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6 普渡慈航(下)(1 / 2)

如果從高空望去,此時的金華城,在熙攘的市井之中,就分成兩股人流。

看起來雖然十分雜亂,卻也涇渭分明。

一部分人憂心忡忡,擔心著朝不保夕,或是掛念著衙門前今日事端。

這些人大多孔武有力,或者滿臉jīng明能干,是希望能夠把握自己人生的有志之士。

或者是終日勤苦,面sè灰敗,看不到未來的凡俗壯年。

而另一部分人,臉上卻是帶著謎之微笑,跟那幫關心時事,關心朝政人生的【有志之士】絕不相同。

大多數是一些老人、婦人。

當然還有被女人拖著一起的孩童,向著城南方向出城而去。

他們拖家帶口、不辭疲勞的蹣跚而行,卻看不出有多少愁苦。

因為三月三群仙會,各處廟宇佛堂都會點香祈福,以求來世果報。

她們是去燒香拜佛的。

去往普渡禪寺的先是三三兩兩稀拉人流,等太陽越升越高之時,就匯成一股浩大海洋。

歡聲笑語中,這些人恍然讓人忘記了生活中一切不如意。

那城外的妖鬼,吃人的盜匪,以及能夠bī死人的官府,全然已不放在心上。

如今是不是食不裹腹,家里還有沒有隔夜糧食。

一切的一切,都沒在這些人的心里泛起一絲漣漪。

山路難行,前方出現一片石質階梯,寧大媽一行本來稍顯疲憊的身軀如同被打入一支qiáng心針,腳下更是輕快起來。

一股檀香味飄入鼻端……

悠揚的鍾聲,聲聲入耳。

抬眼望去,就看到前方不遠處一座殿堂。

琉璃綠瓦、紅牆玉階,在竹石掩映香煙繚繞中如同仙境。

「快快,走得慢了就會過了時辰,等會沒有好位置燒那一炷靈香,若佛祖菩薩怪罪下來,可不太好。「

到了此時,王大姑才滿面焦急,不知哪來的力氣,拖著寧大娘走得更快一些,其他幾人也是一臉笑意。

寧大娘摸了摸今晨媳婦紅玉塞給自己的二十兩銀,心里平安喜樂,倒不覺得趕這么一點路會覺得苦。

相比起前段時間,看不到希望終日痛楚的時光,此時已是好上太多,難不成真的是菩薩保佑,應該是菩薩保佑吧。

寧大娘這樣想。

她看著那些乘車從轎的富貴人家,心里反而有些憐憫。

「這些人想求得菩薩護佑,又吃不得苦,恐怕沒有多少誠心,很難獲得福報。」

正胡思亂想間,遙遠的天際飄來一陣梵音入耳:「放下屠刀、立地成福,眾生疾苦,往見如來……三木呀三布達雅,得雅他……嗡,修達呢修達呢……」

聲音呢喃著,先是一人吟唱,緊接著就如同千百人齊齊誦唱,禪院中明明見不著幾個僧人,卻有著一股浩大聲浪回盪在廣場四周。

奇怪的是,如百川歸海般匯入廣場的信徒,竟沒有一人覺得詫異,只是規儀如常的行著禮數。

點燃心香,敬奉佛祖菩薩。

所有人只有一個表情,就是雙目狂熱、面sè麻木。

忘卻今生苦,拜佛求來生。

寧大娘看了看,還沒喘勻一口氣,就交了香錢,點燃香炷,拜伏在地誠心禮佛。

……

一個白須飄飄,鼻子通紅,背著酒葫蘆的老道士,正大步流星般從一側經過,身上破爛灰布長袍,被山風吹得獵獵做響。

他的身邊跟著一個眉清目秀的小道童,正好奇的望著還在絡繹不絕上山的人流,目光中露出不解神sè。

「師父,您常說修道當歷練紅塵,斬妖除魔,這里明明不是禪院,而是奪眾生jīng氣、養自身靈台的魔窟,您又怎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呢?」

道童聲音清脆,心如赤子,此時義憤填膺。

看著密密麻麻的人流被愚弄,小小臉上盡是憐憫。

「明鏡,世間萬事,並不是黑白分明,如今道門式微,有些事情有心而無力,當暫時隱忍為上。

通玄真人看著不遠處一群群臉上滿布灰黑之氣的愚夫愚婦,心頭怒火升起,想要開口訓斥徒弟,想了想,又嘆了口氣。

「昨日為師卜問吉凶,極為不妙,我嶗山道正是風雨飄搖之時,切切不可多生事端,否則恐生不測……此次見過你明法師兄問清情況之後,你立即回返山門,閉門不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