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6章 借鑒(1 / 2)

鑒寶黃金手 天牛行空 1525 字 10个月前

徐景行同樣沒做過瓷刻,但同樣了解瓷刻的雕刻原理,甚至見到過不少jīng品瓷刻。

瓷刻這門技藝相對有些冷門,而且出現的時代也不算太久,清代中後期才有,直到清末民初才流行開來,因為這門技藝對工具的要求比較高,瓷器硬度那么高,想在表面留下刻痕又不能傷到瓷器,必須使用硬度更高更鋒利的刻刀,其中最常使用的是鎢鋼刀或者金剛石刀。

具體的工藝原理也很簡單,就是在瓷器表面打孔,以點成線,從而勾勒出想要的畫面。

常見的美術以及相關工藝都是以線條做最基本的單位,有的美術種類甚至是直接一面構畫,但瓷刻不同,最小單位是點,所有的線條、畫面都是用一個由一個的小點串聯起來的。

說的再具體一些,就是用鎢鋼刀或者金剛石刀在瓷器表面挖坑,然後在那些密集的小坑里塗抹各種顏sè的染料。

當然,說起來簡單,但想要做到這一點,難度卻很高,因為瓷器的硬度那么高,材質特性又很剛,稍有不慎就會讓瓷器胎質或者釉面發生崩裂,所以用力必須非常謹慎。同時因為是以點做畫,所以對構圖要求更高,設計的時候必須嚴格遵守這門手藝的各項要求,不然會很難看。

但如果構圖做的好,工藝也沒有問題,那么這門手藝展現出來的魅力也是非常驚人的,能承載很多種美術流派,素描、人物像、山水畫等等都可以被應用在這一門技藝中。

反正這是一門很特別的傳統技藝。

而徐景行現在考慮的正是借鑒瓷刻技法中的某些特sè,比如說以點成線的創作理念。

他先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翡翠的線條感不明顯,無法體現出yīn雕的優勢。

但是如果借鑒瓷刻的技術原理,在翡翠上使用以點成線的技法,那么會不會提升翡翠的線條感和藝術渲染力呢?

如果是常規的翡翠雕件,那種浮雕、高浮雕甚至圓雕翡翠雕件,那么肯定不能使用以點成線的技法,因為那些線條都是對外的,如果在翡翠雕件表面留下一個個密集的小坑,不但發揮不出翡翠這種材質的特性,還會降低翡翠本身的魅力。

但是在這里,他用的是yīn雕技法,線條都是凹進去的,而且欣賞yīn雕技法是從雕件對面去欣賞的,所以那些密集的構成線條的小坑不但不會影響翡翠特有的美感,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翡翠那種藝術表現力不夠qiáng的弱點。

當然,這是理論上的可能。

具體如何,還要用事實說話。

所以徐景行按照自己對瓷刻、yīn雕以及常規雕刻等技法的理解,開始講瓷刻和yīn雕這兩種相對冷門的技法融合在一起進行創作。

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在已經完成的半成品翡翠牌子上進行加工,在那些凹陷進去的圖案上進行再加工,把那些線條用一個個小坑代替。

當他簡單的嘗試過後,驚喜的發現這種辦法還真可行。

翡翠這種材質山勾勒出來的線條確實不明顯,但采用以點成線的原理之後,那些線條的存在感一下子提升了許多,原因是因為那些拍成一條線的小坑以相對雜亂的折射和反射光線破壞了翡翠那種通透如一的視覺效果,從而提升線條的表現力。

這可真是一個偉大的創新。

徐景行別提多開心了,因為他可以確定,在這之前根本沒有人在翡翠上采用這種技法進行創作。也就是說,他是將這門技法應用在翡翠上的第一人,這傳出去絕對是一項很值得稱贊的殊榮,搞不好都能在雕刻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雖然以他現在的能力已經有了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資格,但那是他開了外掛的緣故,其他人基本上不可能復制。

但這項技術卻不同,傳播出去,是個玉雕師都可以學習和使用,所以這項殊榮相對而言更有分量。

當然,同樣的技術,在他手里和在普通雕刻師手里,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他現在手頭沒有專門的瓷刻刀具,只有一套做木雕用的鎢鋼刀,並不是太合適使用這種技法。

但他愣是利用自己qiáng大的臂力腕力以及敏銳的視力,把這不太合用的鎢鋼刀利用的出神入化,在半成品翡翠牌子的凹線上鏤出一個又一個細密的小坑,坑盡量小,而且尺寸和深度也都是盡可能的均勻如一,這樣用點組合而成的線條就會格外的勻稱和流暢,視覺效果也會更好,看起來像是真正的線條。

bī真到什么程度呢?

只有使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才能看清楚那些線條的構造。

一般人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工具、材質以及技藝等原因,鏤刻的小坑很難控制的這么均勻和細微,但他力量以及對力量的控制能力,還有觀察能力都是非人級別的,這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換句話說,他在鏤刻這些小坑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使用了微雕技法,不然的話,那些小坑的尺寸控制不住就會影響雕件的美觀程度。

所以當他完成第一條用點串成的線條後,現場的幾個人齊刷刷的鼓掌叫好,尤其是李玲玉這個小馬pìjīng更是大聲贊嘆:「徐大哥這手藝真是驚為天人,連這么獨特的技巧都能想出來,這在雕刻行業內是獨一份兒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