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看來我們都選擇了戰爭(1 / 2)

歐洲的面積和中國差不多大小,但幾千年打來打去,卻始終沒有實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關於這個問題,許多學者專家都專門對此進行過研究,鍾鈞秀站在這些前人的肩膀上,也輕易總結出了許多問題。

其一,地理因素。

從地緣的角度,中國的地形,是呈現一個三面封閉的格局;相形之下,歐洲的地理就完全不同了。它呈現出一個近乎開放式的格局。

地理格局不同的因素,導致相對封閉的中國在秦時就實現了大一統,即文化的一大表現文字與貨幣都實現了一統。

另一點地理因素就是水源,古文明多數源於各大流域的大河邊上,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而且兩河相距很近,導致人口相對集中,也為其融合提供了有利因素。

其二,民族因素。

在古代中國,有著漢族這樣一個主體qiáng勢,且具有很qiáng的同化能力的民族,在統一的非戰爭年代里,它呈現出對其他民族非常qiáng大的包容性,這一點,在唐朝時達到了頂峰。甚至在被統治的時期,漢族也可以憑借先進的文明和幾千年來積累的統治管理能力,迅速逆襲同化了其統治民族,典型如後來的清時代。

歐洲的民族相對均衡復雜,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三分天下了,再加上凱爾特人、希臘人、馬札爾人、保加爾人等等不大也不小的民族,他們分散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各個角落,前三個歐洲的主體民族,始終處於一種微妙平衡的角力之中,這樣的抗爭就帶來一種各自為政的結果,即便彼此之間會經常通婚,但依然改變不了缺乏主體凝聚力的現實。

其歐洲的民族又由於其地理因素中的河流流域並不集中,分布零散的原因,又成為了不利於統一的因素之一。

其三,文化因素。

古中國歸功於秦始皇最初的焚書坑儒,以及後來漢武帝時的罷黜百家,明朝禁海令等等保守思維之下的政策,使得漢文化始終保持著qiáng盛和燦爛的地位,在漫長歷史中以漢文化為主體,不斷向四面八方輻射同化包容其他民族文化,最終確立了其不可動搖的絕對主體地位。

而語言也是一樣,秦始皇當初統一了語言文字貨幣,其功完全抵得過他所有的過,成為了中國得以大一統的最大功臣。

其後,還有宗教、政治等其他因素。

但歸根到底,大多數因素都可以根尋到地理因素的原因。

饒是以鍾鈞秀大腦裝有古今往來的浩大人文資料和媲美超級計算機的腦力,面對如何統一歐洲各國的難題,也是感覺到棘手燒腦。

相比之下,娜塔莉亞那邊是最輕松的,只要徹底化身為最凶殘的資本猛獸之王,徹底控制了南北美兩洲的經濟命脈,就能夠把所有國家政權當成傀儡一樣在幕後控制著。

鍾秀雪那邊的話,亞洲如果一統,必然以那個最大的國家為主體,對其他如日韓朝及部分俄國土,進行完全的征服與同化。

歐亞兩邊的問題都比較棘手,而後者的戰爭歷史所遺留的問題更大些,基本是不可能平穩tiáo和。

對此,已經用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的三人,再度開了一場重要的新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