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老中見新(1 / 2)

鑒寶黃金手 天牛行空 1041 字 10个月前

不過再不好分辨的紋飾,也難不住徐景行這樣的專業人士。

做雕刻的,對各種各樣的紋飾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說一個好的雕工最拿手的技藝就該是各種紋飾的雕刻,你可以刻不好字,也可以刻不好畫,但絕對不能連這些符號化的紋飾都刻不好,那樣的都算不上是個合格的雕刻師傅。

所以徐景行分辨出鼎足上的獸紋並不是很難,何況牛頭紋的特征還那么明顯,有兩只qiáng壯的犄角——牛頭紋自帶的這個特征是無論如何演變也不會消失的,沒了犄角那還是牛頭紋么?

綜合看下來,這只小鼎上的花紋並不是特別的復雜,也不那么繁多,鼎身四面,每一面一條雙身龍紋、左右下三行乳釘以及中央平面上的銘文,四根鼎足上也只有一個牛頭紋,外加一些點綴用的雷紋,僅此而已。

可這些看起來並不算繁多的紋飾,可能夠集中在一只高度不到三十五公分的小鼎上那就很了不起了,最關鍵的是這些紋飾不但完整清晰,而且藝術含量非常高,尤其是鼎身上端的雙身龍紋更是活靈活現,龍頭面容jīng致,神態威嚴,龍身蜿蜒曲折靈動活躍,兩者組合在一起有一種詭異又令人心悸的韻味,很符合商周時期的圖騰風格。

只是林小雅還是有點猶豫:「徐大哥,這只小鼎看著是真不錯,可會不會顯得太新了?」

徐景行聞言也皺起眉頭,想了想道:「是有點新,可能是保存的比較好吧,很多戰國、兩漢時期的青銅鏡出土以後看起來比這還新呢。」

但說是這么說,他心里也有點嘀咕,因為鏡子跟鼎不同,一般的青銅鏡尺寸有限,比較好保存,就算是在自然條件的下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被埋藏在相對密封的環境下,可鼎的尺寸那么大,正常情況下很難被完全密封起來,除非是人為的,可就算入土的時候人為的密封起來,隨著地質環境的變化,那些密封的環境也會被破壞,多多少少的都會生出一些紅斑綠綉。

可是他手里這只小鼎卻幾乎沒有銹跡,隱約的幾點也不甚明顯,看起來真不像是商周時期的老物件,那品相甚至比晚清民國時期的青銅器都新。

老物件不是不能新,相反,品相較新的老物件更值錢,用行話來說就是「老中見新」,不過老中見新的物件一般是瓷器,尤其是以明清民國時期的瓷器居多,因為瓷器的外表光滑且細密堅硬,輕易不會發生變化,也不太容易掛上包漿,如果保存的好,一兩百年下來真的可以跟新的差不多。

但瓷器之外的其他古玩就沒這么好保存了,大部分都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發生顏sè、光澤方面的變化,金屬器具更會產生大面積銹蝕,只有少數工藝異常出sè或者材質比較特殊以及保存環境非常好的才能完好無損的流傳下來。

可是從商周時期流傳至今的青銅器中,保存狀況這么完好的實在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不信去看看那些個國寶級的青銅器,哪個不是銹跡斑斑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