道:「臣謝陛下盛恩。」

上位說了一句什么話,宦官轉述道:「郭孝先歸心大漢,朕心甚慰。」宦官說罷向姜維示意。

姜維躬身道:「臣等請退。」遂帶著郭循先向後退,背部接觸到珠簾時,他才轉身掀開珠簾、直起腰離開宮室。

兩人回到先前的那處鋪磚廣場上,姜維不動聲sè地看了一眼郭循的寬袖,又時不時觀察他的袍服。

如同司馬師到漢中投靠時一樣的待遇,郭循雖不是主動來投,姜維亦在成都是給郭循安排了一座宅子居住;今天兩人進宮,因為郭循是跟著姜維來的,便沒有人搜身。姜維一時間便琢磨,難道郭循在衣服里藏了什么東西?

默默地步行一段路,姜維卻沒多說什么。他開口說話,問了不相干的事:「以前司馬仲達常在西線帶兵,孝先見過他嗎?」

郭循答道:「在一次宴席上見過,但未能結交。」

姜維道:「司馬仲達長子、子元此時也在成都,我為你們引薦一下。」

郭循拜道:「仆幸甚。」

出了皇宮,姜維稱還有別的事,便與郭循告辭,讓郭循自己乘車回住處。

最近陸續有人投奔漢國。沒過兩天,北邊的yīn平郡忽然來報,曹魏涼州刺史夏侯霸來投。將士正將其送往成都。

一般投降漢國的人就止於縣令、郡守也極少,這回曹魏的刺史也主動來了!而像司馬師那種做過領軍將軍的人,畢竟是在內戰中的戰敗方、實在走投無路,屬於特殊情況。

成都君臣很是重視,皇帝親自派遣了使者依仗,北上迎接夏侯霸。

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是在與漢國交戰中戰死的,但戰場上死人很正常。夏侯霸在漢國還有個關系,他的堂妹外出時被張飛掠走做了妻子,生下的女兒、便是當今漢國皇帝劉禪的皇後,而且還給皇帝劉禪生下了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