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神箭何灌(2 / 2)

寒門梟士 高月 2102 字 10个月前

李延慶點點頭,「我會善待喜鵲,你們一路保重!」

何guàn翻身上馬,抱拳道:「賢弟保重,我們後會有期!」

「後會有期!」

牛車啟動,一行人緩緩向北門走去,走到大街盡頭,何guàn還回頭向李延慶招手,直到他們身影消失不見。

.......

次日下午,李延慶和張顯、秦亮來到貢院登記參考,在湯yīn縣考過縣試後,他們每人都得了一張『考狀』,考狀上詳細記錄了他們的身材外貌,他們的保薦人不可能再跑到安陽縣替他們擔保,所以嚴格核對體貌就是防止替考的重要手段之一。

北宋末期,吏治十分腐敗,科舉舞弊屢禁不止,解試更是成了科舉舞弊的重災區,雖然這次主考官正直嚴厲,避免了低分高判的情況.

但舞弊還是有很多別的辦法,替考是最常見的手段,找一個身材相貌大概相似的捉刀手,再重金買通驗證身份的監考官,很容易混淆過關。

畢竟除了主考官是朝廷派來外,其他副考和助考都是當地官員,很難避免人情關系。

尤其考試環節是由監考官負責,而監考官都是由當地官員組成,而京城來的主考官已經被鎖院,他只負責審卷環節,這樣一來,考試環節就成了各種作弊的高發時段。

登記要核對考生的各種信息,耗時較長,盡管有四名監考官同時驗證身份,但隊伍依舊排出很長,不過大部分考生上午已經驗證過了,下午就好得多,李延慶在湯yīn縣登記桌前只排了一刻鍾,便lún到他。

「下一個!」

李延慶連忙走上前,躬身道:「學生湯yīn縣學生員李延慶。」

考官在名冊上找到李延慶的名字,又抬頭看了一眼李延慶,臉上露出善意的笑容,原來是湯yīn縣試榜首,這么年少就是榜首了,不簡單啊!

考官又找出了他的浮票,用筆指了指一旁,「請量身高!」

李延慶脫去鞋子站上一座小木台,挺直腰核對身高,兩名士兵仔細地替了他量了一下,報告道:「身高五尺五!」

五尺五便是一米七四,驗證考官眉頭略皺,問道:「你縣試登記是五尺四八,怎么變成五尺五了?」

「回稟考官,學生今年十二歲。」

十二歲正是猛長個頭之時,一個月長高一點倒也正常,但李延慶是湯yīn縣試榜首,不可能有替考,考官便沒有為難他,又仔細看了看相貌和身材,濃眉、大眼,額頭寬闊,體格健壯,兩手近膝,和浮票上記載的一致,考官點點頭,基本上可以確認是本人,他又問:「可是丁憂期?」

丁憂是指父母身故,官員無論何職都必須回鄉守孝二十七個月,科舉也是一樣,丁憂期內不允許參加科舉,這是傳統慣例,李延慶躬身道:「家母在學生年yòu時仙去,父親健在!」

「父親或者祖父可在本地為官?」考官又問道。

發解試屬於別頭試,若父祖是相州當地官員,或者是考官,這種考生必須單獨考試,防止舞弊,這種考試就叫別頭試。

另外,如果是在職官員因無功名而參加考試,也要單獨考試,事實上,這些信息在縣試時就已經嚴格鑒別過了,現在再問一遍只是例行公事。

「祖父已去世,父親不為官。」

考官看了看李延慶,又問道:「汝父以何謀生?」

在宋朝,商人可以參加科舉,但娼戶、罪犯、胥吏、僧道四類人不允許參加科舉,李延慶年少,又是縣學生員,所以考官不問他本人,而是問他父親。

「家父務農為生。」

李延慶家中有十畝地,他父親沒有功名,又不經商,當然是務農了,很多商人都會在鄉下買農田,主要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身份轉為務農,雖然宋朝寬待商人,准許參加科舉,但想高中也是不可能,很多主考官都不會考慮商人之子。

核對完畢,考官在浮票上『砰!』蓋了個章,笑著將浮票遞給李延慶,「可以了,祝科舉高中!」

浮票就是准考證,拿到准考證,就等下個月參加考試了,這段時間外地考生可以回家,也可以在安陽縣等待,一般而言,絕大部分外地考生都會選擇在安陽縣等待,因為這期間會有各種信息傳出,信息很重要,有的時候,一些考試范圍的細微變動就會決定考生能否考上。

李延慶在大門外等了一會兒,張顯和秦亮出來了,張顯走上前笑道:「老李,時間還早,我和秦亮想去州學看看,一起去吧!」

「州學開始報名了嗎?」

「還沒有呢!但我們想去看看,很有可能我們就直接上州學了。」

發解試只錄取十五名舉人,卻有五百七十幾名考生,幾乎絕大部分都會落榜,不過他們通過了縣試,可以直接上州學,不用再參加州學的入學考試,而且是進入上舍和內舍,相當不錯,考不上舉人而進入州學,對他們也是一種很好的結局。

尤其象秦亮是乙榜九十七名,掛在尾巴上了,他有自知之明,當然要去游覽一番州學,張顯是乙榜二十四名,他也沒有了最初的信心,也想去看看州學。

兩人期待地目光向李延慶望去,但李延慶卻拒絕了,「我先回去背書,就不去了。」

張顯無奈,只得自嘲笑道:「老李這次科舉看來是要破釜沉舟了,好吧!我們自己去州學。」

州學並不在縣城內,而在風景秀麗的銅雀山下,距離縣城約三十里,要雇大車前去,

三人分道揚鑣,張顯和秦亮雇一輛牛車去了州學,而李延慶則獨自回了客棧。